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公益理念 > 公益视角
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偷换概念和炒作现象严重,甚至是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没有整体观,公众对此也逐渐陷入疲软状态,觉得“生态经济是大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生态经济这列驶向未来的希望之车,正偏离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
我们很难揭示某个商品及其中包含的资源成本和污染负荷,也难以一眼看清万物的运行。由此可知人们为何无法弄清他们到底吃下了些什么。但有一点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就是与肉类相关的巨大气候影响。
距离,经常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无法及时就医、远离教育资源,或难以提升生产效率的一大阻碍。自行车的出现,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变?
几个世纪以来,澳门一直是繁忙的贸易港口,拥有配置妥善的社会福利设施,对此,澳门最早的教堂——“仁慈堂”的作用功不可没。一直以来,仁慈堂都顺应社会环境作出调整,适应不同的政局,并在澳门的社会事务,甚至政治事务中发挥作用。
慈善的目的,是“授人以渔”,给予帮助的同时也给予希望。这正如播下一粒种子,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有句话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他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户。而慈善的种子萌生时,就有了打开这扇希望之窗的力量。
芬兰人最诚实是世界公认的。有外来人开玩笑说:“芬兰人得了一种病,什么都能说,就是不能说谎,什么都能做,就是不能欺骗,他们太‘傻’了。”对芬兰人来说,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一旦哪个人丢掉了诚信,他的一辈子就完了。
2013年是中国的公益组织转型年,自上而下的社会组织改革政策与自下而上的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转型实践终于在2013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推动中国公益慈善新时代到来的强劲动力。
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各方面规范在不断完善,对慈善事业来说也是如此,系统性的慈善发生,需要各种社会条件,中国不乏善心与钱财,缺乏的是各种规制、参与度以及参与技术。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道德的含义有所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但公益,对公众有利,对环境有利,这没有时代和文化的不同。公益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
公益不能只靠激情与理想生存,也是需要有面包与牛奶。公益机构一定要善待员工,尊重他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如果他们无力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却要去帮助别人,不是很可笑吗?
联合劝募,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容易理解的公益词汇,一般来说是指一家公益组织在市场上统一筹款,并根据一定规则合理分配给NGO组织。但当中国的公益组织在实践中尝试进行联合劝募时,一系列问题却接踵而来,而其效果也差强人意。
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马哈茂德认为,女性在街上遇到骚扰,就应该大声呼喊求救,只有这样问题才会得到关注。她希望自己的音乐能够唤醒当地女性的维权意识,鼓励其他女性效仿她的做法。
最近,有几家“被资助者”对中国所有的基金会进行了一次“抽样评估”。结果显示,只有1.5%的基金会在资助草根组织,其他3000多家基金会似乎都沉睡在梦中。
如果你能路见不平,监督政府服务,以消费者的身份用脚投票,那是更优秀的社会志愿者!请不要介意身份和名分,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达至更好,你一定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方法。
气候变化:2023年7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月份
夏威夷“恶魔草”泛滥,环保组织训练狗狗对
• 去高原,邂逅那一抹清凉的蓝
• 全球变暖:阿尔卑斯山由白转绿,植被40年增
• 世界海洋日,认识一下这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
• 梨花这么美,为什么很少出现在城市里?
• 中国人喜爱的葛,为何到美国成了“恶魔”?
• 老家的野猪又回来了
世界地球日化废弃垃圾为脑洞艺术:环保理念
世界地球日:带你细数50年来的环保大事记
触目惊心:现代生活改变自然世界
阿拉斯加冰层中的气泡为我们敲响气候警钟
从禁食野生动物看全民生态意识觉醒
从根本审视舌尖上的文化
• 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 自我隔离状态下的思考:敬畏自然,善待生灵
•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The Turning Point 转折点》:环境破坏、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