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国内国际线路视界山岩旅游业界

搜索

新型“帐篷”让水下露营变得可能

境外线路|2019-2-10 19:54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2447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新型“帐篷”让水下露营变得可能

  海洋空间基地是为想要潜到海洋更深处的潜水员准备的便携式维生系统。在这个充气式的“帐篷”中,一次可容纳几位潜水员游入干燥的内膛来减压,还可以避免因上浮到水面速度过快,在血液和组织中产生气泡而患上“潜水病”。

  摄影:MICHAEL LOMBARDI, 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JENNIFER

  自从雅克.库斯托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引入现代潜水开始,海洋探险家们就一直在寻求能够在海底停留更长时间的新方法。由于受到水域大小和人体生理机能的限制,水肺潜水员必须间歇性地浮上水面呼吸空气,有时甚至触底几分钟之内就需要上浮。

  进入海洋空间生境,其构思类似水下“基站”。海洋空间生境比传统水肺持续时间更久。国家地理探险家Michael Lombardi和纽约大学副教授Winslow Burleson设计,并于近期申请了专利,为想要潜到海洋更深处的潜水员设计了可携式维生系统。

  深度带来的麻烦

  使用传统的自给式水下呼吸器(水肺)有一些限制。其中一条是,由于潜到更深处时人体消耗空气的速度更快,更深度的潜水就意味着在海底停留的时间更短。如果想安全上浮,就要在各个深度等待足够长的时间来适应压力的变化。不正确的上浮会导致血液与组织中产生气泡,从而患上减压病或“潜水病”,而使用高压氧舱来应对这种危险的情况困难且昂贵。

  国家地理水下摄影师Jennifer Hayes说,“我们现在还没有那么先进,如果得了潜水病,你就可以和你的屁股说拜拜了”。在一些急救设施无法企及的地方,她和同伴David Doubilet只能被迫进行保守潜水,但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

  安全第一

  Lombardi和Burleson的海洋空间生境旨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受到一些糟糕潜水经历的启发,当空气供应迅速减少时,需要在开阔的海洋中进行超长时间的减压。因此,Lombardi想要设计一种能减压,能应对紧急情况,能“有效利用无效时间”, 还能避开寒冷和捕食者的呼吸空间。

  在他们的可充气“帐篷”中,有一次可容纳几位潜水员游入干燥的内膛,在减压过程中他们可以摘下潜水设备以交谈、进食、处理样本,甚至睡上一会儿。

  在紧急情况下,“这样一个水下再加压掩体会有非常大的优势,”Hayes强调,“它使潜水员在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互相交流成为可能。”

  另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节约空气。特别是对于一个需要追逐飞快消失的摄影目标的摄影师来说,Hayes说,“多出几分钟的空气能改变成败。”

新型“帐篷”让水下露营变得可能

  使用海洋空间生境时,潜水员可以根据需要来移动这个经济实惠的可携式“帐篷”。这就使得在更多样化的地方进行更多的潜水成为可能。

  摄影:CENGAGE, NATIONAL GEOGRAPHIC

  压力之下

  “饱和潜水”是指潜水员长时间处于压力之下而非反复适应水面压力。对它的第一次试验是在1930年初,这种方法让更多的人得以进入海洋世界。

  利用水下“生境”来提供更长的潜水时间不是新想法了:最简单的形式,潜水钟,在一系列创造性的迭代中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大家都知道洞穴潜水员为了能够换气,会将一个牲畜饲料槽翻转并楔到洞穴顶上,不过迈阿密大学的人类学家Kenneth Broad强调,缺乏适当的气体冲洗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请不要在家尝试这样做。)

  如今,近海石油与其他商业航运业都提供饱和潜水设施,包括沉没舱和甲板舱(压力舱),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有一个唯一一个用于科学用途的海底基地,名为“水瓶座”。这里能让研究人员在佛罗里达州基拉戈岛的珊瑚礁中工作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在工作完成前不需要浮到水面呼吸空气。

  可随身携带

  不过,“水瓶座”不可移动,而新型“帐篷”是可携式的,其发明者如此说——“帐篷”的主体结构可以作为行李打包和托运,潜水员可以根据需要把它拆开,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充气。“能选择这样的可携式装备,会让探索科学领域更受欢迎,”Broad说。

  再加上这设备经济实惠,购买成本比一些单次潜水的运作成本都要低。“我认为它提供了一个真正‘沉浸式’体验的机会,”Lombardi在邮件中写道。“作为临时的‘游客’,相比使用传统的潜水技术,这个帐篷能让我们带回更多东西。”

  “它还是一种有价值的共享资源,”他补充道,对于那些喜欢进行长期水下科学旅行,乃至“水下茶话会和野餐”的人来说。

  Burleson强调,使用海洋空间生境潜水“就像把在森林中的一次短途徒步旅行变成了周末的露营旅行。生境可以让你做更多你想做的事,无论你是摄影师,还是珊瑚研究员,还是公民科学家。”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套装备给那些平时不在海底工作的人带来的意义。他还说,“想像一下如果一个通常只能进行一次时长一小时潜水的游客,现在能够通过这个神奇的过渡装置在水下从天亮呆到天黑,身边还围绕着各种海洋生物,人们就能在一种全新的方式中感受海洋了。”

  由于专利刚刚申请下来,Burleson和Lombardi正在为新的探险之旅寻找同伴。“那些准备好来探索可能性的潜水员们,我们希望他们能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已经迫不及待要把它用起来了。”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热点新闻
    人文地理
    经典线路
    环球地理
    户外课堂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