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哺乳纲 > 棕熊

棕熊

时间:2013-10-7 08:06|查看:6118|评论:0|字体: 繁体

阿拉斯加棕熊

 
阿拉斯加卡特迈国家公园的阿拉斯加棕熊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是一种极为庞大的熊,古称罴,体重可达130–700公斤(300–1500磅)。其中灰熊、阿拉斯加棕熊和墨西哥棕熊都分布在北美。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

棕熊有毛茸茸的毛皮,呈白色、棕色、黑色或杂色;虽然叫棕熊,但是它们的毛色通常偏灰。在棕熊的背部有一块鼓起来的肌肉,当它们挖洞时,那块肌肉便给予棕熊前肢的力量。它们有一双有力的大手,有1.5米长,一掌拍下去足以杀死一头和自身一样大的马鹿。不像有些大型动物,例如狮子老虎,它们的爪子(指甲)不能伸缩,由于爪子不能伸缩,它们的爪子不是很灵活。尽管它们的爪子不灵活,那巨大的力量还是致命的。头大而圆。

阿拉斯加棕熊是体型最大的熊,有不少雄性阿拉斯加棕熊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680公斤,世界上最高的熊高达4米(是体长不是肩高)。一头柏林动物园的熊重达1134公斤。

棕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体量135~545千克,雌性体重80~250千克。最重的科迪亚克棕熊可达800千克,直立时高可达3米。最轻叙利亚棕熊的只有90千克。体形健硕,肩背和后颈部肌肉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颜色各异,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在美洲,因为它们颜色偏浅,毛发的末梢为银灰色(从“grizzled”一词而来,意思是“带灰色的”),因此棕熊也被称为“灰熊 (grizzly)”。棕熊强壮的脚掌上的毛皮颜色根据其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变化,从近乎全黑到巧克力棕色和灰色,再到红色和淡棕色不等。

棕熊嗅觉极佳,是猎犬的7倍,视力也很好,在捕鱼时能够看清水中的鱼类。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cm。由于爪尖不能象猫科动物那样收回到爪鞘里,这些爪尖相对比较粗钝。前臂在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棕熊的爪子虽长,却并不擅长爬树,和硕大的头颅比起来,它们的耳朵显得颇小,当它们换上厚厚的长毛冬装,那对小耳朵只能若隐若现。棕熊的吻部比较宽,有42颗牙齿,其中包括两颗大犬齿。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它们也是驼型动物,并长有一条短尾巴。

栖息环境

棕熊是一种适应力比较强的动物,从荒漠边缘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原地带都能顽强生活。生活在北美的棕熊更喜欢开阔地带,例如苔原区域和高山草甸,在海岸线附近也常能见到它们的足迹。欧亚大陆上的棕熊则更喜欢居于茂密的森林之中,方便白天隐藏。

主要栖息在山区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森林地带,林中有枯立木、风倒本,火烧迹地、沼泽地、河谷地等多种生境类型,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垂直迁移的现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动,春、秋季多在较低的树林中生活。

生活习性

由于棕熊在冬眠6个月时会消耗掉100万大卡的卡路里,相当于1个美国人1年所需的热量,因此当它们从冬眠中醒来时会拼命吃草和冻死的动物尸体来恢复体重和体力,到了初夏则会开始追逐、捕食(棕熊能以近35英哩的速度跑100英呎)年幼的白尾鹿(当季是白尾鹿的繁殖期)。秋季时鲑鱼会逤河而上,此时棕熊会聚集在河口及瀑布捕食鲑鱼,有时会为了捕鱼的地点而大打出手,鲑鱼多的时候棕熊可以只挑热量最高的鱼头、鱼皮及鱼卵,因为一颗鱼卵的热量和蛋白质是一颗浆果的25倍,因此常有熊会为了争夺鱼卵而起冲突,到了快秋末时,棕熊会开始大量欇食浆果以做为冬眠前最后的补充,在冬眠时它们的体温、心跳甚至是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公熊在交配时期会发生冲突,能和母熊交配的公熊通常都是地方的首领,首领在几十年后换成其它的公熊。母熊会在冬眠的洞穴中产下不超过2只的小熊,小熊需要依赖母熊两年才能独立。

