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每日科学》杂志报道,由联合国资助的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地质学系提供最新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是导致3.75亿年前破坏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的海洋学事件的原因之一。
该研究项目始于2011年,为期5年。研究小组目前正在探索4.19亿年至3.59亿年前气候变化与盆泥纪生态系统变化是否有关。联合国国际地学计划项目负责人之一强尼·沃特斯(Johnny Waters)表示:“晚泥盆纪物种大灭绝是生物史上五大物种灭绝事件之一。这是史上第三大生物灭绝事件,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不同,这起事件是由植物变化所导致,和环境有关。”
沃特斯称,地球在盆泥纪经历了极强的温室气候,当时的地球非常温暖,可能不存在冰盖,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达4000ppm。与之相比,当前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接近400ppm。
沃特斯说:“植物群落扩散到土地上形成最早的树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到盆泥纪晚期,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跌至400ppm,气温随之降低,开始出现冰川,气候骤变导致热带地区生物大量灭绝,现存的珊瑚礁也绝迹了。”
地质学家们所掌握有关这次大灭绝的信息大多来自北美洲和欧洲。他们曾尝试从地区实验样品中推断出全球性现象,但当地地理历史和古地理学条件非常有限,要了解盆泥纪的全球气候变化,亟需从其他地区获得样品。
研究小组在中国西部偏远地区进行了多年的实地考察,同时也在位于中俄边界的蒙古国西部地区进行勘察。多地合作的优势在于能够汇集不同领域的专家为有限的数据库提供重要的气候变化信息,该项目同时还在泰国、缅甸、越南和中国北方地区进行着相关数据的采集。
沃特斯说:“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中亚地区,因为这里汇聚了大量有关大灭绝过程中以及灭绝后所发生事件的证据,这块地区一直以来未得到彻底研究,帮助我们发现大灭绝事件的经过及其后续的余波。”
生物大灭绝过程中以及事后的地球气候状况可以从这些地区的岩石样本中窥见一二,这些岩石曾是海底的一部分,其中保存的地质化学信息记录着具有毁灭性的气候变化。这些地区的古地理学特征表明,盆泥纪气候变化不止影响了陆地生物,还对海洋生命造成了冲击。
沃特斯表示:“我们已找到证据,证明生物大灭绝后,幸存生物散布于各地,但主要集中于中亚地区。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二氧化碳剧增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效应和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而在盆泥纪,我们关心的则是二氧化碳的快速流失。这一现象在地质时代延续了数百万年,而非短短几百年。其实它们带给人类的教训很相似。当今人类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而地质记录则是我们了解生态事件,对比古今气候变化的唯一凭证。”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