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宗教名词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2015-2-1 16:30|查看:5343|评论:0|字体: 繁体

佛像

来自鹿野苑的笈多王朝公元四世纪的佛像,现藏于鹿野苑博物馆。

出生

约公元前563年或前623年

蓝毗尼园,现在的尼泊尔境内

逝世

约公元前483年或前543年

拘尸那揭罗,现在的印度境内

释迦牟尼佛(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还会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

传统姓名释义

“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族的姓氏,传统上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姓,源自释迦族祖先乔达摩仙人的名字,其在劫比罗城和天示城等的族裔称为释迦族。《梨俱吠陀》赞歌作者之一 Vāmadeva 之父是七仙人之乔答摩仙人,有传说释迦族或与之有关。

释迦族姓氏除了“乔达摩”、“日种”、“甘蔗种”之外,《佛本行集经》还记载有个称呼是“奢夷耆耶”,以住处为姓故称“舍夷”。

悉达多(梵文:Siddhārtha,巴利文:Siddhāttha),意思是“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ā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佛陀传记中,净饭王还为他起了其他的名号如“天中天”和“千象力”等,佛陀证道后不希望人们仍以俗世时名号称呼如来

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文”、“仁”、“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佛”等。按佛教传统,“牟尼”是当时对剃发出家、乞食离欲、修行成就者的称谓,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著褐色的脏衣、可以飞行空中,喝饮毒汁而无事。“释迦牟尼佛”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

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谓大日如来。依照大乘佛教不同派系的见解,或认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或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化身。

生平事迹

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记载于佛教前四次结集的早期三藏中,历来众说纷纭,详见后文传统记载和考证研究章节。早期三藏中也未包括释迦牟尼佛生平的专门记载,经藏中的佛经的缘起部分偶有些类似传记性的叙述,而佛陀传记原型以《譬喻经》形式收录在《律藏》中;佛陀言行和教法是经律记录的重心,佛陀本人的生活同教义的关联性并不强,并未引起三藏结集者的重视。在佛教广为流行后,佛教徒对佛陀的卓越人格逐渐发生兴趣,《本生经》和部份《譬喻经》从《律藏》中辑出编入《杂藏》或《经藏》,而更详尽的叙事文字遂在流行经典和变化多端的传说中而有所阐述。最早的佛陀生平传记,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马鸣菩萨所著的《佛所行赞》(《佛本行经》),大乘佛教的佛陀传记有《佛本行集经》、《普曜经》和《方广大庄严经》。

诞生

白象入胎

白象入胎

菩萨诞生

菩萨诞生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大国,有传说称刹帝利种姓的共同祖先是劫初时诸有情公选的大同意王(摩诃三末多王),释迦族属刹帝利种姓,统治了东北部边缘的一些城邦及聚落,这些小国以憍萨罗(Kosāla)为宗主国,释迦牟尼即出生于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劫比罗城净饭王,他先后娶天示城善悟王小女“大幻化”和长女“幻化”为妻,释迦牟尼为“大幻化夫人”所生。

根据《八十诵律》等记载,菩萨入胎时摩诃摩耶夫人做了四种梦:

一者、见六牙白象来处胎中。二者、见其自身飞腾虚空。三者、见上高山。四者、见多人众顶礼围绕。

摩诃摩耶夫人将此事奏告净饭王。净饭王召集了些相师婆罗门,请他们解梦。他们回答:“王大夫人必当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庄严其身。若绍王位,当乘金轮,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证法王位,名闻十方,作众生父。”根据《八十诵律》、巴利文《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经》和《长部·大本经》记载,摩耶夫人在其父王的兰毗尼园无忧树下,站立生下了释迦牟尼。《中阿含经·未曾有法经》和《长阿含经·大本经》有佛从母右胁出生的说法。

阿私陀仙人,在听闻太子出生后,立即来到王宫。阿私陀以天眼观其未来,起初面露微笑,但一会儿,却又显出悲伤。在一旁围观的人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如此他就无法获益于觉者超人的智慧。

早年生活

出家逾城

出家逾城

释迦牟尼降生七日后,母亲过世,由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译为“大爱道·瞿昙弥”)抚养成人,有说只称“乳母”抚养未具姓名。大乘佛教佛陀传记说大爱道·瞿昙弥是佛陀的姨母。

