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宁海徐霞客大道边的徐霞客塑像
扛着摄像机,身穿红短袖,5名志愿者有时登上竹船,有时步入古道,有时走进都市。末了,他们拉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与数十人齐喊:“霞客游线申世遗,浙江宁海在行动。”
5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一条联播快讯——“志愿者重走万里‘霞客路’”。这条时长15秒、有8个镜头的快讯让水玲玲兴奋了好几天。水玲玲是浙江省宁海县新闻中心的记者,从4月18日起,她与其他4人组成了一个志愿小组,先后两次沿徐霞客游历的足迹,重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7个省、自治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25天,1万多公里——在水玲玲看来,志愿小组似乎穿越了几个朝代。在这场穿越中,他们寻访《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遗迹遗址,并沿途倡议该线路申报世界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规律被全盘颠覆了”
54岁的麻绍勤被迫一改平日的生活作息时间。在刚出发的前两天,他们就走了浙江、福建两省的4个《徐霞客游记》记载的遗产点,直到凌晨还没休息。“生活规律全盘颠覆了。”这位以往“每天都午休,晚上11点前就睡觉”的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说。
在麻绍勤看来,他们此次重走万里“霞客路”的任务是“动员”。
“我们要动员四种人:官人,说服当地官员支持游线申遗;媒人,希望媒体记者帮忙报道;文人,向专家学者取经、求教;凡人,询问普通民众的意见。”麻绍勤告诉记者,“总之,走到哪里,就要让哪里‘动起来’。”
但口头上说的“动起来”并不轻松。从宁海出发后,志愿小组的成员每天要坐七八个小时的汽车,有时山路坎坷,车一开,满车都是配件撞击的声音。一次,由于15公里的连续下坡,刹车热衰减差点出事。
水玲玲说,他们在车内忙讨论、忙补觉,而一下车常常就要投入战斗:拜访、演讲、发传单,晚上几个记者则赶稿、做视频。由于白天劳累,水玲玲晚上不得不“错时工作”,23时到凌晨3时先休息,3时之后再继续写稿。一忙完,天也就亮了。
在她为参加志愿活动特意开通的微博上,几乎每天都有快天亮时发表的内容。有一次,她在微博上感慨道:“我是再睡会儿呢,还是继续写别的呢?”那时是早上7时,她刚结束工作。还有一次,凌晨4时,她更新了一条微博:“你猜,这回我是刚起来,还是准备去睡呢?上次有几回是睡到四五点起来写稿,这次是写到四五点准备去睡了。没3个钟头就要起来了,今天又是半天干活,半天坐车。”不过,这种错时作息在志愿小组中已是常态,除了司机师傅外,每个成员都因自己的工作熬到很晚。
“最困难的是,每晚还要联系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志愿小组成员、宁海电视台记者沈洁告诉记者,他们既是志愿者,也是记录者,所到之处没有专人接待,食宿得自己解决。为这些事情,他们也没少奔波劳累,有时“忙中出错”。
4月下旬,志愿小组一行到达福建浦城,准备寻找预订的酒店。但在县城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仍然没有找到。他们走到浦城县人民检察院门口,打电话与酒店联系,对方提醒他们从检察院要如何如何走,但转了好几圈后,路线还是对不上。“大晚上,周围又看不到路牌,心里真有点慌。”
“这时,有路人提醒我们看看电话区号,这时才发现搞错了。”原来,他们误把“福建浦城”的房间订成“陕西蒲城”,二者仅有一字之差。放下电话,他们赶忙在这以前从未来过的县城到处找宾馆。天上下着雨,找到住处时已是晚上11时。
这一夜,他们仍工作到了天亮。因为,节目和专栏还要如期刊发。
责任编辑:语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