资料图
守护斑头雁
杨欣建立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是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的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建成之后干什么?一种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斑头雁,进入杨欣的视线。“这种飞行高度近9000米的鸟,能在8小时中飞越喜马拉雅山。它其实是国际保护动物,只是没得到我们的重视。这里虽然是自然保护区,但并没有太多实际措施。斑头雁每年被捡走的蛋多达2000多枚。”杨欣说。
于是,杨欣的团队招募志愿者在斑头雁栖息地附近驻扎、守护,不让捡蛋者进入。从这个项目起,杨欣开始注重与当地人的合作。“征得政府同意后,我们给当地一些居民戴上红袖标,让他们一起参与到保护行动之中,还给他们命名为‘长江第一保护团支部’。总之,动员当地所有能动员的力量。现在一个斑头雁的蛋也丢不了。”
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垃圾换食品”。相比藏羚羊受到的关心,青藏高原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还远远没有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杨欣觉得有这个义务去倡导和唤醒。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产品和全球一体化消费形式的普及,无论游客还是当地牧民,都十分依赖工业产品。每个工业产品都有包装,长江源的垃圾主要就是废弃的包装。”杨欣说,“而当地没有现代垃圾回收机制,因此造成垃圾泛滥。”
2003年,志愿者花费3个月时间,对青藏公路昆仑山口到唐古拉山口、4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两侧和沿途居民点垃圾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了《长江源头地区公路沿线垃圾问题调查报告》,提出了将垃圾通过铁路剩余运力运至格尔木集中处理或就地处理的建议,上报国家部委。保护站发起了“垃圾换食品”活动——派志愿者进入广阔的牧区,给当地人宣传垃圾的危害,请他们把垃圾运到保护站来交换。“比如,你带来10个旧矿泉水瓶,我给你换1瓶新的。这样半年就收了5万多个瓶子,2万多个易拉罐。志愿者把垃圾消毒后装袋,请来往游客帮忙带到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垃圾回收站,90%以上的游客都愿意。”杨欣说。
此后,保护站又开创了“每人带走一袋垃圾”的项目,号召自驾进藏游客带走当地污染源,“游客基本上都很响应”。
除了垃圾污染,长江源冰川的退缩也是环境恶化的又一表现。1994年杨欣探险考察时曾拍过一处冰川,2010年他重返故地时却发现,眼前的冰川几乎全部消失。“最大的一个冰川叫岗加曲巴冰川,它在近40年间退缩了4000米——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在他的倡导下,2005年,志愿者在海拔5400米的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竖立起长江第一座“冰志碑”,警示长江源冰川的退缩速度,呼吁人们关注母亲河的生态。8年来,这样的冰志碑已经建了5个。
杨欣说:“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与索南达杰站的不同之处在于,3个全职工作人员中,有两个是当地人。我们希望把当地人培养起来,把保护站完全交给他们。毕竟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让他们来保护,是最好的结果。”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