他从八岁开始,向毗奢婆蜜多罗学习文化,向羼提提婆学习武艺,从小在宫中过著舒适的生活。成年后,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宫殿,《佛本行集经》等记载他有三位夫人,第一夫人是释种女耶输陀罗或瞿夷,并与她生有一子罗睺罗。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间,他过着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适且豪华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感受与一般人也是不一样的,对自己对世界会有更多更深的困惑与不安。

出家成道

六年苦行

六年苦行

随着时间过去,真相逐渐显露。29岁那年是他一生的转捩点,他的儿子罗睺罗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人称四门之游,经常在阎浮树下沉思,但是不得离苦之道,于是在29岁时的某个月夜乘马出家修道。

为了寻求解脱,他遍访名师,遇阿罗逻伽蓝(Alara Kalama)。阿罗逻为数论派上师,日后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罗逻伽蓝的教义和教规过梵行生活。这种教义主张通过一系列禅定功夫,达到无所有处定的禅定状态(以色空识三者均无所有故名)。不久释迦牟尼达到了阿罗逻所教导的一切,使后者大为叹服,建议合作领导他的沙门团体。然而释迦牟尼却不满足于这种学说而选择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着又跟随郁陀罗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又译作非有想非无想定)的禅定状态。但是他认为这仍然不是解脱的境界,然而释迦牟尼已经找不到老师。

觉悟成佛

证道成佛

证道成佛

于是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饥饿痛苦。35岁时,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坐于菩提树下。依南传大藏经记载,释迦牟尼入四种禅,得三明,现观四谛与十二缘起而成无上正等正觉。北传佛教说,释迦牟尼发愿不成正觉,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晓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

传播佛教

鹿野苑教化五比丘

鹿野苑教化五比丘

佛陀悟道之后,在鹿野苑开始传道,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圣谛”,此为出家僧团的开端。后来波罗奈国长者之子耶舍,与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团,成为佛陀弟子,随后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团在此扩张,也开始有了在家居士的护持,耶舍的父母,成为僧团第一位优婆塞、优婆夷。舍利弗、目犍连在听到马胜比丘说法后,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团;随后迦叶三兄弟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随游行,是佛陀僧团的骨干,又称常随众。

佛陀教团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大教化。净饭王听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请佛陀回国说法。释迦族的贵族子弟,如富楼那尊者、阿难陀、提婆达多、难陀等人,纷纷加入僧团。此后说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许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叶等。他为了度化众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萨罗、拔沙三国为中心,曾在憍萨罗舍卫城的祇园精舍说法25年。

三转法轮

阿含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国鹿野苑“转法轮”说四圣谛,以示转(初转),教转(二转),证转(三转),三次宣说四圣谛,称为三转法轮。

而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色究竟天先说《华严经》,但此了义之教甚难领会,所以佛陀渐次成熟不同根性的众生的善根,使众生入于佛乘。在<<解深密经>>中即说明佛在人间“初转法轮”先从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开始,说明众生的流转到烦恼的还灭;此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阿含经》。“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体解世间一切法皆空无自性,认知到烦恼生死和涅槃是不二的。因此在升起悲悯众生的大慈悲心同时,有能力不住于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证入实际,能在无数阿僧祇的时间中利益众生,使其入于无余涅槃;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大品般若经》及《小品般若经》。有些众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分别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唯识方广诸经、《如来藏经》、《妙法莲华经》,以更显了的方式说明般若经等开示的“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对“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众生看来,这道里深而又密,所以必须以方便解释一番,才能浅显明了,能信能解,究竟了义。

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

八十岁时,佛陀在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后食用铁匠纯陀(周那)奉献的世间奇珍栴檀树耳(Sukara-maddava),重病发作(南传记载为痢疾,北传记载为背痛)。释迦牟尼口渴,让阿难去给他打水喝。释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们继续向前走。走到拘尸那酰连尼耶跋提河的岸边,佛告知弟子们将入涅槃,命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下卧具(《杂阿含经》记载为“绳床”),头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侧偃卧,左足置右足上,弟子们都守候在身边,聆听佛陀的最后教诲。夜里须跋陀罗(Subhadra)去求佛开示,成为佛陀的最后弟子,佛于此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火化后的舍利由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即舍利塔)供养。

弟子

佛陀在世说法时,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们是:摩诃迦叶(头陀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比丘尼众中的皎皎者,则有大爱道比丘尼、莲花色比丘尼、差摩比丘尼等。