尽管它们看起来很笨重,当他们跑快时时速可达56公里/时(35英里/时)。棕熊不仅快,而且很有耐力。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跑几十分钟。当然棕熊也有弱点:尽管棕熊已经够快了,但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之一:鹿,可以以每小时67公里/时的速度跑几十分钟。

棕熊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谱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植物性食物占了60%以上,这其中包括各种植物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各种果实等等。其余则为动物性食物,例如昆虫、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例如麋鹿、驯鹿、驼鹿、野牛等等)、野猪、鱼和腐肉等等。居住在海岸线周围的棕熊每年在鲑鱼产卵的季节会捕食鲑鱼。

棕熊主要在白天活动。性情孤独,除了繁殖期和抚幼期外,都是单独活动。在森林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领域,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站起身来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而留下的痕迹和在树上用身体擦噌而留下的痕迹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

居住在内陆的棕熊领地很大,公熊的领地将近700~1000平方公里之巨,即便是成年母熊也有100~450平方公里需要巡视;而那些生活在岛屿海边的家伙们领地则要小不少,公熊通常只有133~219平方公里,母熊则是28~92平方公里。棕熊们领地相交的情况是较为常见的,公熊的领地有时也会和几只母熊相交错。

季节的变化会带来食物种类和资源的变化,例如鲑鱼产卵和浆果高产的丰收时节,这时会暂时步行几百公里,迁移到食物最丰富的地方。此时棕熊们大群地聚集在一起,级别最高的是那些体型庞大的大公熊,它们会站居最有利的地形,而级别最低,威胁性最小的则是那些刚刚独立不久的青年男女。带着孩子的单身母熊虽位列第二,但却是相当具有危险性的,出于对幼子的爱护,这些母熊们十分好斗。

棕熊们一般在晨昏时分外出活动,而大白天则躲在窝里休息,也有些棕熊任何时候都可能四处走动。棕熊的窝通常建在隐蔽得比较好的山坡上,或是大石头底下,大树的树根间,它们有时会自己动手挖个窝,然后搜罗一些干草之类的东西铺进窝里,这样一个窝有时会用好几年。

棕熊有冬眠的习性,从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一直到翌年3~4月。为了积累用于冬眠期间所需的大约50千克脂肪,秋天必须吃掉400~600千克的浆果和其他食物。冬天临近时便开始准备洞穴,选择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风较弱的向阳地带,多选择大树洞或岩石隙缝处居住,有时也在沼泽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树叶或苔藓作铺垫物。一般每个个体独居一个洞穴,只有雌兽与3岁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进洞前先围着洞口转一阵,然后跳钻进去,或者后退着进窝,或者把自己的足迹弄乱,以免被天敌发现洞穴,更好地隐蔽自己。在冬眠期间主要靠体内贮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如果有危险,随时都会醒来。在较温暖的日子里,有时会到洞外活动一段时间

因为棕熊在冬眠期间新陈代谢的速率并非象那些真正冬眠的动物那样下降到很低,而且这些熟睡中的熊可能随时都会醒来。并不是所有的棕熊都会冬眠的。例如那些居住在南边的棕熊,气候不那么恶劣,冬季的食物也还算有所保障,棕熊冬眠的时间就可能很短暂。棕熊们重新开始活跃的季节在第二年的3~5月,但具体时间要取决于居住的地点、气候等等因素。

冬眠期间依靠储备的脂肪生活。为保存能量,它们的体温降低大约4摄氏度,心跳和呼吸的频率也降低。

棕熊是相当好斗的动物,特别是在保护领地和食物的时候。为了保护食物,它们会赶走狼群和山狮,也会打跑侵入它们领地的其他熊。不过多数的打斗仍然集中在交配季节。母棕熊为了抚育孩子,通常每隔3~5年才会交配一次,为了让母熊们尽早进入交配阶段,公熊们会找机会杀死这些母熊的孩子,尽管勇敢的母亲们在遭遇这些身型大它1.5倍甚至两倍的家伙的时候奋力搏斗,但在幼子死亡事件中仍有45%是公熊们的作为。

