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生态名词

  • 食物链

    食物链

    食物链,是表示物种之间的食物组成关系,在生态学中能代表物质和能量在物种之间转移流动的情况。虽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众多,亦于生态系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中所引起的作用,可以被分类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别。
    2013-10-30 00:20
  • 泛大洋

    泛大洋

    泛大洋(Panthalassa,或Panthalassic Ocean)又译泛古洋、盘古大洋,在希腊文中意为“所有的海洋”,是个史前巨型海洋,存在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环绕者盘古大陆。泛大洋包含太平洋与特提斯洋的前身。
    2013-10-27 17:01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2013-10-27 16:34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或厄尔尼诺/拉尼娜-南方涛动是发生在横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一种准周期气候类型,大约每5年发生一次。南方涛动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区域海面温度(厄尔尼诺事件时变暖,拉尼娜事件时变冷)和西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面上气压的变动。
    2013-10-27 15:23
  • 臭氧层破洞

    臭氧层破洞

    臭氧层破洞是地球大气上空平流层(臭氧层)的臭氧从1970年代开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递减的一种现象。在两极地区的部份季节,递减速度还超过每十年4%,而在春季时连对流层的臭氧也在减少,形成所谓臭氧层破洞。
    2013-10-27 14:32
  • 拟人论

    拟人论

    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是一种拟人法(personification、prosopopoeia)(或称“智慧体化”)的使用,将人类(或称“智慧体”)的形态、外观、特征、情感、性格特质套用到非人类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现象(或称“非智慧体”)。
    2013-10-27 09:07
  •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属于应用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支,研究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行为过程、行为类型、行为决策、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也可视为地理学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的交集。主要研究通勤活动行为、购物活动行为、交际活动行为、娱乐活动行为。
    2013-10-27 07:43
  • 热层

    热层

    热层(英文:Thermosphere),亦称热成层、热气层或增温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一层。它位于中间层之上及散逸层之下,其顶部离地面约800km。热层的空气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处于高度电离的状态,电离层便存在于在本层之中,而极光也是在热层顶部发生的。
    2013-10-27 06:54
  •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于斯德哥尔摩通过。该宣言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阐明了与会国和国际组织所取得的七点共同看法和二十六项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2013-10-26 13:37
  •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亦称天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一般来说假如获取这个货物的主要工程是收集和纯化,而不是生产的话,那么这个货物是一种自然资源。采矿、采油、渔业和林业因此一般被看作获取自然资源的工业,而农业则不是。
    2013-10-26 12:15
  •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英语:Social trap)。这个字起源于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
    2013-10-26 08:38
  • 生物圈

    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2013-10-26 08:10
  • 冰川消融之争

    冰川消融之争或冰川争吵是指2010年1月爆发的关于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的说法的争论。这个争议起源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2007年报告预测喜马拉雅冰川到2035年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消失。
    2013-10-26 07:21
  • 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是以深层生态学的角度,深刻地分析和理解生态系统,从而得到人类和其他物种生物如何共存的智慧。生态智慧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对所有生命体,无论是人类或非人类物种的价值都应受到尊重。
    2013-10-26 07:07
  •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英语: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2013-10-26 06:05
  • 阿美西亚大陆

    阿美西亚大陆

    阿美西亚大陆(Amasia)是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超大陆,这派学说和另一派终极盘古大陆不同的是,阿美西亚大陆是亚洲和北美洲合并形成。
    2013-10-27 17:12
  • 小冰期

    小冰期

    小冰期(英语: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全球气温出现下降的现象,时间约在自1550年至1770年这220年间(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结束于18世纪初期,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
    2013-10-27 16:59
  •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进阶地球地质活动学说。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带状分布的海岭,这些带状海岭是下方地幔软流层的出口。不断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却而成为刚性强的大洋地壳。
    2013-10-27 16:01
  •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La Nia),又称反圣婴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中与厄尔尼诺(El Nio)相对应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即圣婴),而拉尼娜是“圣女”(女孩)的意思。
    2013-10-27 15:13
  • 臭氧