身后事迹

在佛涅槃后的坐雨安居,摩诃迦叶率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外集会合诵经典;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藏。经过大众的认可,这是佛教的第一次结集。此后弟子们陆续汇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传身教,又通过多次结集,形成经、律、论“三藏”。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传遍印度全境并对外传播至斯里兰卡、金地等地。

关于释迦牟尼佛基本的教义,后世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但是无论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经》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释迦牟尼最初的教义。

公元十二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绝迹,印度教有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第九化身的说法。随着现代佛法传播范围的日益扩大,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生卒年传统记载

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记载于佛教前四次结集的早期三藏中,历来众说纷纭。

汉传佛教

按汉译《善见律毗婆沙》的出律记,从南齐永明7年(西元489年)上推975年,推定佛涅槃于公元前486年。因此,释迦牟尼佛生卒年约为公元前565年至前486年。

另外,依元魏昙无最的说法,佛陀生于西元前1029年(周昭王24年,一作26年,即西元前1027年),灭于前949年(周穆王53年)。

藏传佛教

格鲁派传说,释迦牟尼佛生卒年为公元前1041年至前961年之说。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年至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至前543年。

南传上座部佛教中,锡兰、缅甸传说,释迦牟尼过世于西元前544年;暹罗、高棉,传为西元前543年。依《菩提伽耶碑记》,有人认为佛灭应为西元前546年。

种族相貌传统记载

摩诃菩提寺三十五岁等身像

摩诃菩提寺三十五岁等身像

在《八十诵律》中记载,在迦叶波如来出世时,波罗痆斯城王为吉枳,百余代后人乔达摩仙人有二子,有四名号,后代承袭自称“日种”、“甘蔗种”,姓“乔达摩”;百余代后,补多勒迦城增长王立幼子为储,年长四子至雪山下弶伽河侧,近劫比罗仙人所住之处,先结庐后立劫比罗城,再立天示城,因其“大能”而得名“释迦”,其子孙万代以为族名。毗琉璃王诛灭劫比罗城之后,传说有四支释迦族迁出在印度境内西北部另立四国。

按照印度人心目中的转轮王外貌特征,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拥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又有八十种好。佛陀因具足大丈夫相和福泽亲族眷属,而常被比喻为“公牛王”(梵语:vṛṣabha, ṛṣabha,巴利语:usabha, nisabha),翻译时或略为“牛王”。

在《杂阿含经》中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称佛陀为“领群特”即“领群之牛父”,而在相应的《别译杂阿含经》中对应称呼为旃荼罗,即婆罗门误认释迦牟尼为贱民。南传《经集·无种姓者经》(有译为《贱民经》)中的对应段落,婆罗堕阇婆罗门称释迦牟尼为,“秃发者”、“沙门”、“无种姓者”(梵语:vṛṣala,巴利语:vasala),其中的“无种姓者”即是贱民之义。《经集·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记载了另一个婆罗堕阇婆罗门与佛陀会面的情况:婆罗门只能从外貌上看出佛陀是“没有头发者”和“沙门”,佛陀也不再宣称自己的刹帝利种姓,进而婆罗门问佛陀是否是婆罗门,并要考问吠陀知识来验证,婆罗门不能从外貌上判定出佛陀的种姓。

在佛陀在世时有六个部族全族信佛,在《巴利律藏·七百犍度》记载中,毗舍离结集虽然批判了六族中的毗舍离(梵语:vaiśālī,巴利语:vesāli)跋阇子比丘有十事非法,但对其地域族群名称使用的依然是 vesāli(毗舍离)未至于 vasala(无种姓者、贱民)。

考证研究

姓名考证

现代有研究者认为释迦族是刹帝利种姓,不应以婆罗门仙人的名字为姓氏。如季羡林宣称,乔达摩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借用婆罗门氏族名而取的另一个名字,非姓氏。

舍利子、满慈子、迦旃延子等人皆以某女之子来称呼,说明了古印度有名字中含有母亲姓名的习俗。释迦牟尼的姨母被称为瞿昙弥,为拘利族瞿昙姓之女,因此释迦牟尼佛的母族之姓为瞿昙,《鼻奈耶》中提婆达多称自己和佛陀都“母族成就”,因而有人推测乔达摩可能是来自释迦牟尼母亲氏族的名字。

