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七十多道工艺的余杭纸伞
削出来、磨出来、涂上去
眼前的老人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七十多岁,反应敏捷地得连我这个年轻后生都有点汗颜,说话像杭州的河水,连绵不断又干净利落。1982年,油纸伞被涌入的现代实用伞潮流冲到了无人问津的角落,他花了几百块买了一百多把油伞骨子藏在家里。当时,大部分人的工资才不过几十元。这一收藏,就是三十年。直到2006年,文化下乡的村干部找上门来,这一批油伞骨才重见天日。响应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刘师傅牵头,找了同村几位做伞的行家,整整忙了一个月,才堪堪赶工出来二十几把余杭纸伞。
刘师傅撑开一把绘有梅花的纸伞,细细给我们讲解纸伞的工艺。做纸伞的师傅们很辛苦,一把余杭纸伞市价不过二百多元,师傅们却要忙活数月。一开春,师傅们就得赶紧和铁匠挂钩,因为做纸伞的工具都有讲究,需要铁匠单独打制。和铁匠说定了,师傅们就该出门寻觅优质的毛竹,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锯的时候可不能冒冒失失地一锯到底,要翻转着来锯,否则容易毛边,做不成伞骨了。毛竹表皮粗糙,因此还得拿定制的刮刀“刮青”,竹筒在师傅们的手里变得滑溜光净了,才能劈开做伞骨。一根竹筒通常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合拢在一起留用。老师傅戴上老花镜,踩着吱呀作响的车床开始在伞骨上锯槽,这可是“一大难”,一把伞的好坏就全看这一道工序了。待完成了锯槽的工序,做伞骨的师傅这时候就该歇歇了,换了心细的女师傅上手做打眼、穿伞和倒骨,伞骨儿才算功成。
缠伞头,穿内线,所有工序都是手工精心制作
做好了伞骨,糊伞师傅就开始忙活了。余杭纸伞要用上好的桃花纸,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了,榨出的柿子汁就是柿子漆,这种柿子漆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粘住。刚黏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而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撑开的纸伞就像蘑菇似的,一朵一朵地开在家里。等伞干透了,就该上桐油漆了,桐油和清油一层层均匀地刷上去,纸伞就再不怕风吹日晒了,雨点落在伞面上就会爆掉,而伞面却能保持最初的柔软,坚牢不裂。刘师傅是美工出身,因此画伞这步骤通常都是他自己来做。傲雪的红梅、翩飞的蝴蝶、红楼和三国典故故事,虽然纸伞千年一面孔,但是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们却都有自己的审美意趣,用画笔在伞面上勾勒出诗情画意。
刘师傅做得纸伞去过上海世博会,去过米兰时装周,这些精致的纸伞让每一位看到的人都狠狠惊艳了把。可热闹都是暂时的。回到家,刘师傅依然是寂寞的。就像逐渐消失不见的雨巷,也不再有丁香姑娘打着油纸伞漫步青石街上。失去了实际用途的油纸伞只能成为装点居室,怀旧的物件儿。和刘师傅一起做伞的老友们,都是六七十的老人了,也没有年轻后生愿意学这门手艺。李师傅珍藏的余杭纸伞,这些年卖了些,送了些个人,存在自己手里的也不过是寥寥十数件儿。粗糙的手抚摸过精巧的油纸伞,李师傅叹息说,“这门手艺怕是传不下去了”。
虽然嘴里说着“传不下去”,刘师傅却从没有真正放弃过余杭纸伞的传承。他注册了一个余杭纸伞的品牌“仁仙”,商标图案是他自己画的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相会,“当初许仙借给白娘子的就是余杭纸伞呢!”刘师傅露出些许得意与自豪。在杭州的旧日子里,余杭纸伞可是有讲究的,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历史悠久,高贵典雅;外形为圆,寓美满团圆;桐油工艺,镇宅辟邪。一把余杭纸伞的价格是平常雨伞价格的几十倍,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但是一把油纸伞所包含的功夫活是手工艺人们一点一滴削出来、磨出来、涂上去,没有半点折扣。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