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宗教名词 > 涅槃

涅槃

2015-2-2 08:33|查看:3048|评论:0|字体: 繁体

佛陀在婆罗双树间进入涅槃

佛陀在婆罗双树间进入涅槃,西元2-3世纪古印度犍陀罗国浮雕,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涅槃(巴利文:निब्बान Nibbāna;梵文:निर्वाण Nirvāṇa),佛教术语,合文作𢌽,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的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都无法实证什么是涅槃。后因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舍寿时取证无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进入涅槃或圆寂了,而涅槃也经常被一般人认为是死亡的同义语。

音义

印度词源

涅槃是宗教用语,为古印度语之音译。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ṇ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从字根来说,都带有远离烦恼状态的意义在。在各古印度宗教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但是每个宗派对于如何进入涅槃,看法不一。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中文意译

佛教认为,轮回自然界的一种必然现象;众生的五蕴分离死去以后,立即投生在六道里的其中一种生命形态,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天神。如欲摆脱三界世间的轮回唯有实证涅槃。中文旧译作“灭度”。灭是灭一念无明的见、思二惑及无始无明的尘沙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大乘佛教释义为本际、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两边的中道体性意义;玄奘将涅槃意译为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广泛误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语内,常被误认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

南传上座部佛教诠释

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继承了斯里兰卡分别说部的传统,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ṃ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分类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
涅槃被称为空(suññ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
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
被称为无愿(appaṇ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特点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
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
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北传大乘佛教阐述

北传大乘佛教由于:
一者,释迦摩尼佛根本没有历史记载他本尊到访过东亚区,就算有东亚区的修行者通过北传大乘佛教证了涅槃,释迦摩尼佛也不可能证实过他的修行果位。
二者,北传佛教是通过许多中国历代修行人到访西域取回佛教经典,虽然代代都考究着翻译经文者的身份,除了东亚人们给予该修行者许许多多的尊称之外,至于涅槃的佛果,至今只有释迦摩尼佛曾以肉身出现在现今地球的印度用涅槃比喻当时弟子的修行成果。
三者,北传佛教注重菩提萨托修行大过涅槃修行,鼓励众生倘若已足以证得圆寂的修行者到驾慈航度化众生,因而在《法华经》宣说涅槃的境界较为虚构化,比喻为佛陀如来幻化而成的虚拟城堡供给修行者歇息落脚之暂安处。

中观学派

《中论》中说: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唯识学派

这一学系,在“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尊重声闻涅槃的究竟)的基础上,阐扬大乘不共的唯识说。如《解深密经》以三乘同遣遍计执、灭依他起、证圆成实,叫做一乘。说虽不同,其义是一。依照法相宗的分类,涅槃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

如来藏学派

除了上述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如来的法身。《胜鬘经》:“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法华经》:“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如来藏学派“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般若”明无我,讲“真空”;大乘如来藏学派“涅槃”示真我,讲“妙有”。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大乘《涅槃经》出现在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品类经之后,以对治认为“涅槃”是永远沉寂的消极涅槃观。

现代学术及教派阐述

根据提出原始佛教概念的近现代学者研究,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
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
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

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

平时我们所以为的生灭,是以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边生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事实只是依著五阴因缘相互影响而不断再改变,只是改变并未灭去。只有随五阴因缘灭尽,才是灭,而"灭"无因缘可记说。生命的升起,是依种种因缘条件才有的现象,随着五阴因缘和依无明和贪爱驱使之条件的变异,而不断变化生命型态。

只有随着无明和贪爱的灭除,驱使五受阴增长的因缘消除,无依此因缘影响的未来生命现象升起,是为灭。依因缘灭而灭,不能说去哪里或在哪里,只是无生命升起的因缘。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有什么。纯粹是探讨因缘的流转影响变异,并非有什么存在,也不是一切虚假,真真实实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变而变,依因缘灭尽而灭,灭尽不起,无因缘可记说。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