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学生科学考察探险协会(以下简称科考协会),是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现任主席高登义研究员的倡议和支持下于1996年12月21日成立的,并于1997年成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团体会员。科考协会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大型野外科考活动,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今年暑假,科考协会的15名队员以及两名随队记者奔赴巴丹吉林沙漠,重装徒步深入沙漠腹地7天,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主题为“挺进大沙漠,关注荒漠化”的科考任务。此次科考活动取得了很多珍贵的样品,对于分析巴丹吉林沙漠演变规律,呼吁关注土地沙漠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考队员行走在沙脊
最艰难的沙漠徒步:
这支科考队伍是巴丹吉林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重装徒步队伍,而后勤补给车只有一辆,只够携带全队一天的用水,也就意味着科考队每天必须赶到下一处水源。沙漠徒步非常困难,尤其要不停翻越沙山,爬一步就要退半步,而这支队伍全程重装30斤,平均每天行军直线距离15KM以上,如果算上绕行以及翻越沙山,每天行走距离可达25KM。向导说8月份是沙漠最热的时间,这个时间段进沙漠徒步的队伍还是第一次见。何况除了徒步,他们还有繁重的科考任务在身。
爬“沙山 ”
与烈日、黄沙抗争:
因为沙漠太阳的毒辣,科考队中午不得不休息4个小时,但这4个小时并不是休息而是煎熬。地表的温度可达七十多度,即使在搭建的简易遮阳棚下,温度也有三十六七度,挨过一中午的时间,本来疲惫的身体几乎快要中暑,于是下午的行军变得更加困难。经过几天与沙漠的亲密接触,无孔不入的沙子也开始消磨科考队的意志力,脚被沙子磨起泡、磨破,也只能咬牙坚持。煮的饭里,干粮里,水里,到处都混着沙子,吃得多了也渐渐的不在意了,队员们干脆使用沙子来刷锅洗碗,倒也干净,也节省了珍贵的水资源。
行军、休息、登顶
坚决不忘科考:
由于连日的赶路,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许多队员开始感觉体力不支,几乎坐下就能睡着。然而不管是烈日炎炎的正午、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队员们都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沿途记录植物、沙山地貌、湖泊水文信息,并采集大量植物,湖水,土壤,沙子的样本。8月3日,科考队完成了一项在向导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员重装攀登上世界沙漠珠峰——必鲁图峰,并沿途采集沙样160余处,这是我国科考队首次在必鲁图峰沿不同海拔多点采样,为高大沙山的形成演变研究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样本。
采集植物、沙、土样本
七天的艰苦跋涉后,科考队走出沙漠,并采集植物样本13株、水样14份、土样21份、沙样166份,样本总重量超过40公斤。刚刚回到学校,科考队员们就开始了后续实验的准备工作,他们用1天半的时间,将所有采集回的样本做了烘干、磨制、分选等前期处理并派遣两名队员前往南京土壤所进行后续试验。目前,土样、水样的测试已基本完成,得出了一些关于沙漠扩大、海子面积减小的初步结论;沙子样品数量较多,仍在继续测试中。
科考队员处理测试沙漠样品
关注土地荒漠化:
科考队本次的主题为“挺近大沙漠,关注荒漠化”,他们选择在八月份如此恶劣的天气下重装徒步沙漠,除了为了对沿途的沙山地貌、湖泊水文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想用他们的行为来为土地沙漠化的防治获取更多的关注。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希望人们能够珍爱现在的自然资源,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
离别的感伤:
离开沙漠,给队员们带来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浓浓的不舍。一次沙漠之旅,喝过了漂着羊粪的水,啃过了发霉了的馍馍,经历了高温、暴晒、中暑,经历了嘴唇干裂、流鼻血,经历了雨夜赶路、迷失方向。看似辛苦的生活却让每个队员都无比怀念,7天的与世隔绝,完全用身体去感受这个纯净的世界,彻底放空自己的心灵,成为科考队员们终生难忘的体验。
责任编辑:语燃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