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的香格里拉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着令人震撼的自然美景,还有着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独特生活方式。在他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中,隐藏着种种鲜为人知的民间手工艺,而黑陶制作、酿制青稞美酒、东巴古法造纸和锦绣唐卡的绘制,不过是其中的几朵奇葩。
作为“世外桃源”的代名词,“香格里拉”很多年来一直深受世人的憧憬和追寻。那巍峨壮丽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泊,深邃而迷人的峡谷,湍急然而玉带一般蜿蜒在山间的河流,还有那苍茫千年的原始森林,漫山遍野盛开得如火如荼的高山杜鹃,各种奇异的飞禽走兽……全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脚步。
不过,人们在欣赏如画美景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当地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该地区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地理特征和其他因素和谐并存及相互交融、影响,诞生了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黑陶、酿酒、造纸和唐卡等鲜活的民间工艺传承地和栖息地。这些文明的记忆,无疑是祖先留给后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为了探寻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财富,我踏上了云南省迪庆州的那片神奇土地,希望深入古老工艺的传承现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那些令人感动而又发人深思的人文图景……
1、尼西黑陶——他的家族有至少七代制陶史。每日就着这方光线,拍打拿捏着手中的泥土,制作出一件件造型朴拙的陶器。春夏秋冬,天天如此,至今已整整51年。
在香格里拉,你最不应该错过就是黑陶。
黑陶,一个听上去透出古拙气息的名字。当你拿起沉甸甸、油黑发亮的陶器,仿佛2000多年的藏族制陶史就被把握在你手心里。
烧制黑陶
迪庆州尼西乡是藏族黑陶的发源地,千百年来,这里的手工艺人一直传承着藏式制陶技艺。在距香格里拉35公里的尼西汤堆村,就有一位名叫孙诺七林的制陶老艺人,他堪称权威级黑陶制作大师,其作品获得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从迪庆县城乘车沿盘山公路前行十几分钟后,便可抵达风景如画的汤堆村。金灿灿的向日葵在农田中绽放,星星点点的农舍点缀其间,四周群山环绕,雾气弥漫。孙诺七林的家兼制陶作坊就坐落在此地。
制陶老艺人
走进他的家,迎面就可看到木地板上放置着成排的陶器泥胚。62岁的孙诺七林和儿子席地而坐,正在面前的一方长木板上敲打泥片。阳光从狭小的窗口照进来,孙老师每日就着这方光线,拍打拿捏着手中的泥土,制作出一件件造型朴拙的陶器。春夏秋冬,天天如此,至今已整整51年。
孙诺七林的制陶手艺是跟爷爷学的,他的家族有至少七代制陶史。如今,孙诺七林的大儿子、二儿子、女婿和一个孙子,都在从事制陶手艺。黑陶生产和销售是他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黑陶成品
黑陶是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常见的黑陶制品有酥油茶罐、炭火盆、藏八宝(一种挂在墙上的装饰品)、鸽子壶(鸽子形状的摆设)等,而最广为人知的,则是形状扁圆的黑陶锅,这跟尼西当地的一道非常有名的菜有关,那就是“土锅炖鸡”。尼西土鸡身材袖珍、味道鲜美,而炖鸡所用的锅,也必须是黑陶。
正因为黑陶与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才使得以孙诺七林为代表的制陶艺人们祖祖辈辈以此为生。现在,孙诺七林主要接成批的订单,年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儿孙们也喜爱这门手艺,并赖以为生。不仅他家,整个汤堆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都会制陶,而其中许多人都是孙诺七林的徒弟。
添加纹饰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制陶工匠们从不使用现代技术,他们所用的工具不过是一把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黑陶制品都是用黏土一片片粘成,即使是圆形器皿,也不借助电动转轮。
每年二、三月份,工匠们会去两公里外的山上取土,把取来的土敲碎,反复筛选至粉末状细土,便装袋保存,供全年使用。其烧制方式也很原始,并不搭建窑炉,而是在天晴无雨的时候,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晒干的泥胚放进火里烧30~40分钟,烧到器皿像锻造的钢铁一样通红,就“烧熟”了。陶器从火中取出后,马上被锯末和炭灰覆盖,就变成具有象征性的黑色了。最后,再用酸奶水和青稞粉混合的液体洗净陶器内部,去除有害物质,黑陶成品就诞生了。
制成的黑陶通体发亮,耐高温,类似于汉族使用的砂锅,是非常实用的家常器皿。很多来香格里拉游玩的游客都会专程到汤堆村拜访孙诺七林大师,请教制陶技艺,并带几件黑陶回去留作纪念。黑陶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日常用具,更是代表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语燃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