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宗教名词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15-2-2 11:25|查看:2944|评论:0|字体: 繁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sūtra)是阐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又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本经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实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加以浓缩后成为二百余字的极精简经典,因此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

概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般若经》的重点都在里面,其中“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直译为以佛法的智慧到达生死解脱的彼岸,代表由文字闻修而亲证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灭的究竟解脱境界。

心(梵文:Hṛdaya),原义为心脏,与意识心(巴利文:Citta)不同,在此是心要或心髓之意。日本学者福井文雅,考证“心”(梵文:Hṛdaya)有密咒、真言、陀罗尼的含意,因此可译为心陀罗尼、心咒。支谦译本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咒》。梵文本中,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陀罗尼》,藏文本称《薄伽梵母说般若波罗蜜多心要》,皆不称为经(sūtra)。主要是因为此经为观自在菩萨教导如何修习般若的总持陀罗尼,因其不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说,故不称为经。但是汉译本中,因汉地习惯,重要经典皆被称为经,故被冠上“经”字。

《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鸠摩罗什玄奘译本皆是略本。汉传佛教中《心经》常见的版本为玄奘译本,共260个字,其经文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之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该部经文,阐明五阴(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界万法,与诸法空相(没有独立、常存不变的自性)实乃不一不异之中道。

起源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宣说四圣谛,以“苦集灭道”之教义教导众生,修解脱道。灭谛就是涅槃。解脱道的“涅槃”,指苦的灭尽,包括烦恼的灭尽(有余涅槃)与五蕴的灭尽(无余涅槃)。第二转般若无分别智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说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唯识诸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真心如来藏的体性是常住不灭、离六尘之见闻觉知,惟明惟知,唯证乃知,具有原始本地之风光,谓智慧之德相。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般若无分别智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佛陀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系列中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更譬喻“般若”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大乘菩萨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可证得但不入小乘的无余涅槃,即声闻及缘觉的菩提果位;大乘菩萨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具足圆满修证一切种智,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佛地无住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蜜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诸法空相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性空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般若空智慧来觉悟诸法皆是空相之实相,不会因已体证空性、可进入却不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版本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鸠摩罗什与玄奘译本皆是略本。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梵文本

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巴黎,菲尔(H. L. 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Catalogue 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

在敦煌出土了《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根据此本还原了梵文本。此外,尼泊尔保存了八种梵文版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日本法隆寺藏两片贝叶经钞本,第一页加上第二页第一行是略本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经,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汉译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欧阳询书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所附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赵孟頫书心经。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标题译者版本存缺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吴·支谦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略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649年)略本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唐·菩提流志(693年)
《摩诃般若髓心经》唐·实叉难陀(695-710年)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唐·义净(695-713年)略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唐·法月(初译)(738年)广本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重译)(738年)广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共利言等(790年)广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847-859年)广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847-859年)广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成(敦煌石室本)广本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980-1000年)广本

其中以玄奘法师汉译本流通最广,共260字。其译本内容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

唐代义净的汉译本,在咒语后有一段不同一般译本、独有的流通分,描述读经的功效。有些学者认为此版本可能是玄奘汉译本的误用,因此《大正藏》未收录,但日本存有此本的抄本。

依藏文本汉译的有:

《大内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康熙据西藏番字旧本译。依此版本,雍正皇帝御制《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藏满蒙汉对照版,雍正元年十二月初八日制成。
1948年贡噶呼图克图于上海依藏文本作汉译本《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1994年方广锠依《敦煌遗书》的《心经》异本作修订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依梵文本所造的汉字音译本有:

敦煌遗书S2464号“观自在菩萨与三藏法师玄奘亲教授梵本不润色·《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S5648号。白石真道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房山石经藏不空汉字音译本。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房山石经藏慈贤汉字音译本。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宋·兰溪大觉禅师,汉字音译本。此本于西元1246年(宋·宽元四年),兰溪大觉禅师自中国传到日本。

《玄奘感观音亲授记梵文心经》,此本引自愣严解冤释结道场仪,为明清时期云南阿咤力僧常用之科仪,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底本藏于云南图书馆

藏文本

德格版《西藏大藏经》中,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译本。其一是由印度堪布无垢友(梵Vimalamitra)及译师宝车(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译,经名《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归入续部。另一版本,经名《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佚名,归入般若部。均为广本。

敦煌藏文文献中,有第三种藏译本,经名《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略本,收录在《敦煌大藏经》中,有20种抄本,内容大致相同。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

