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廷出身农夫世家,如今四代同堂,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从事有机农业,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他们的农庄叫宝利发(Polyface),包括550多英亩田地、牧场和森林。除了自己生活所需,农庄为4000多户家庭、10个零售商和50个饭馆供应食品。不过,他并不参与美国的商业食品系统,而是通过现场销售或某些城市俱乐部做买卖。
他家至今没有电视机,农庄生产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几乎所有食品。他的太太每年花很多时间制作罐头食品、冰冻食品、发酵食品。他们喝没有经过高温消毒的生牛奶。半个世纪以来,他们种田、饲养家畜和家禽从来不用化肥、除草剂、除虫剂或其他农药。
这种生活方式在当代美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在这样的农庄有什么可干的?他却说,农庄的生死轮回比食品超市、工业养鸡场、电动游戏和“爱疯”(iPhone)长久多了,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才不正常呢。
在新著《伙计们,这不正常》一书中,萨拉廷通过一系列散文描述农庄生活,点评当代食品生产和消费,忠告读者怎么才能“饲养更快乐的母鸡,培养更健康的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萨拉廷认为食材应该原汁原味,符合时令,通过自然方式培育,在当地或就近获取,然后我们精心烹饪,怀着感恩敬畏之心进餐。这些听来可能像最近几十年美国兴起的“食品本地化运动”的宣传标语,但书中故事亦庄亦谐,作者言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譬如,说到美国人普遍关注的“年轻人无事可做”的问题,他列举农场的孩子要做的日常体力活:砍柴、烧火、抓虫喂鸡、捡牛粪等,晚上九、十点大家都准备上床了。而美国25岁至35岁的男性平均每周花25个小时玩电脑、电动游戏。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每天想的是怎么在游戏中升级,他们行动迟缓,肌肉退化。
作者其他的妙语包括:“食物供应不是超市、政府或紧急服务部门所能保障的。真正的丰衣足食是在收获季节屯粮,把家里的储藏室装满,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因为我们的下一餐不需要取决于下周的农贸市场或超市。”
萨拉廷被《纽约时报》誉为“继汤玛斯杰弗逊之后弗吉尼亚州最多才多艺的农学家”、“田园生活的神父”,也曾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食品公司》中担任主角。他的著述文情充沛,妙语如珠。但他推崇的生活方式则更多出于对杰弗逊时代田园理想的追怀,恐怕不是人人都能仿效的。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