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会成为禽流感的重灾区?虽然科学家现在还未全面深入地揭示原因,但很多研究证实了这种“亚洲恶梦”与亚洲特有的养殖方式、自然环境以及医疗体系有着重大的关联。
亚洲国家特有的家禽养殖方式更易传播疫情
大量饲养的家禽为禽流感蔓延提供了物质基础,再加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即使是农场养殖,限于经济实力和法律的滞后,家禽企业饲养环境并不注重动物福利,饲养密度偏大,更容易导致疫情的暴发。
另外,亚洲许多国家的农户把鸡养在自家中,并与鸭子和猪等畜禽一同混养,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与鸡,鸡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接触,增加了病毒混合变异和传播的可能性。
亚洲家禽的饲养多数还采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方式,一旦发生疫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起注意,即便被发现,也很难控制。欧洲家禽数量虽然也很大,但西方国家在饲养家禽上,一般采用大棚饲养或农场养殖,且注意分类饲养,减少了病毒传播机会,发病时也容易发现,而后统一捕杀,减小了控制疫情的难度。
亚洲的自然环境为病毒滋生和传播提供便利
候鸟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传播者。2005年,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沿青海湖、扎林湖等候鸟迁徙路线对禽流感疫情做了跟踪调查,发现每年候鸟因繁殖、越冬而迁徙前后恰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季节,同时候鸟迁徙路线与发生疫情的地点是重叠的。研究组还研究了不同种类、分布在不同地区,可能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候鸟,发现候鸟迁徙路径中的沼泽和湖泊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存在和传播的重要地带。带有病毒的野鸟在迁徙的路途中很容易和散养放养的家禽接触,将病毒传给亚洲那些位于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家禽。
另外,亚洲大部分农业国家分布在亚洲南部,其中包括中国南方。这些地区气温高、湿度大、病毒生存机会高,再加上一些农村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恶劣,容易成为各种病毒滋生的温床。
薄弱的监控防疫体系还无法有效预防病毒来袭
家禽产品生产过程复杂,从雏鸡的引进、饲养过程、屠宰加工、抽取样品检验检疫直至装运出口,环节众多。但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无法完全实现安全电子监控,而多采用人力监控,容易疏漏。
此外,许多养鸡场没有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场区或鸡舍。饲养人员没有专用工作衣、鞋、帽等,场区和鸡舍内也没有定期洗涤消毒,增加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再加上亚洲大部分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农民在给家禽打防病疫苗时投入有限,疫苗质量没有保证,更加难以抵抗病毒入侵。
带病毒的家禽如流入市场会加剧病毒传播,尤其是在习惯以活物上市的亚洲地区。
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农户贩卖家禽时,往往现场宰杀。病毒最容易在鸡的粪便中藏身,而鸡毛很容易沾上粪便。人类在接触活禽时,容易被传染。病毒有时也能进入鸡的血液,在56摄氏度以上蒸煮3小时或在60摄氏度以上蒸煮30分钟后,才能杀死病毒,较安全食用。而在亚洲一些国家有生吃或不完全煮熟食物的习惯,比如印度就喜欢生吃鸭血。相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农贸市场很少出现活禽上市,现场宰杀的情况,病毒传播的可能性相较更低。
责任编辑:语燃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