人与棕熊

就像人类时常侵入熊的自然栖息地一样,人类所丢弃的厨余以及垃圾会吸引熊冒险进入人类的住宅区觅食。举例来说,熊有时会捕食农场所畜养的动物。一旦熊养成了依赖人类食物的习惯并且将人类的活动范围视为食物来源,这将会大大增加人与熊相遇的机率,并且最后导致熊的死亡。因此在美国极力地推广‘喂食熊,就是害死熊’这个观念。

把习惯在人类居住地觅食的熊重新安置到其他地点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因为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人类破坏熊的栖息地。而且这种安置方法会扰乱原本安置地点栖息的熊族,使得熊只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更加地剧烈,进而伤害到该栖息地较弱小的熊只。另外,某些已经习惯在人类住宅区寻找食物的熊即使被重新安置,还是会不断的返回同一地区觅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种熊只通常会遭到射杀以避免人类遭到熊的伤害。

美国西半部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和周遭的国有林地是现存主要的北美棕熊栖息地之一。然而不幸的是,每年数以万计前来黄石公园参观的游客以及许多为追求西部风光而迁入该地区居住的民众,让熊越来越习惯与人类接触。因为许多重新安置熊只的地点与这个地区重叠,再加上熊的习性都是由公熊支配栖息地的核心精华地带,迫使较居弱势的母熊只好迁移到栖息地的边缘甚至离开栖息地,结果造成许多母熊不断地侵入人类的活动范围。为了公众安全的理由只好将它们射杀。这已经深深危害了棕熊的生存。虽然美国普遍认为北美棕熊是这种情形最大的受害者,但是其他的熊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欧洲,一部分的问题却是来自于畜牧业。过去两百年来,欧洲牧羊业者已经逐渐舍弃传统的牧羊方式,不使用牧羊犬来保护羊只反而放任羊只随意地四处走动吃草。这样一来羊只很容易进入熊的活动范围并且遭到熊的猎杀。牧羊业者为了保护牲口只好枪杀熊。

分布范围
 

棕熊种群分布图

 
棕熊种群分布图

棕熊曾经遍布于亚洲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欧洲和北美洲。现在棕熊在许多地方都已灭绝,在其它地方的数量也急剧减少。它们最喜欢住在高山草原或山林。在北美洲,棕熊的分布是:从阿拉斯加州东部到加拿大的育空地区、西北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亚伯塔省西部。除此之外,也有少数棕熊生活在美国的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北部、蒙大拿州西部和怀俄明州西北部。

科学家们至今还不知道棕熊到底在这个世界上统治了多长时间。虽然科学家知道北美洲的棕熊在冰河时期晚期就已经出现,但那时棕熊不是处于北美食物链顶级的动物。当时该地区的统治者是更为高大的短面熊。短面熊不经常狩猎,而经常去抢棕熊捕回来的食物。一头普通大小的短面熊的体重是棕熊的2倍,尽管有些棕熊的体重可以达到800公斤。

除此之外,棕熊的其他竞争对手斯剑虎、似剑齿虎和北美拟狮也比棕熊强壮。但剑齿虎只吃大型食草哺乳动物(例如滑距兽),而棕熊却以较小的动物为主食,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捕食大型动物。棕熊不像剑齿虎和短面熊那样挑食,它们几乎吃任何自己能捕到的东西,棕熊也吃植物。