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穆勒转译时间早,且当时英文的佛教用词尚未固定,故此译本以今日标准看并非佳作,但这无损于穆勒在心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1957年及1967年,爱德华·孔兹(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孔睿是二十世纪欧美研究般若经典最出色的学者,其心经译本几乎被当成标准本,地位等同玄奘译本在汉字文化区的地位。

其他语文译本

其他语言译本多依梵文译本、玄奘汉译本、藏文译本而译。

德译本:1960年何内等三人(I. B. Horner,D. Snellgrove,A. Waley)依孔睿校订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德文。1982年法勇比丘(Bhikkhu Dharmaviro)依玄奘汉译本作德译本。

法译本:1984年吴其昱依玄奘汉译本作法译本。

日译本:1972年松原泰道依梵文本作现代日语译本。1977年榊亮三郎依法隆寺修订梵文本作日文意译本。

1988年白石真道依修订梵文广、略本作日译本。昭和16年,高岛米峰、清泉芳严依法月、般若共利、智慧轮、施护、法成等汉译本作日译本。昭和52年,寺本婉雅依藏文本作日译本。

俄译本:1989年,切连契耶夫(Terentyev A. A.)作俄译本。

韩译本:1994年,越祖,宋醉玄著《般若心经讲论》,依鸠摩罗什、玄奘、法月等汉译广、略本心经作韩文音译及意译。

越南文:净行法师依玄奘汉译本作越文音译及意译本。

荷译本:Rob Janssen依梵文本作荷兰文译本。

泰译本:2011 年,崇圣大乘佛经中泰翻译组 (The Chinese-Thai Mahāyāna Sūtra Translation Project in Honour of His Majesty the King:โครงการแปลพระสูตรมหายานจีน-ไทยเฉลิมพระเกียรติ)依鸠摩罗什、玄奘、法月、般若共利言等、智慧轮、施护、法成等汉译本作泰译本。

《心经》相关疏注

由印度论师所造的《心经》释论,现存于《西藏大藏经》的有八篇:
《般若心经注·密咒道释》,吉祥狮子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无垢友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莲花戒撰
《般若心经注》,阿底峡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义遍知》,摩诃阇那撰
《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法义明灯》,金刚手撰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善军撰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智友撰

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对心经的疏注甚多,以下举例部分最通行的版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唐·窥基撰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唐·西明寺沙门圆测撰
《般若心经疏》 唐·靖迈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唐·法藏撰
《心经直说》 明·德清撰
《心经说》 明·紫柏撰
《心经要解》 明·藕益智旭撰

内容

आर्या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गंभीरायां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यां चर्यां चरमाणो व्यवलोकयति स्म । पंचस्कन्धाः । तांश्च स्वभावशून्यान्पश्यति स्म । इह शारिपुत्र रूपं शून्यता शून्यतैव रूपं रूपान्न पृथक्शून्यता शून्यताया न पृथग्रूपं यद्रूपं सा शून्यता या शून्यता तद्रूपं । एवमेव वेदनासंज्ञासंस्कारविज्ञानानि । इह शारिपुत्र सर्वधर्माः शून्यतालक्षणा अनुत्पन्ना अनिरुद्धा अमला न विमला नोना न परिपूर्णाः । तस्माच्छारिपुत्र शून्यतायां न रूपं न वेदना न संज्ञा न संस्कारा न विज्ञानानि । न चक्षुःश्रोत्रघ्राणजिह्वाकायमनांसी । न रूपशब्दगंधरसस्प्रष्टव्यधर्माः । न चक्षुर्धातुर्यावन्न मनोविज्ञानधातुः । न विद्या नाविद्या न विद्याक्षयो नाविद्याक्षयो यावन्न जरामरणं न जरामरणक्षयो न दुःखसमुदयनिरोधमार्गा न ज्ञानं न प्राप्तिः ॥ तस्मादप्राप्तित्वाद्बोधिसत्त्वाणां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श्रित्य विहरत्यचित्तावरणः । चित्तावरणनास्तित्वादत्रस्तो विपर्यासातिक्रान्तो निष्ठनिर्वाणः ।। त्र्यध्वव्यवस्थिताः सर्वबुद्धाः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श्रित्यानुत्तरां सम्यक्सम्बोधिमभिसंबुद्धाः ।। तस्माज्ज्ञातव्यं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 महामन्त्रो महाविद्यामन्त्रो ऽनुत्तरमन्त्रो ऽसमसममन्त्रः सर्वदुःखप्रशमनः । सत्यममिथ्यत्वात् ।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यामुक्तो मन्त्रः । तद्यथा गते गते पारगते पारसंगते बोधि स्वाहा ।। इति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 समाप्तम्

