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国内国际线路视界山岩旅游业界

搜索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国内线路|2016-10-25 10:05

来源:头条网|作者:雪线之上|2616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鳌太的名声一半来自户外地位,一半来自频发的山难。图片来源:山友“Colen同学”发布的《【鳌太】5天徒步-源起、简记、装备、总结》

  鳌太,一条从鳌山至太白山距离约80公里的线路,被很多山友称为“龙脊之路”。据统计,截至2013年,行走鳌太时的失踪山友就已超过30人(信息来源: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路线概况

  鳌太,翻越秦岭上鳌山与太白山的穿越路线,尽管最高处拔仙台海拔仅3767米,但却需要在5-7天内翻越10余座高山,包括鳌山顶点导航架(海拔3475米)、梁一、二、三峰以及太白梁顶(海拔2523米)等。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鳌山最高点导航架。图片来源:山友“阳光@海岸”发布的《鳌太——没有梦的地方》

  这条线路,看似都在山地行走,海拔也不算特别高,也有路标,但实际暗藏玄机。2010年6月,就连当地一位药农也在上山采药时,遭遇失温而冻死。具体来说,穿越鳌太有以下几处难点:

  恶劣气候——位于秦岭上的鳌太,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两方气候在此交汇、碰撞,造就了其较一般高山地区更多变复杂的气候:“一天四季”是常事,即使在盛夏,山上也可能飘起雪花,若是寒冬最低温度或长期低于-10℃。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浓雾总是如影随形。图片来源:山友“阳光@海岸”发布的《鳌太——没有梦的地方》

  雨雪、低温并不是最糟糕的,最令人恐惧的是大风与浓雾:

  鳌太,最烦的不是那场雨或者雪,最烦的是那9级大风以及随时出现的大雾。只要是多云以上的天气,浓雾便会相当频繁。

  不单单是雨雪会让人浑身湿透,过热或者潮湿的大雾,都会让人像掉水里了一样。而随之而来的大风,太容易让人失温了(信息来源:山友“等待谁的转身”)。

  特殊地形——穿越鳌太,从拔仙台往西走,会经过一些地势平坦,视野广阔的路段,例如东塬、西塬、跑马梁等,它们在山脚看起来非常像山,实际却不是。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四周陡峭,顶部平坦的塬。 摄影:吴伟峰

  塬,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它的特征是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当你走上去,尽管上面铺展着大大小小的巨石,但因其太过宽广,一旦遇到阴天有雾等视线差的环境,极容易走着走着就找不到方向,

  尤其是在雾中,你会在塬上转圈儿而不自知,到处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当你走到塬边的时候,你无法确定该向哪个方向前进……(信息来源:山友“秋水时至”)

  此外,位于山坳处,连接鳌山与太白山的2800营地,也有不少山友在此遇到过瞬间迷失找不到北的情况: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2800营地。图片来源:山友“文老师”发布的《走过鳌太——2012年鳌太穿越回顾》

  天刚黑,在小松林扎好帐篷后,我与同伴一起去取水。明明去时几分钟的路程,回来竟然找不到原路了。

  回程走了十几分钟,登上了一个小坡便不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营地在哪。

  四周望,才看到出发前挂在营地附近树枝上的一盏非常亮的纽扣灯,好象在一两百米的远方,但现在看起来还以为是星星。向着灯光走,又上了个小小的坎,才发现营地就在眼前。

  其实(最后发现取水地与营地)好近,就二十米(信息来源:山友“suibian”)。

  高强度无人区——鳌太全程几乎都处于无人区,无补给,夏季就连水源处都很难找到。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沿路就是与巨石的对抗。 摄影:晓风

  穿越强度非常大,可拆分为40%的刃脊横切、30%的巨石区与30%的跑马梁,其中最要命的九层石海,对体力要求非常高: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耸入天际的九层石海。图片来源:山友“阳光@海岸”发布的《鳌太——没有梦的地方》

  开始认为是攀登石头组成的陡坡,可当攀到一个山顶时,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比刚刚爬过还要高、石头更难走、攀爬起来更费劲的山顶在等着。