食物范围狭窄会导致一个物种容易灭绝,当剑齿虎、短面熊和北美拟狮的主食灭绝后,它们自然就灭绝了。等比棕熊强壮的动物都灭绝,棕熊自然就成为食物链顶级的动物了(指在同一栖息地力比自己强壮的动物,但这并不代表其它地方就没有比棕熊强壮的动物)。此外狼、美洲黑熊和美洲狮也能捕食非常大型动物。科学家至今不确切的了解人类在北美生活了多长时间,但北美洲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冰河时期晚期的古印第安人。古印第安人用克罗维斯枪头去打猎。如果冰河时期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是由古印第安人引起的,那么冰河时期的大型食肉哺乳动物的灭绝对棕熊是有好处的。

在欧洲,棕熊比其近亲洞熊存活的时间更长,但是洞熊灭绝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欧洲早期的人属物种尼安德特人经常捕杀洞熊,而属于现代智人的克罗马侬人则很崇拜洞熊,他们经常举行洞熊礼拜,另一方面尼安德特人的数量不是很多。尼安德特人灭绝后,洞熊又存活了18000年,到10000多年前灭绝。洞熊的食物基本都是植物,所以至今无法解释洞熊是怎么灭绝的。

丹麦斯堪的纳维斯克动物园的棕熊。世界上共有20万只棕熊。其中俄罗斯的棕熊最多,共12万头。其次是美国,共32500头。其次是加拿大,共21750头。在美国的棕熊中,有95%的棕熊都在阿拉斯加州。其中北美洲西海岸地区棕熊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落基山脉和北美大草原的棕熊数量也不再下降。在欧洲,共14000只棕熊生活在十个被隔离的地区,从西班牙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英国的棕熊已灭绝,法国的棕熊处在极危状态,中欧的棕熊也处在濒危状态。棕熊是芬兰的国宝。喀尔巴阡山脉的棕熊是欧洲的棕熊仅次于俄罗斯最多的地方,大约4500到5000头棕熊。

不过北极附近地区的棕熊数量正在减少,北极变暖的问题使生活在较温暖地区的动物移居到北极,使北极的动物日趋濒危。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印度北部、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马其顿、蒙古、黑山、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土耳其、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美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可能灭绝:不丹

地区灭绝:阿尔及利亚、埃及、德国、匈牙利、以色列、黎巴嫩、列支敦士登、墨西哥、韩国、摩尔多瓦、摩洛哥、巴勒斯坦、葡萄牙、圣马力诺、瑞士、叙利亚。

繁殖方式

棕熊的婚配季节一般是在每年的5~7月。母熊的妊娠期约有6~9个月,初春时生育,会在过冬的洞穴里产2~4仔,通常是两个。母熊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抚养小熊。小熊们刚出生的时候非常小,只有300克重,全身无毛,眼睛紧闭,30~40天后才能睁开,半岁以后开始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仔特别喜欢直立行走,活泼可爱,互相之间常常游戏、打闹。它们会和妈妈一起待到两岁半至四岁半,学习生存所需的一切本领,之后它们必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棕熊的雄兽并不承担养育后代的任务,有时甚至攻击幼仔,幼熊要长到4~6岁才会性成熟,生理成熟要到10~11岁左右。在野外生活的棕熊们寿命约有20~30年,在圈养条件下,寿命最长的棕熊活到了50岁。

亚种

熊的亚种尚有一些争议,大多数专家认为棕熊有12亚种:

欧洲棕熊 Ursus arctos arctos

金熊 Ursus arctos californicus:已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 Ursus arctos crowtheri:已灭绝。

灰熊 Ursus arctos horribilis: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是北美洲最常见的棕熊。

喜玛拉雅棕熊 Ursus arctos isabellinus:分布于喜玛拉雅山脉、尼泊尔和印度北部。

阿拉斯加棕熊 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分布于阿拉斯加州。

墨西哥棕熊 Ursus arctos nelsoni:分布于墨西哥北部,可能已灭绝。

西藏棕熊 Ursus arctos pruinosus:分布于中国西部。

日本棕熊 Ursus arctos yesoensis:分布于日本北部的北海道。

西伯利亚棕熊 Ursus arctos beringianus:分布于西伯利亚。

东北棕熊 Ursus arctos lasiotus:分布于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和日本北部。