生卒年考证

佛陀生卒年考证,与佛教信仰本身关系不大,关切与诤论涉及到,从佛灭至阿育王灌顶之间,教派付法祖师的记载中,有五师五代或五师三代;在记载中的一百余年或两百余年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内,祖师们和作为时间参照的诸王需要有足够长的寿命,得以不间断传承。

文献考证

南传《善见律毗婆沙》与《岛史》记载,佛灭后218年,阿育王即位;汉传佛教的文献则记载,佛灭后116年,阿育王即位。西方学者基于南传佛教对摩揭陀国王世系的记载,推算释迦牟尼过世时约为西元前五世纪早期,支持此论点的人有吕澂等人。

日本学界,质疑南传记载中在这两百余年间斯里兰卡只有五王相继在位,和《岛史》所称阿育王时代第三次结集成立《论事》前佛教已经分裂为十八部派,如小野玄妙、宇井伯寿、水野弘元、平川彰等人,还有中国的印顺法师,根据汉译印度各部派三藏史献的考证、比对及研究,认可阿育王即位于佛灭后116年。如果以佛灭116年为阿育王灌顶年,则释迦牟尼涅槃约为西元前387年到前384年间。如果以佛灭116年为阿育王自立为王的一年,再过三年才灌顶,那末佛灭应为西元前390年到前387年间。

考古发现

2013年,由考古学家康宁汉(Robin Coningham)率领的国际考古队在蓝毗尼的摩耶夫人庙(Maya Devi Temple)内的一个砖造阿育王庙底下,挖掘出一个木造结构遗迹,研究人员以放射性碳定年法和光释光测年法推断该考古场址发现的木炭碎片和沙粒,推断这个古代神庙存在于西元前6世纪。出土的木造结构设计中有个开放空间,似乎曾有一棵树从这里向外生长,地质学研究也支持这个寺庙中央露天地方有树根存在。

这颗树有可能是传说中释迦牟尼出生的无忧树(一说为娑罗树)。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个古代神庙是由释迦牟尼信徒所建,则释迦牟尼可能生活于西元前6世纪之前。这可能是第一个将佛陀出生地,和他创立的佛教与特定年代连结起来的考古文物,但因为当地自古有崇拜树神的传统,这个神庙的兴建是否与佛教有关,学界尚未得到一致共识。

种族考证

释迦牟尼佛出身释种,传统上认为,他们出身刹帝利种姓,为雅利安人后裔,《增一阿含经》有记载称,佛陀最初僧团的主体是迦叶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而释迦族认为这些婆罗门“颜貌极丑”。

学术界提出坟冢假说等学说,称印度的雅利安人源自高加索白色人种,经过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由印度西北方,逐步往东南拓展。印度的雅利安人肤色比印度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要浅白,外貌差距较大,学者曾较为普遍的认为,印度婆罗门以自身种姓为傲,轻视低种姓和印度原有民族,是其自认纯粹雅利安人并对其他人种加以种族歧视。

19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发现,现存婆罗门与刹帝利氏族的系谱有长久的伪造传统。低阶层婆罗门会为各地部落领导人伪造出身,让他们可以成为刹帝利氏族。刹帝利氏族实际上可能是由印度各地土著部落各自发展出来的,并非单一起源于北方雅利安人。

现代有学者据此认为,释迦牟尼佛应不是纯粹雅利安人。加上释迦族僻处雅利安人国土边缘,释迦族的血统应出身自印度东方土著民族即黄色人种。印顺法师根据《杂阿含经》记载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误认释迦牟尼佛为领群特,或旃陀罗的事例,认为“领群特”可以解释为“领群的特牛”,母牛 vaśā 与毗舍离 vesālī 语音相近,释迦族与毗舍离人有共同祖先,正统婆罗门有种族上的歧视,轻视毗舍离人,释迦族因此也同样遭到婆罗门的歧视;释迦族的血统近于喜马拉雅山脉土著人,如尼泊尔的克拉底人、内瓦尔人等、不丹人与锡金人,而非雅利安人,如尼泊尔的廓尔喀人等。

佛教传统和学术研究的各种说法,目前皆缺少直接证据可以证实。

时代背景

在佛陀时代之前,上古原始印欧人遗留下来的信仰,被称为婆罗门教。他们经常会呼唤神的协助。在战胜之后,则感谢神灵的帮助。他们并不怕死,并认为战死之后可以光荣上升天堂。因此,古婆罗门教之中,充满了许多祭祀的仪式,以及赞颂神的赞美诗。这些仪式及赞美诗都收在《吠陀》经典之中,梵语是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唯一语言。负责宗教仪式的人,称为婆罗门。负责战斗的武士阶层,则称为刹帝利。