  每走一步,都必须从一个石头跳到另一个石头上。有些根本没路,只能靠着轨迹的大方向,寻找适合出脚的石头小心翼翼向上迈出一步,完全不能大意和放松,因为不知哪块石头踩不好就会摔倒、碰伤,真叫人万分崩溃(信息来源:山友“文老师”发布的《走过鳌太——2012年鳌太穿越回顾》)。

  山难回顾

  自2008年6月,山友“老边”在徒步鳌太时意外失踪于海拔2881米的跑马梁中部后,此条路线上的山难事故就从未停止,许多山友更将其称为“死亡之路”(注:以下梳理未列入单纯徒步太白山发生的山难)。

  •   2008年6月25日,山友“老边”、“金钱豹”等三人从太白县塘口开始穿越鳌太。29日,一行人来到东塬附近,“老边”接到家中电话有要事需提前返回,便放下3人共用的一顶帐篷后,往老庙子方向独自下撤。

  7月2日,当金钱豹与另一山友出山后,打“老边”电话时,已处于关机,去其家得知人还未回,旋即去往厚畛子保护站求救。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图中红色点为“老边”与同伴分开处。图片来源:山友“东君”

  随后,由40人左右组成的救援队沿都督门-老庙子-东塬一线/黄柏源核桃坪-太白河-东塬一线寻找,只在东塬口发现“老边”留下的雨衣及组合工具刀,但未发现其踪影(信息来源:山友“金钱豹”)。

  据山友“东君”介绍,“老边”走失前,包里携带了约六七天的食物量、睡袋、雨披、两个打火机、一个锅,但无帐篷。另外,34岁的“老边”身体素质极佳,生存经验丰富。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老边墓地。图片来源:山友“云天”发布的《鳌太行》

  最终,多方搜救无果,“老边”再也没有回来。后来,为了纪念他,其亲友在东塬山顶建了一座衣冠冢,现成为徒步的一处路标。

  •   2010年1月2日,西安一户外运动俱乐部组织穿越鳌太,其中一名近50岁,名叫“大杨”的山友在鳌山导航架停留,脱队失踪,至今杳无音信。

  •   2010年6月,两名当地药农在万仙阵附近采药时,遭遇暴风雨及大雾,两人在茫茫石海中走了五天五夜,一人体力不支,失温被冻死。另一人奄奄一息躺在雷公庙的石缝中,后被路过的两名河南三门峡山友救活,送至大爷海接待站。

  •   2011年4月18日,陕西鳌太牧野户外运动俱乐部领队“牧野”带领三名信阳户外爱好者,加上一名向导徐兵与一名背工从塘口上山,计划用7天时间穿越鳌太线路。

      19日,队伍穿过药王庙行至麦秸岭时,“牧野”因感冒导致肺水肿,后下撤至药王庙一块低洼处扎营。晚间,山区开始突降暴雪。

      20日,暴风雪越来越大,“牧野”的状况越来越差。最终,年仅32岁的他在营地永远闭上了眼睛。

  •   2013年6月9日,56岁的西安山友张先生,与一群伙伴结伴穿越鳌太。行动中,其与两名山友同大部队走散,不久张某又与同伴分开,独自行走后失踪。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一个人行走在九重天(九层石海)上,精神极容易崩溃。 摄影:阳光@海岸

  6月16日,张某遗体在海拔3500米的九重天被发现(信息来源:宝鸡日报)。

  •   与张某同一天进山的湖北女山友施曼,在网上与8名山友结伴穿越鳌太。当晚,队伍选择在海拔2900处扎营。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至今没了消息失踪的山友施曼。图片来源:华商报

  次日,体力不支又没有GPS定位设施的施曼,被队友规劝与一郑姓河南山友原路返回。下撤途中,她遇到了一名年龄较大的山友,随即放弃撤退,继续同行前进。但无奈,体力不支的她,渐渐跟不上落了单。

  6月12日,有山友最后一次发现施曼位于麦秸梁,后彻底与外界断了音讯(信息来源:西安日报)。

  •   2013年8月24日 ,来自河南三门峡的9名山友从太白塘口出发,穿越鳌太。8月27日上午,队伍行至2800营地时,其中一名山友“我行我素”(本名王建军)独自活动后,再没有回来。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失踪山友“我行我素”。图片来源:宝鸡日报

