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宗教名词 > 真如 (佛教)

真如 (佛教)

2015-2-2 09:04|查看:3969|评论:0|字体: 繁体

真如(梵文:bhūta-tathatā)或如(巴利文与梵文:tathatā),又译为如实、如如,在早期译经中曾译为本无,佛教术语,一般被解释为法(梵文:dharma)的真实本质。

字源

Tathatā,在梵文与巴利文中,源自副词tathā,意为这样地、如此地、如是地,在加上抽象名词语尾tā之后,形成Tathatā,一个哲学用语,用来表示“如是如是地呈现”、“如是呈现的状况”,是事物(法,梵文:dharma)之所以为此而不为彼的那个性质,也就是事物的真实本质。释迦牟尼住世时,经常自称“如来(Tathāgata)”,也是来自这个字根。

梵文:bhūta(巴利文:Bhūtamidanti),源自于动词bhū(梵文:भू)的过去分词,意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为,可以被引申为存在、本质、此在、存有(英语:Being)、真实、众生、元素、万物、神明等。汉译为实、真实。

在字面上,bhūta-tathatā可以译为,让事物如同它存在一般的存在、成为它成为的那个性质。汉译佛经时,为了表示“这如是呈现的性质”,是比起事物表象存在还要真实的存在,加入修饰词,译为真如。

佛教的理念认为,众生的根器不同,而现实中佛教名相又深奥难通,因而,在翻译家思维、运用佛教语言、表达佛教名相、令众生接受佛教理念的过程中,难免对概念名称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其位;为了要正确地表示宇宙真实名相的真情实意,只能用“如”或“如如”来形容,意即“就是那样子”的意思。

同义与近义词

佛教中,真如被用来表示诸法的真实相貌,因为各宗派在教义上,对“真如”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因此真实”、“实相”、“实际”、“实性”、“法性”(梵文:dharmatā)、“法身”、“法界”都经常被当成真如的同义词,来代换使用。

依各宗派宗义,真如也被等同于一些特定术语,中观学派将真如等同于“空性”;如来藏学派将真如等同于“佛性”、“真性”、“如来藏”等。

早期佛经译籍将“真如”译为“本无”。甚至创造出一个“本无宗”来。天台宗归纳《法华经》,提出十如是。

理论概述

在分别说部宗义、龙树《摩诃般若释论》和五位百法等中,“如”即“真如”属无为法。

阿含经本源

释迦牟尼佛教导多闻圣弟子正知善见缘起缘生法,透过真实正观,色法等五蕴,为无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真实智生,最终解脱。真实正观诸法真实的法性,因难以用语言表示,又以“如”、“如实”、“法如”、“法尔”等来形容它。

部派佛教理论

部派佛教时期,对于如实观察的结果,起了种种学说。在说一切有部所诵持的《杂阿含经》中,因缘法是“纯大苦聚集”而缘生法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而此经的《相应部》和《法蕴论》版本则为缘起是“法住法界”而缘生法是“无常、有为”法。《大毗婆沙论》将依据此段论述而认为“缘起是无为”者批判为分别论者。

《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记载化地部的本宗同义有:“无为法有九种:一、思择灭,二、非思择灭,三、虚空,四、无我,五、善如,六、恶如,七、无记如。八、道如。九、缘生如。”

南传《论事》注释者觉音记载,北道派主张诸法的如性(tathatā),即自性,属无为法。学者据此认为在佛教部派中,北道派是最早提出真如(bhūta-tathatā)学说的学派。

大乘佛教理论

“真如”的最早理论详述见于《解深密经》,有七真如: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玄奘所翻译的“了别真如”也有译为“心真如”。

宝性论称如来藏为有垢真如,佛的法身为无垢真如。

在《瑜伽师地论》中“真如”是转依的所缘,而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