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2015-2-2 08:15|查看:1025|评论:0|字体:小 中 大 繁体
四圣谛(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catvāri āryasatyāni;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又称四真谛、四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和苦灭道迹圣谛,简称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之基本教法,历史上部派佛教和现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
简介
梵语 satya义为真实的道理即真理;古汉语谛字原义是审知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据四谛,否则将难免流变。四圣谛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灭与灭苦的方法。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这是从表面现象到深层原因的逆推过程。反过来说,就是修道除恶、灭贪嗔痴,就可以避免痛苦,脱离轮回。
四圣谛
释迦牟尼佛于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后,至鹿野苑初转法轮,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
《杂阿含经·三七九·转法轮经》:
“
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维,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垢,得法眼净。
”
苦谛
苦谛(Dukkha):经验向佛陀证明,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当然有苦有乐,但使人难以忍受的是诸行无常。生、老、病是众生所必经的,“我”由五种物质与精神(五蕴)合组而成,只是短暂而偶然的产物,没有持久、常住、永恒的东西。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
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
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
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
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
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总说为生离死别之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
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为“五取蕴即苦”,即指这些苦是因为五取蕴而生的。这五法称为“取蕴”,组成了执取的目标。这五取蕴的共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
集谛
集者集起之义,集起苦因,又称苦集谛。集是有关苦的原因。人的苦难来自永恒的生存欲,因为生死流转永无宁日,终日担忧。之所以有这种种痛苦,是因为有产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贪、嗔、痴三毒,这就是“集谛”。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贪”、“嗔”、“痴”三毒,从广则有“十使”。推至最后,众生的本心为“无明”所障敝。
灭谛
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灭产生痛苦的原因“贪、嗔、痴”,这就是“灭谛”。佛陀还列举了这些痛苦,其中包括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并提出了相应的止息。这些痛苦的止息也称为涅槃,即明集谛理,断尽烦恼业,则得解脱。
道谛
又称为苦灭道圣谛,是说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积聚,乃至于灭坏的修行方法。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道谛”。随顺趣向涅槃之道,细化为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佛陀在鹿野苑向五比丘开示三转十二行,贵霜帝国西元2世纪犍陀罗浮雕。
四圣谛分为三转十二行:
初转四行:知苦;观察到苦的集起之因;知道苦的集起之因,而知苦的因若灭去则苦能灭去;知道苦的集起之因,从而发展出灭苦的方法。
二转四行:对苦更深入了解;对苦因更深入了解;已经有些许的苦,因为执行灭苦的方法后而灭去;对于灭苦方法积极的执行。
三转四行:知道苦已不再来;苦因已消除完毕;所有苦皆灭尽;灭苦方法已经彻底执行完成。
此处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缘密不可分,而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即为十二因缘从了解到灭尽的过程。四圣谛与十二因缘并非分开的两种理论,是次第和内容的不同面向叙述。
四谛十六行相
北传《集异门论》:
1.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
2.集谛四相:因、集、缘、生;
3.灭谛四相:灭、静、妙、离;
4.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南传《小部·无碍解道》:
1.苦谛四相:有害、有为、烦热、变坏;
2.集谛四相:存续、因缘、合、障碍;
3.灭谛四相:出离、远离、无为、不死;
4.道谛四相:出、因、见、增上。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