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宗教名词 >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2015-2-2 08:28|查看:3457|评论:0|字体: 繁体

六道轮回图

六道轮回图被凶猛巨大的阎罗王握持在手,扑以口咬图的上缘,示六道众生都离不开十二因缘
圆形的主道轮回图,正如轮回的本性一样,轮转不息,无始无终。当你正在受昔业的果报时,你正在造未来的业因,一切都是同时发生,无始无终。
六道轮回图的中心,示有三只动物:鸡,蛇,猪,首尾相连,鸡对物强烈爱著,而产生占有心,贪得无厌,为眼下的欲望东奔西跑,终日追逐。蛇我所,我执,我见,对违背自己意愿的人和事,产生怨恨,愤怒攻击。猪身躯粗笨,目光低视,象征无明,坚执我见,执有为实,这些是使人产生痛苦和死亡的毁灭之因。
因此,贪嗔痴三毒,是一切轮回的祸根,而三毒的基本则是无明。惟一可以对治三毒的,就是修习佛法。
要想解脱轮回。先要明白轮回之因,对于过去所积之业,你就有了今生所处的某种现状。然而,今生的努力可以改变来生之果。可获得完全解脱轮回之束缚的方法。断贪嗔痴三毒而断绝轮回之痛苦

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十二因缘

 

简述

佛陀、辟支佛阿罗汉,都依“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真相,达到究竟解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缘生法都是无常的。它们之间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联:1.无明缘行。2.行缘识。3.识缘名色。4.名色缘六处。5.六处缘触。6.触缘受。7.受缘爱。8.爱缘取。9.取缘有。10.有缘生。11.生缘12.老死。在解说缘起法时亦可结合上《大缘经》的“名色缘识”。

十二因缘: 
无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部派佛教阐述

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发智论》提出了“时分缘起”学说,《大毗婆沙论》将其诠释为三世二重因果的“分位缘起”说,这就是最常见的“十二因缘”理论,在说一切有部内还有“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和“远续缘起”等说法。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出于斯里兰卡传分别说部传统,下面简述引自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1.缘于“无明”(贪、嗔、痴等烦恼)而产生“行”(造作诸业)。
2.缘于“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业识)。
3.缘于“识”(业识)而产生“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于“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5.缘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触”(外境接触)。
6.缘于“触”(外境接触)而产生“受”(苦、乐的感受)。
7.缘于“受”(苦、乐的感受)而产生“爱”(对境生爱欲)。
8.缘于“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取”(追求造作)。
9.缘于“取”(追求造作)而产生“有”(业因完成)。
10.缘于“有”(业因完成)而产生“生”(在受于身)。
11.缘于“生”(在受于身)而产生“老死”(未来身之老死)。

说一切有部

《俱舍论》及其注释继承了《大毗婆沙论》所确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释义的十二因缘:
1.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无明。
2.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3.识,其中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5.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6.触,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叫作触。(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7.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但是未能起贪淫之心,叫作受。
8.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
9.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10.有,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11.生,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未来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12.老死,指在未来世受生之后,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叫作老死。(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大乘佛教阐述

大乘佛教将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并划分为修十二因缘的缘觉乘与修四圣谛的声闻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龙树《大智度论》解释为:说十二因缘有三种,凡夫所见,二乘及未得无生忍法菩萨所观,从得无生忍法乃至坐道场菩萨所观;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深观第三种十二因缘,观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有无所得,亦不著是事故,于众生中而生大悲。

龙树《大智度论》还记载:

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法,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为业;余七分,名为体事。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 1.过去世一切烦恼,是名无明。
2.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故,名为行。
3.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为识。
4.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5.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6.情、尘、识合,是名为触。
7.从触,生受。
8.受中心着,是名渴爱。
9.渴爱因缘求,是名取。
10.从取,后世因缘业,是名有。
11.从有,还受后世五众,是名生。
12.从生,五众熟坏,是名老死。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若一心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皆尽。

龙树《中论》有类似记载,梵志青目释其为“声闻法入第一义道”,清辩论师释其为“世谛缘起”。

现代学术及教派阐述

现代学术界和新兴教派直接分析《阿含经》和《巴利经藏》等,也会有自己的见解。

水野弘元

水野弘元在《原始佛教的特质》中称:“由于原始经典本身,对十二缘起没有一定的明确解说,且部派佛教以低俗的形式误传,所以今日不论是西洋学者之间,或东方佛教学者之间,对十二缘起没有一定的解释,而産生种种说法,甚至曾在学界中展开热烈的论战。”

原始佛教(中道僧团)

随佛尊者,2008年在其编著的《相应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开发表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中,根据汉译《杂阿含》、南传《相应部》当中七事修多罗的古老共说,提出中道僧团认定的原始佛教教义,认为十二因缘是“以六处为分位”,不是部派传说的“以识为分位”。此外又提出,‘名色’一词的定义,为“六根六境之因缘”,不同于《舍利弗阿毗昙论》、 《发智论》、《大毗婆沙论》 、《俱舍论》、《清净道论》、与《大智度论》、 《瑜伽师地论》等论的定义。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