但是印度东南部居民信奉的当地本土宗教,他们的代表人物,则是沙门。沙门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独居,修道时不结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动以求进入禅定。他们不相信《吠陀》中记载的神祇以及升天之说,但他们相信轮回转世,认为今生所做所为(称为业),会影响到来世的好坏。要脱离轮回,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苦行而得到解脱。《梨俱吠陀》中所说的“牟尼”,也是属于沙门中的一种。

在公元前第七、八世纪,兴起了《奥义书》信仰,它与婆罗门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门传统的影响,他们相信轮回业报,崇尚禅定苦行,但是他们也相信古婆罗门经典,追求梵我合一。奥义书信仰以秘密传授的方式,主要流传在刹帝利阶层中,后者对婆罗门阶级不满,认为宗教特权不能由他们独占。在后世,逐渐形成了婆罗门六派信仰中的数论、瑜伽二派。

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具有许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属于婆罗门、沙门这两种传统。佛陀本人曾经向数论派的一名上师阿蓝迦蓝(Ārāḍa Kālāma)学习无所有处定,向郁头蓝弗(Udraka Rāmaputra)学习无想定(Asamjni samapatti),也曾加入苦行沙门,一天只食一颗麻麦。因此佛教兴起之初,也被认为是属于沙门团体中的一个分支。在教义上,佛教与耆那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也是因为他们同属于沙门传统所致。

语言问题

释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恒河两岸的憍萨罗国(Kosāla)、摩揭陀国(Magadha)和毗舍离国(Vaiśālī)之间,所以他说法使用的语言很可能是印度东部的方言摩揭陀语(Māgadhā nirutti, Māgadhikā bhāsā)。佛入涅槃后,弟子们编纂佛典时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摩揭陀俗语;但是随着佛教传播地区的逐渐扩大,在各种方言的影响之下,佛教语言不可能保持纯粹单一。各方言本身也在演化,学者称摩揭陀俗语后来演变为半摩揭陀语,在阿育王摩崖敕令和石柱刻文被发现后,学者对于摩揭陀俗语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据南传佛教觉音等人的说法,现存的巴利语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语言。但是古印度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巴利语应该是来自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源自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语的影响,从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征。

佛教的理论是关于解脱的理论,语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绝弟子要求依婆罗门传统以梵语为统一的传教语言,而允许弟子以自己的方言语音来持诵佛陀所说教法。因此早期的佛教经典不以梵语诵持,经律到后来才混合梵语进而出现梵语版本。

史学界观点

存世最早的佛经文本犍陀罗佛教原稿的书写时间在公元前1世纪至3世纪之间,悉达多·乔达摩的事迹在生前及死后二百余年内并无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49年阿育王于兰毗尼所立的阿育王石柱上有如下文字:“释迦牟尼生于此地,石栏石柱为至尊而立,兰毗尼之税收减至八分之一...”。

在历史研究者看来佛陀生平的描述多属于诉诸默认,更多基于诉诸无知的后世描述中悉达多的生平常伴随超自然现象。豪族/部落领袖之子出家成道是沙门运动时期故事的常见主题,耆那教中与乔达摩同时代的笩駄摩那有着非常类似的故事。

有关列表

家族

祖父:师子颊国王 Sihahanu,与迦旋娜Kaccanā结婚并育有一子劫比罗城净饭王。

祖母:迦旋娜Kaccanā。

父亲:前6世纪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是由迦毗罗卫城的上层阶级所推选出来的执政官,释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位刹帝利(属于武士阶级的国王)。

生母: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觉大王的胞妹摩耶(大幻化夫人,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儿)。生释迦牟尼,产后七日病逝。

继母:摩诃波阇波提,(“幻化”),大幻化夫人之妹,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儿。

乳母或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译为“大爱道·瞿昙弥”)。但大乘佛教佛陀传记说大爱道·瞿昙弥是释迦牟尼的姨母。

释迦牟尼佛的姊妹:公主难陀,净饭王所生,母不详。

释迦牟尼佛弟:王子难陀,净饭王所生,母不详。

家庭

正妻:耶输陀罗,释迦牟尼佛的表妹。与释迦牟尼结婚并育有一子罗睺罗。

长子:罗睺罗,7岁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