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自然生态 > 公益评论
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慈善的意义,放弃对行善者刨根究底式的追问,改变不顾受赠者尊严的施舍意识,才能真正让慈善在中国成为一种共识。
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尽管如今很多中国人将欢度西方节日视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刚刚过去的感恩节在中国却没闹出任何动静。这个在大洋彼岸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为何在几乎不会错过任何“洋节”的中国全面遇冷?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是对社会有责任的企业,一个成功企业的员工应该是对社会有公民义务的员工。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了些什么?其中有哪些误区?又有哪些被商业利用?如何衡量企业责任大小?还有哪些企业以什么样的借口逃避这些责任?
著名新闻主播、公益人赵普近日在与凤凰公益独家对话时表示,名人代言公益项目,应该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奔走呼号,要了解求助的信息。他认为,发声有风险,但如果代言人只代不言,就是做秀。
节俭能改变什么?由本报发起的这一讨论,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热议的话题。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大学生通过节俭提高了自己的行动能力,将钱用在了“刀刃”上,更善于经营和规划自己的生活。
生命不应该是无价,而应该是天价。只有天价和有价的生命,才能唤醒爱惜和珍惜,明白社会生活和工作服务的中心是什么。当然,这一切都不是自动实现,而是主动争取回来的。这名内地孕妇如果不入禀香港高等法院控告医管局,恐怕也不会自动得到专业和公正的对待。
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进步性,主要应该考察其对社会边缘者、时代弱势者是否投入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越是在所谓的“丛林政治”时代,这些极具脆弱性的弱小国家就越可能被在“物竞天择”中获胜的强国所抛弃。
是谁让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大多数报道写得动人,却看不到这种诘问。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理应由更多的时间休息、学习、玩耍,让他们帮助亲人从事繁重的工作,当家庭的力量不能保障儿童的权利时,社会救济的力量为何也缺位了?
做慈善不光是为别人,也是为你自己,因为你也有当小孩的时候,你老去的时候,实际上是助人自助。如果能够把慈善真正回归到民间,那么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华民族这种文化的基因它迸发出来的能量是不可想象的。
最近见到一位致力于女权主义的朋友,不出意料,她对公益界的性别活动(比如防止女童受侵害)很不满意,批评公益人士将这种议题化为常规模式,以及由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
捐衣服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那些“穿着嫌弃,丢了可惜,放着占地方”的衣服可以成为爱心和善意的载体,给需要它的人带去温暖。但这小小的善举,也有很大的学问。
有态度的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尊重,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同样获益良多。更专业的公益也并不遥远,在每个细节、每个小事学会换位思考,便会得到提升和成长。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面对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不仅仅要满足其温饱,也需要给予其心灵的关怀和慰藉,还需要维护其尊严。因此,不论捐赠还是受赠方,使其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满足,才是真正专业而科学的公益。
“裸捐”式善举在国内还没有形成风尚,并且往往引发各种争议。因为我国富裕的历史太短,民众对财富的理解缺乏历史感。阶级斗争年代,财富人群往往是负面形象。这种思维惯性延续至今,很多人对持有财富十分谨慎,不仅藏富不露,还想方设法转移财富。
周润发的近乎“裸捐”告诉我们,人,仅仅考虑金钱是不够的,更应该关照天下苍生;仅仅考虑自我是不够的,更应该关注更多弱势群体;仅仅追求顶尖级富有是不够的,更应该关注金钱以外的精神博大,反哺社会,追求心灵快乐和心灵富有。
气候变化:2023年7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月份
夏威夷“恶魔草”泛滥,环保组织训练狗狗对
• 去高原,邂逅那一抹清凉的蓝
• 全球变暖:阿尔卑斯山由白转绿,植被40年增
• 世界海洋日,认识一下这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
• 梨花这么美,为什么很少出现在城市里?
• 中国人喜爱的葛,为何到美国成了“恶魔”?
• 老家的野猪又回来了
世界地球日化废弃垃圾为脑洞艺术:环保理念
世界地球日:带你细数50年来的环保大事记
触目惊心:现代生活改变自然世界
阿拉斯加冰层中的气泡为我们敲响气候警钟
从禁食野生动物看全民生态意识觉醒
从根本审视舌尖上的文化
• 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 自我隔离状态下的思考:敬畏自然,善待生灵
•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The Turning Point 转折点》:环境破坏、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