    臭氧

    臭氧(分子式为O3)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英文臭氧(Ozone)一词源自希腊语ozon,意为“嗅”。
    2013-10-27 14:04
  • 认知动物行为学

    认知动物行为学

    认知动物行为学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意识和意图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美国的动物学教授纳德·格里芬(Donald Griffin)建立了在栖息地中研究动物对认知性认识的研究基础。
    2013-10-27 08:55
  •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注重于研究自然环境的形式和活动。而相对地,对建成环境的研究则归属于人文地理学。在自然地理研究中,地球常按照不同的环境被分为几个圈层,如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等。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常常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思维。
    2013-10-27 07:35
  • 中间层

    中间层

    中间层(英文:Mesosphere)为地球大气层的一层,又称为中气层,其高度在50-85km,下方是平流层,上方是热层。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因此其大气存在相当强烈的垂直方向的运动。
    2013-10-27 06:44
  • 生态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是一门环境改革的社会科学,过去几十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关注。生态现代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一群学者在柏林的自由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表,其中学者包括约瑟夫胡贝尔,马丁和乌五西蒙尼斯。
    2013-10-26 13:23
  •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生态需要面积(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指支持每个人生命所需的生产土地与水源面积。系用以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与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此分析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地球生态涵容能力进行比较。
    2013-10-26 12:01
  • 盖亚假说

    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是由詹姆斯·洛夫洛克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假说。简单地说,盖亚假说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2013-10-26 08:32
  •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英文: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vention,缩写:IPPC)是一项国际条约组织,目的是确保协调,采取有效的行动,以防止和控制害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引进和传播。
    2013-10-26 07:57
  • 耗竭性能源

    耗竭性能源

    耗竭性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对应,是无法经过短时间内再生的能源,而且它们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它们再生速度。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与核燃料、矿产等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该能源一旦耗尽,将不能开采出更多的可用储备供将来使用。
    2013-10-26 07:18
  • 绿色政治

    绿色政治

    绿色政治是一个将目标放在生态及环境上的政治思想,他们透过草根式、参与式的民主制度来达成目标。绿色政治是由绿色运动参与者所提倡,他们从198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成立绿党。
    2013-10-26 07:05
  •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或称温室效应气体是指大气中促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自然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26%。
    2013-10-26 05:50
  • 终极盘古大陆

    终极盘古大陆

    终极盘古大陆又称超级盘古大陆(Pangaea Ultima,或称为Pangaea Proxima、Neopangaea、Pangaea II)是一个可能在未来形成的超大陆,这一派学说是相对于阿美西亚大陆。依照超大陆旋回,终极盘古可能会在2.5亿年后形成。
    2013-10-27 17:07
  •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假说是为了解释一些地质现象而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新元古代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冰川,以至于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冻结,仅仅在厚达两公里的冰层下存有少量因地热而融化的液态水。
    2013-10-27 16:54
  •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德语:Kontinentaldrift 或 Kontinentalverschiebung,英语:Continental drift)最初由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2013-10-27 15:54
  • 植被带

    植被带(vegetational zone)地球表面呈大幅度带状分布的植被。由地球表面水热状况差异而形成,以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优势组成。
    2013-10-27 15:05
  • 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是指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未扰动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所有代谢作用,包括三个生物学过程(即土壤微生物呼吸、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呼吸)和一个非生物学过程,即含碳矿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
    2013-10-27 13:56
  •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

    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
    2013-10-27 08:43
  •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相对于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如大家所熟悉的人口分布与迁移、都市化、民俗与文化、宗教景观等问题都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2013-10-27 07:15
  • 对流层

    对流层

    对流层(英文:Troposphere)是地球大气层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也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
    2013-10-27 06:35
  •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简称里约宣言),是一份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又称地球高峰会)在1992年发表的简短文件。里约宣言包括27条原则,旨在指导今后世界各地的可持续发展。
    2013-10-26 13:12
  • 群落生境