  9月15日,多方寻找无果,无奈暂停搜救(信息来源:陕西曙光救援总队论坛)。

  •   2013年9月20日,27岁的山友杨某参加户外俱乐部组织的鳌太七天穿越。23日,行至金字塔处时遭遇大雾降温,队伍就地扎营。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9月21日,参加鳌太穿越的队员们正在前行,能见度已经很低。图片来源:华商报

  晚上,山区下起暴雨,温度陡降,杨某出现失温,次日早晨出现神志不清,身体冰凉等迹象,当即采取保温急救。上午12时40分,杨某失去了生命迹象(信息来源:华商报)。

  •   2014年9月,一名井冈山山友因失温,死于药王洞。

  •   2015年9月,湖北一女山友在大石河营地,因失温死亡。

  •   2015年10月9月26日,湖北山友“知足”在穿越鳌太时,发生猝死。

  •   2015年12月25日,山西山友“行客”与一名甘肃山友穿越鳌太,失踪一个多月后搜寻无果。

  除了以上令人痛惜的遇难,还有若干在鳌太遭遇事故后,成功自救或获救的案例:

  •   2009年1月3日,西安13名户外活动者在山友“秦岭名蛇”的带领下穿越鳌太,其中一名叫“大白鲨”的山友在行至3400米的大梁石庙时走失,后“秦岭名蛇”带领多名山友进行救援。1月7日,“大白鲨”自行走出了山。

  •   2010年7月23日,辽宁山友“顺溜”和同伴郝开进行鳌太穿越时遭遇强暴雨,迷困太白梁,太白县政府组织救援突击队,两人成功获救。

  •   2011年1月29日,西安市某医院职工“踏雪”,独自一人穿越鳌太,因突遭恶劣气候“失踪”22天,直至2月19日才从太白山走出。

  •   2012年9月7日,来自北京的11名山友从塘口登山处出发,计划用一周时间完成鳌太穿越,中途山友“果果”走失,独自扎营五天后,遇到后续一支户外队,幸运获救(信息来源:bbs.lvye.cn上流浪的拜伦的《鳌太穿越路线》)。

  •   2013年5月20日,沈阳山友耿海龙和上海山友马圣骧跟随俱乐部参加鳌太穿越。出发23公里后,两人感觉山路陡峭,决定脱离队伍原路返回。

      返程中,两人又不甘心穿越就此结束,于是决定换一条路下山,导致迷路。最后,曙光救援队在其失踪七天后,在红水河附近的一条河道旁找到他们。

  •   2016年4月1-5日,以“土拨鼠”为领队的六名山友,计划利用五天时间穿越鳌太。3日,队伍在水窝子营地发出求救信号。随后,多方协助下于5日晚19时30分全员安全下撤。

  山难启示

  细数以上发生在鳌太的部分山难,每一起都牵动着无数山友的心。他们的离开,绝不仅仅是一串令人唏嘘的数字,而是向后来者发出的声声警示。

  •   不听劝阻独自活动

  •   马虎准备冒然进山

  •   枉顾身体发出警告

  不听劝阻独自活动——在已发生的山难中,“老边”、施曼、“我行我素”等的遗憾离开,皆因独自活动导致。其中,后两者均在途中遇到过提示或劝说不要单独行动,却未引起重视。

  2013年8月27日,与“我行我素”一同扎营在2800营地松树林的另一队穿越鳌太线山友“三门峡三石”回忆了当时的整个状况:

  27日一早,雨依然在下,我拉开帐篷看到当时雾很大,并且下着雨水,风吹在松树林里,发出令人压抑的声音。

  8点多,一个三门峡的山友和湖南山友走下来,问水源所在地。因水源距离我们不足200米,且附近有明显标志物(一堆气罐垃圾),且此时领队衣物全部湿透无法带领,便给他们说明了水源方向。下去不多时,经验丰富的湖南山友发现有迷路危险,强烈要求两人一同返回。9点多,又有两名三门峡山友下去取水。

  9点半,让我最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先前两次去取水的人都是走过我们帐篷时主动与领队打招呼,“我行我素”走过来时却是正在睡觉的领队先说话。

  两人寥寥几句的对话,竟成了生死之别,

  你干啥?