叙利亚棕熊 Ursus arctos syriacus:分布于中东。

戈壁棕熊 Ursus arctos gobiensis:分布于蒙古。

北极熊 Ursus maritimus:分布于北极圈区域。

因北极熊和棕熊杂交能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以生物学严谨的分类来说,北极熊为棕熊的亚种应殆无疑义。

种群现状

棕熊属于受贸易威胁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数量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下降的极为厉害。至2012年,全世界棕熊的数量估计在10万头左右。西亚、西南亚、中国西藏和克什米尔的棕熊已经濒临绝迹。欧洲棕熊在以前分布的地区已经大面积灭绝了。有些地区还有少量的棕熊,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斯洛文尼亚、比利牛斯山脉 ,以及意大利的阿布鲁齐群山(Abruzzi mountains) 和特伦蒂诺山谷(Trentino valley)。

除了人类,棕熊在野生状态下基本没有天敌。由于棕熊需要较大空间觅食和生活,其活动范围将近要达到1,300平方公里。但是,伴随着人类定居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伐木业、采矿业的兴起,以及公路建设等等人类活动都让棕熊的栖息地逐渐缩小。棕熊的自然生境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随着大批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棕熊的数量开始锐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棕熊的数量从最初的100,000只减少到目前的10,000只。

出于商业开发、居住和休闲等目的,人们把道路修进了森林地带和平原地区,迫使棕熊不得不向山上迁移。由于棕熊的觅食空间缩小,迫使它们进入人类居住的空间,而在这里棕熊被认为威胁着家畜的安全。人们常常把棕熊当作战利品加以猎杀,偷猎者则相信熊掌和熊胆具有神奇的药效。人类的猎杀、娱乐和摄取熊胆等商业行为也是野生种群减少的主要因素。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认为,现在迫切需要更多保护棕熊的计划。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低危(LC)。

喜马拉雅棕熊和墨西哥灰熊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其余棕熊则列入附录 II。

中国境内的三个亚种,喜玛拉雅棕熊、东北棕熊和西藏棕熊,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

棕熊是美国国家保护动物。现在棕熊的数量正在慢慢地增多,但棕熊仍然处于濒危状态。

金熊(原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在1922年灭绝。最后一只金熊在图革尔被枪杀,此后就再也没有金熊的目击报告了。现在唯一一种看金熊的方法是看加利福尼亚州的州旗。

墨西哥棕熊是一种濒危动物,可能已经灭绝。

美国的48个州中灰熊都被列为受危。在加拿大的亚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地区和育空地区中灰熊被列为易危。在北美大草原中的灰熊已经灭绝。

在野外碰到熊

棕熊杀人或使人严重受伤的事件很少发生,但致命的遭遇还是有的。平均每年有2起致命的事件。在20世纪,在斯堪的纳维亚只有3个人被棕熊杀死。棕熊伤人的事件大多数发生在当人离小熊太近时,母熊为了保护小熊而杀人。

棕熊不会无缘无故去攻击人类,他们攻击人一定是有原因的,以下是比较可能发生的情况会让棕熊发动攻击:

1.当人离一只受伤的熊太近时

2.当人过于接近小熊时

3.当人突然闯进熊的领域,或是惊吓到熊时

4.当熊认为受到挑衅时

凡事小心的人都会尽量地避免这些事情发生。当一个人在森林中走路时可以带一个熊铃铛,用来警示,告知熊你是存在的。如果你去野外露营时,绝不能把食物带进帐篷中,在睡觉前将所有的垃圾与食物妥善打包好后,置于防熊桶中,或者用绳子挂钓于树上。如果突然遭遇一只熊时要保持镇定,慢慢的以战斗蹲姿蹲下,让棕熊了解你没有威胁的意图,然后再慢慢的向后走开。切记千万不要逃跑,熊本能会判断你是猎物,立即追上攻击。任何惊吓熊的举动,像是大声吼叫、过大的姿势,都有可能刺激到熊作出攻击的反应。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