【梵音罗马字】

atha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m ¦ namaḥ sarvajñāya ¦ āryavalokiteśvaro bodhisattvo gaṃbhīrāyāṃ prajñāpāramitāyāṃ caryāṃ caramāṇo vyavalokayati sma ¦ paṃcaskandhāḥ ¦ tāṃś ca svabhāvaśūnyān paśyati sma ¦ iha śāriputra rūpaṃ śūnyatā śūnyataiva rūpaṃ rūpān na pṛthak śūnyatā śūnyatāyā na pṛthag rūpaṃ yad rūpaṃ sā śūnyatā yā śūnyatā tad rūpaṃ ¦ evam eva vedanāsaṃjñāsaṃskāravijñānāni ¦ iha śāriputra sarvadharmāḥ śūnyatālakṣaṇā anutpannā aniruddhā amalā na vimalā nonā na paripūrṇāḥ ¦ tasmāc chāriputra śūnyatāyāṃ na rūpaṃ na vedanā na saṃjñā na saṃskārā na vijñānāni ¦ na cakṣuḥśrotraghrāṇajihvākāyamanāṃsī ¦ na rūpaśabdagaṃdharasaspraṣṭavyadharmāḥ ¦ na cakṣurdhātur yāvan na manovijñānadhātuḥ ¦ na vidyā nāvidyā na vidyākṣayo nāvidyākṣayo yāvan na jarāmaraṇaṃ na jarāmaraṇakṣayo na duḥkhasamudayanirodhamārgā na jñānaṃ na prāptiḥ ¦ tasmād aprāptitvād bodhisattvāṇāṃ prajñāpāramitām āśritya viharaty acittāvaraṇaḥ ¦ cittāvaraṇanāstitvād atrasto viparyāsātikrānto niṣṭhanirvāṇaḥ ¦ tryadhvavyavasthitāḥ sarvabuddhāḥ prajñāpāramitām āśrityānuttarāṃ samyaksambodhim abhisaṃbuddhāḥ ¦ tasmāj jñātavyaṃ prajñāpāramitā mahāmantro mahavidyāmantro 'nuttaramantro 'samasamamantraḥ sarvaduḥkhapraśamanaḥ ¦ satyam amithyatvāt ¦ prajñapāramitāyām ukto mantraḥ ¦ tadyathā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 iti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ṃ samāptam

经名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prajñā音译,指通达妙智慧;人之所以愚痴,就是因为没有空性的智慧。读般若心经,就是为了通达空性的智慧。

“波罗蜜多”为梵语pāramitā音译,指到彼岸或圆满成就;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

经典原文并未附有标点符号。后世对于标点符号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以下的经典是采用了大多数人所接纳的版本以方便读者阅读。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玄奘法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观自在菩萨]”并非[观世音菩萨],其梵文为[Avalokiteśvara],“萨婆诃(svāhā)”为祝颂语,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是《心经》全文字词其中之一。

《心经》经文的解释很多,其中包括有显教的解释与密教的解释。显义是空性,密义是现观次第。

轶事

据称玄奘在四川时得一病僧口授梵语《心经》。陆游《入蜀记》载宋时蜀僧能诵梵语《心经》。

陈寅恪说俞曲园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必要的“复语”,为译者失误。陈寅恪自伦敦博物馆藏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见有“色不异空”一节,共有六句,玄奘译为四句,已省略,所以他说:“盖宣传宗教,不厌反复。梵文诸经本中,往往有Peyala或作?,即重诵三遍之意。曲园先生精通中国训估古文章句之学,此条乃拘于中文范围,故有此误解耳。”

现代人经常把心经里面的“色即是空”的“色”误解作“美色”或“情欲”、而“空”为“没有”或“空间”的意思。这是错解,“色”字的意思是指“形态”、“影像”、“物质”,包括但并非单纯指“美色”;而“空”字的意思为“无常”、“非固定”、“不恒久”,而非“没有”或“空间”的意思;当佛经形容空间时会使用“虚空”而非单字“空”。所以整句的正确意思是:一切的“形态”、“影像”、“物质”都是“无常”、“非固定”、“不恒久”的。

以智慧观照五蕴皆空,便是心经实践方法。《太上老君常说清净经》中有详细说明“观空”之法:“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