  我下去看看。

  不能一个人去。

  没事没事。

  同样,在施曼掉队后,也曾遇到过其他山友劝阻,但未果: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曾在途中与其他山友短暂相遇的施曼(右二)。图片来源:5zls.org上山友“格桑阿娃”发布的《SOS!!!端午太白鳌山失踪二人 上海男生康新华(已找到) 湖北女生施曼 救援队正在搜救中》

  11日,从药王庙去荞麦梁的路上遇见她(施曼),晚上18:30左右我们准备在荞麦梁前扎营。但小姑娘太要强,非要一个人赶到水窝子,没能留住她。天黑后,看到她的头灯在荞麦梁上闪过,我们一直在喊都没回应(山友“山歌”提供)。

  马虎准备冒然进山——2015年圣诞节进入鳌太失踪的两名山友,出发前发表的朋友圈内容,便已为这趟出行埋下了定时炸弹。

  25日10时,这名来自山西的24岁大学生在微信“格蕾丝的家人”中发出了进行鳌太穿越前的最后一个消息: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图片来源:《无知无畏的生命,鳌太山难的冤魂——对比两位户外英雄的深度思考》

  当日晚上21时30分,同行山友“行客”发表了一封朋友圈,内容为:

  也许是之前想的太简单了,在几乎没有带任何装备的情况下,150公里,5—7天时间,全程海拔3000米以上,全程都是雪山,温度零下20—30度,而且之前所有的路标都被大雪覆盖。

  当真正临近的时候,才知道困难是如此之大,现在只能倾其所有能力和凭借自己仅存的那点运气完成在那些外人看起来微不足道而自己却视为梦想的一次徒步穿越。行客——加油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图片来源:《无知无畏的生命,鳌太山难的冤魂——对比两位户外英雄的深度思考》

  2010年1月,山友“大杨”的失踪,也是源于准备的仓促:

  此次是“大杨”第一次穿越鳌太,没有足够的能力自寻路线,且由于是俱乐部组织,所以本人并未携带帐篷(信息来源:参与搜救的山友“秦岭名蛇”)。

  避免仓促出行,其实有章可循,最基本的方法是出行前,务必认真阅读并参考2-4位成功走过山友的装备清单,携带好温标合适的睡袋、炉具、足够的替换衣物,以及至少5-7天的食物补给。

  枉顾身体发出的警告——除了拥有资深户外经验的山友“牧野”的意外离开,2013年先后发生的两起山难,都是因为未能注意身体警示,及时正确处理引发。

  2013年6月16日,山友张某遗体在海拔3500米的九重天被发现的前一天,与另一群山友相遇过,

  当时他神智清楚,还将家人的手机号码留给了这群山友的领队,希望他们走到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给家人打个电话。

  因此,其家人推测,在尚无天气剧烈变化的前提下,张某遇难的最大原因是原本不佳的身体:

  张某肠胃不太好,此次遇难很可能是突发疾病身亡。

  三个月后,另一位27岁的渭南山友杨某,则因暴雪雨后的失温失去了宝贵生命。据当时同队的山友“鲨鱼”介绍:

这条夺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没有激流断崖,也不需要翻达坂

  被云雾笼罩的金字塔。 摄影:阳光@海岸

  杨某所在的登山队行进至23日时,原计划要在海拔2800米营地扎营,却在“金字塔”附近遭遇大雾降温,队伍决定就地扎营。

  当晚,山上下起暴雨,温度骤降,队员们的帐篷均被雨水打湿。领队“精彩”发现杨某失温后,将自己的睡袋也给了他,自己和另一名队友挤在一个帐篷里。

  由于夜里大风暴雨,风向变化,队员全都呆在帐篷内。直到第二天天气转晴准备拔营时,领队发现杨某失温严重,出现了神志不清、身体冰凉等迹象,当即采取保温急救,但已来不及了。

  如果能早一点在发现自己已经失温,并立即反映情况采取施救,又或者出发前将保暖措施做得更足,也许27岁的他不会就这么在无人陪伴的风雨夜,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鳌太穿越 驴友 徒步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热点新闻
    人文地理
    经典线路
    环球地理
    户外课堂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