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文化之旅 你我同行

公益人物|2013-1-10 22:19

来源:中国环境报|1710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绿色生活成为潮流

 

  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过往的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了最时尚的潮流。

 

  城市里涌现出了一批“城市新农夫”。他们回归田园生活,享受耕锄文化,提倡有机种植和无农药生产。在京郊苏家坨镇后沙涧村的“小毛驴市民农园”的菜地里,许多戴着草帽、捋起裤腿,农夫装扮的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忙于耕种自己的三分地。他们都是普通市民,在这里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一到周末,“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里人头攒动,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蔬菜、谷物、肉类,满载而归。市集是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是一个便利有机农业从业农户与消费者对接的平台。通过它,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这些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也不一般,有的从世界500强的大公司辞职全职种地,有的是名校的博士生,还有的是希望回到农村发展有机种植的大学生。

 

  在办公室里,也出现了一种摆脱工作压力、健康积极的绿色办公室文化。在迷你型的热带雨林里休息放松;利用攀岩和滑滑梯上下楼;带宠物上班……你没看错,这不是在度假,而是阿芙正能量办公室里的工作状态。而在谷歌上海办公室里,办公室为了节约能源安装了动作感应照明,会议室还安装了能自动检测空气质量的二氧化碳探测仪。员工们都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将办公室打造成了一个绿色低碳、健康快乐的工作环境。

 

  点评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人民群众是主体,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去推动生态建设。

 

  目前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新农夫”、“慢生活族”、“乐活族”,他们坚持绿色环保理念,重视健康生活,自觉自发地提倡和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们重视生活品质,希望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强烈意愿。这些自觉践行环保的行为,正是环境保护道路上值得重视推崇的。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将这股热潮转换为环境保护持久的动力?这就需要将个体行为壮大为群体性行为,营造绿色环境文化的氛围,用文化的力量带动整个社会参与其中。

 

  历史值得被尊重与保护

 

  近年来,一批历史文物建筑被拆毁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大讨论。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在未经有关文物保护部门报批的情况下被开发单位违法拆除。之后,重庆蒋介石行营也被“保护性拆除”,理由是将在原址进行文物复建,修好后的行营将作为抗战历史陈列馆。

 

  2012年2月,北京市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和“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将恢复6大标志性历史建筑,进一步恢复北京“凸”字形城市轮廓整体格局。然而这项工程受到了许多争议,一些人认为花费大量金钱重建的“仿制品”失去了原先的文化精神和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和地区的历史建筑都难逃被拆除的厄运。据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点评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的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建筑物里发生过很多故事,承载的不仅是自身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历史记忆。放眼全国,江南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等,都是长期选择与创造的结果,跟地域环境、文化心理有非常大的关联。它们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既包含我国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性、差异性的表达。而今,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灵魂的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举步维艰。

 

  我们关注这些事件,是希望通过它们让人们得以警醒。对历史建筑的野蛮拆迁,是在割裂历史与现在,是抽离人们对它们的记忆与思绪,是对文化的亵渎,是将文化脉络生生切断。一些城市更是“守着金元宝还哭穷”,甚至为了新城建设推翻古建筑,从头再来。却不知,拆除后的重修复建即使建筑外形轮廓仍在,但其中蕴含的文化之魂却已消逝散尽。

 

  我们呼吁,对待历史文化遗存应该“心存敬畏”,拆建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历史文化评估和环境保护评估。从自身文化传统里面挖掘特色,梳理清楚城市自身发展的脉络,尊重过往的人、事、物。

 

  文学呼唤生态意识

 

  报刊、书籍、电影、话剧等都是反映文化主流的重要传播载体。2012年,涌现了一大批环保生态主题的优秀纪录片和文艺类书籍。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2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评选中,中国参评的自然及环境类节目多达79部。而中国环保纪录片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和推崇,如《一棵树上一窝雀》经过激烈竞争,荣获第七届欧洲环保电影节“最佳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片”大奖。

 

  环境保护主题的书籍也大放光彩,作家们怀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关注自然环境,从现实中选取创作题材,希冀从文化根源上寻找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肖亦农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直面荒漠化治理的重大课题,触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篇贯穿保持生态平衡的忧患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觉意识。

 

  在话剧的舞台上,同样也有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多媒体话剧《大湿地》,围绕着湿地的反盗猎行为、开发与保护等内容,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人们对待生态、对待环境的反省。

 

  点评

 

  环境文学与民众的生态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优秀的环境文学作品能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大军中。而从环境文学作品中,又能窥见当今社会的生态价值观和环境意识。

 

  环境文学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它的感染下,许多热爱自然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之中。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文学的内容、形式和创作群体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环境文学的内容从对环境污染现象的揭露,上升到对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出现原因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环境文学在形式上丰富多彩,书刊、电影、话剧、多媒体作品等百花齐放。而参与环境文学创作的人也更加多元化,许多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例如电视纪录片《望乡》就是由当地百姓自己拍摄,开创了“人与自然关系草根化表达”。这一切都彰显出在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留住民俗文化之根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透露,据相关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10年间,由360万锐减到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跟随村庄一起消失的,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化习俗、传统建筑、手工技艺等。

 

  例如海南黎族的典型建筑——船型屋,近年来因为古村落的搬迁和民居改造,在海南黎族地区船型茅草房已基本不见踪影,仅有几个村保留了一些完整的船型屋。这种植根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的传统建筑正在消逝,而它的建造技艺以及附着于它上的黎族传统婚嫁习俗也消失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民俗文化因为受到了及时和恰当的保护,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侗族大歌就是其一。这种以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发展而来的和谐之声,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侗族人民还通过歌声和音乐将民族中的重大事件、自然风景、人文风俗一一记录下来,并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2009年,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在民间,一批天赋异禀的侗族农家孩组成了贵州黎平侗族歌队,在全国各地巡演,引起了社会对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点评

 

  民俗文化是“活态”的,它犹如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现在仍在一些原生态地区的土壤中绵延不绝。但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如何延续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就需要正视其真正的价值。这些民间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既能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又对环境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要解决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就需要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文化演进的序列中,乡村一般位于城市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就是落后的、颓废的。乡村是文化的基因库。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基础的不同,乡村相对于城市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表现。从民居到饮食和服饰、从语言到宗教、从民俗到宗法制度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区域特色。

 

  而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艺的扶持,民俗文化景观的开发遵循适度化原则,古村落应当进行“活化保护”,不是表面的修缮房屋、恢复旧貌,更重要的是要恢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让后一代人来传承村落所代表的文化遗存和精神价值。

 

       责任编辑:语燃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