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
到NGO工作是邹艳去英国留学工作后的愿景,她从英国回国就是为了一份NGO工作,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失之交臂。2012年3月,她通过了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的面试,获得机会赴肯尼亚一家技校担任策略顾问,志愿服务一年半。在那里,她除了要适应艰苦的乡间住校生活外,更要与当地老师实现工作方式的磨合,说服他们接触并利用IT技术,帮当地人脱离惯常思维,拓宽视野。以下是她的自述:
抵达肯尼亚,开始乡间生活
2012年3月2日,我从北京飞抵肯尼亚,在首都内罗毕经过当地VSO 一周培训后,便跟随Kiranga Youth Polytechnic学校校长,来到这所我将生活、工作一年半的职业学校。在这里,我开始适应跟都市生活大相径庭的乡间住校生活,并开始迷茫了三个月之久的工作方式的磨合。进校时,原以为会从档案中、或校长老师那里找到之前在此工作的志愿者的交接资料,并熟悉学校的林林总总,但后来发现,一切都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Kiranga Youth Polytechnic学校1958年由社区人集资成立,学制两年,学生大都为中学辍学、或成绩不佳、又或家境贫困(职业学校学费低廉)而入学的学生,年龄多在16-30岁。学校也招收寄宿生,提供三餐。学校开设12门2年制课程,包括水暖、木工、电学、机械、石造、皮具制造、美发、裁剪、焊接、农业、计算机等。学校共有老师13名,学生192名,是Kandara区最大的技校之一。
我住校,条件与其他住校老师一样——简易的两间屋子,屋内虽有水龙头,但99.9%无水,即使有水也是河水,比较浑浊,不敢用。屋内没有厕所,只有校园内的简易蹲坑,夜晚还得用上手电筒,所以我能更切身地体会学校面临的挑战。学校的学生75%来自学校周边4公里,其余来自肯尼亚全国。乡间交通不便,学生大都家境贫困,走读生通常每日需要单程步行30分钟甚至1小时来上课,极少数学生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来。学校学生课外活动也很单调,只有排球和足球。学校每年初集中招收新生,但学生也可以随时入学,给老师教学带来很高的挑战。每个老师教两个年级,薪水不高,教室也较陈旧,各学科均缺少现代化的工具和设备。老师普遍不会使用电脑,授课停留在黑板粉笔阶段,学生学习的技能也基本处于原始的手工操作。学生也会因无力支付学费、早婚早孕等各种原因辍学。
整个学校仅有一个地下水井,用泵将水抽上来,供全校用水和农作物灌溉,雨季时有两个分别为6000升和8000升的塑料容器,储存雨水备用。非雨季时,井水水位降低,学校缺水,导致学校农作物产量不高,再加上乡间交通运输不便,学校小规模生产的农作物仅能在其附近以低廉价格售卖。肯尼亚气候分为雨季和非雨季。雨季会加重这里停电的频率。到学校的第一年,几乎每天都会无预期的停电,雨季更会由于各种原因停电,有时长达漫长的一周。另外,乡间网络信号差,初到校时,经历了一整天发一封带附件的小文件竟未果。晚上更不要提夜生活了,校外没有路灯,一片漆黑。如果要写初到学校的挑战,如古时八股文,还可罗列更长。
一年半的志愿服务并不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但挑战也是机遇,给了我无限空间去发掘自身的潜力,磨练特质,拥抱未知。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