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视若无价胜有价

荒野,视若无价胜有价

作者 / 郭耕2017-11-22 10:39点阅:3419来源:中国周刊 繁体

ico

荒野地犹如一座大教堂,当我们夜闻麋鹿呦鸣,仰望荒野晨星,窥探雀鸟纷飞,沉迷寒鸭戏水,常常会产生一种教徒进入教堂时的谦卑和敬畏感。

ico

荒野,视若无价胜有价

  “荒野是生命的源头,荒野是古老的乡愁,让我们重新走进遗存的荒野地,找回自然也找到自己。 “荒野”(wilderness)有野生物种不受人类管制和约束的含义,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原生性、开放性、和谐性、偶然性、异质性、自愈性、趣味性的自然系统。荒野是有别于社会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的古老而独立的生态体系。 没有主义、没有宗教、没有科学、没有制度、亦无所谓人的资源,没有益虫益兽、害虫害兽。任何清规戒律都是画蛇添足 。那么,荒野中到底有什么?

  有人认为,自然万物是在有了人类以后,才称为有用之物,才具有价值。人类的产生不足300万年,在生命历程的20亿至30亿年中,自然的生命支撑系统就已经有效地运行了,气循环、水循环、光合作用、物质变换、能量转移、信息传递、草木枯荣、物种存亡……包括人类的产生,无不是荒野自身价值—生命支撑价值的体现。

  社会的财富、商品的价值是通过我们的劳动以货币形式衡量的,但人类的生态福祉、生命动力却必须依赖和根植于自然。甚至对人类干扰自然之后的修复、污染物的降解、病虫害的调控,都有赖于荒野的存在来治愈。土壤、森林、草原、湿地的生命支撑功能,价值几许?很难用金钱衡量,或曰无价之宝。

  但遗憾的是,当今社会几乎任何成果都以经济和科技来衡量,所以,这里也只好以大家熟悉的“美元”为单位,说明这样一系列数据:地球生物资源,年均为我们贡献的价值达36万亿美元;全球自然资本的价值至少在400至500万亿美元,这种人为评估的、看似不菲的价值本身,其实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荒野的产物,从实用性、丰富性、多样性及可再生性看,构建了适于我们生存家园,可使我们获得舒适的物质生活。人类不仅能享用、利用荒野,而且能以闲适之心欣赏荒野,这种享受荒野所得到的消遣,可以从两方面产生价值:一方面,荒野可作为人类展现自己技巧并获得快感的场地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常常缺憾的方面,就是对荒野自主的表演进行沉思和赏识,观云遮雾障、听鸟语鹿鸣、看飞流直下,赏花草鱼虫……

  对科学的赞美,亦即对我们认知对象的赞美。荒野以其神秘、丰富、复杂的原始属性吸引着科学家,作为科学家崇尚的求知对象和研究对象。这样的科学价值属于人类共享的成果,如果那块蕴藏化石、甚至活化石的荒野地不复存在,我们就无从找到这样纯粹的“本底”,挖掘到可以诠释生命历程的科学价值。

  科研活动本身有时也是一种给人以心智愉悦的活动,科学家会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那里,获得追求的快感和发现的喜悦,自得其乐。

  荒野中的科学未解之谜尚多,就像未开启的信,未阅读的书,只有在残余的荒野地里,我们才能找回那即将遗失的未启之信,未读之书。消灭荒野地,无异于焚烧或许是孤本的、绝非赝本的古老家信。

  地球上,荒野中,未被人类认知的物种还很多,目前被我们命名的物种约175万种,但科学家估计,自然界的物种可能在1000万种以上。芸芸众生藏身于荒野这座基因库里,蕴藏着独特的、绝无仅有的遗传多样性价值。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光”。荒野自身的和谐乃至不和谐都有其独特的、丰硕的美,这种审美价值蕴含于野性世界,任何荒野体验的获得,在城市和博物馆都无法想象。尽管作为个人,要有一定审美修养,才能对荒野的审美价值保持敏感,因为那些只会追求感官剌激、低级趣味的人,对荒野之美几乎视而不见。有时,评价荒野之美,是在对荒野的品味中慢慢获得的。这种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达,只有与鸟兽、草木、泥土、星云、远山、近水的亲密接触和交流后,才会获得,并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荒野地犹如一座大教堂,当我们夜闻麋鹿呦鸣,仰望荒野晨星,窥探雀鸟纷飞,沉迷寒鸭戏水,常常会产生一种教徒进入教堂时的谦卑和敬畏感。

  荒野的庄严与富庶不仅能作用于探险者的肌肉和性格,而且会对其心灵、感情产生影响。

  荒野如此圣洁美丽,完全不同于都市的嘈杂、萎琐和功利。当你置身荒野时,往往会想到宇宙层次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甚至那些经历死亡、迷路、饥寒等最能触及人类灵魂的体验,只有在荒野中才会获得。生与死是宗教的永恒主题,而荒野却将其摆在我们面前。

  荒野的宗教象征价值,还体现于荒野自身的高深莫测。荒野的生命力为何顽强?荒野的多样性为何丰富?甚至我们对几百年内的自然演替是怎么回事还未搞清楚。荒野的神秘超出我们的理解,既能使我们失望,又能激发我们的热望,而每当我们找到一个答案时,它又会给我们亮出新的疑问。我们永远无法穷尽荒野的奥秘,我们永远是荒野边疆上的拓荒者,我们可能屡受打击,但又总是怀着希冀,这种信仰或宗教情绪,是荒野送给我们激发心智,学无止境的最好礼物。

  人是一种喜欢用动植物作比喻、作象征、甚至作图腾的物种,这已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动植物之美,是荒野赋予的,她使我们的文化、历史、艺术与大自然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只有保留荒野及其野生生物,使叠加在荒野之上的文化价值、历史渊源关系尽量不被割裂,保持我们对荒野与文化、历史的归属感、认同感,这对拯救自己的灵魂,不无裨益。

  荒野的古老舞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史诗情节,荒野会让你担惊受怕,荒野会以鸟语花香簇拥你,荒野能给你失败与成功的珍贵回忆。 由此,人们才容易学会谦卑与敬畏,才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在荒野中,每一次心跳、每一处创伤、每一场悲喜、每一回离合,都将能整合到一个人的性格中,使性格更完善、身心更健康,性情更平和,这一切均为“荒野大学”所塑造,并回馈社会。

  主编推荐:

  荒野从不存在于任何一张地图中,它的生命才是一种永恒

  荒野史:北美的荒野精神与中国的江湖人情

  探索自然文学的心灵脉络——西方的自然:寻荒野,返原始

  荒野的相处之道

  荒野的消逝

  迷恋这片荒野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荒野 科学 文明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