    群落生境(Biotope 希腊语 bios = 生命 + topos = 地点)是在一个生态系统里可划分的空间单位,其中的非生物因素铸造了该生活环境。
    2013-10-26 11:52
  • 沙漠化

    沙漠化

    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气候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2013-10-26 08:24
  • 巴塞尔公约

    巴塞尔公约

    巴塞尔公约(Basel Convention)于1989年草拟、1992年正式生效。1995年9月22日在日内瓦通过了《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已有10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公约,中国于1990年3月22日在该公约上签字。它是一控制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
    2013-10-26 07:35
  •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 Energy)为来自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力、潮汐能、地热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
    2013-10-26 07:15
  •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
    2013-10-26 06:51
  •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热岛现象、或称热岛效应,是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具体来说,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城市部份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异常的高,并容易产生雾气。
    2013-10-26 05:42
  • 超大陆

    超大陆

    超大陆(英语:supercontinent),一般定义为拥有一个以上陆核(continental core)或克拉通的大陆。约2.5亿年后,像过去泛大陆般的超大陆应该会再度出现在地球上。
    2013-10-27 17:05
  • 冰河时期

    冰河时期

    冰河时期(Ice Age)是地球气候长期低温、极地冰盖覆盖大陆的地质时期,持续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冰河时期,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称之为“大冰期”。相邻的冰河时期之间的地球气候比较温暖的时间段,称之为“大间冰期”。
    2013-10-27 16:48
  • 新仙女木期

    新仙女木期

    新仙女木期,是指距今12800年至11500年的一段持续1300年左右的冰期。在此之前地球一直处在温度逐渐升高的间冰期中,由于突然发生了新仙女木事件而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北极冰川南侵。
    2013-10-27 15:33
  • 蒙特利尔议定书

    蒙特利尔议定书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承续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于1987年9月16日邀请所属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所签署的环境保护议定书。
    2013-10-27 15:02
  • 岩石圈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的表层,薄而坚硬。岩石圈在软流圈之上,包含部分上部地幔和地壳。地壳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连续面作为分界。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2013-10-27 13:53
  • 人类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是一门跨领域研究。其主题为人类与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专业上来说是起源于1886年,当时恩斯特·海克尔使用了oekologie 这个字来描述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2013-10-27 07:58
  • 散逸层

    散逸层

    散逸层(英文:Exosphere),亦称外气层,是地球大气层的最外层,位于热层的上方,其顶界可被视作整个大气层的上界。散逸层大气的温度极高,因此空气粒子运动很快。
    2013-10-27 07:00
  • 平流层

    平流层

    平流层(英语:Stratosphere),亦称同温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和中间层的下方。其下界在中纬度地区位于距离地表10km处,在极地则在8km左右,其上界则约在离地50km的高度。
    2013-10-27 06:19
  • 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 ethics)是一门环境哲学,以关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为重点,涉及的概念包括有法律、社会、哲学、经济、生态及地理等。
    2013-10-26 13:02
  • 生态位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生态区位、生态栖位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2013-10-26 11:47
  • 生物圈二号

    生物圈二号

    生物圈二号(英语:Biosphere 2)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区,是爱德华·P·巴斯及其他人员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占地1.3万平方米,大约有8层楼高,为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玻璃建筑物。
    2013-10-26 08:14
  • 人类世

    人类世

    人类世是指地球的最近代历史。人类世并没有准确的开始年份,可能是由18世纪末人类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开始。这个日子正与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于1784年发明蒸汽机吻合。一些学者例如威廉·拉迪曼则将人类世拉到更早的时期,例如人类开始务农的时期。
    2013-10-26 07:25
  • 环境保护主义

    环境保护主义(英文:Environmentalism,德文:kologismus)是一种在政治言论斗争中的意识形态,是指与自然环境的保存、恢复和改善,诸如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防治和恰当的土地利用的一切行为。通常支持原住民与全球化的抗争,尽管有些事物表面对环境的破坏不大,如反对生活方式的传播。
    2013-10-26 07:09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语: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期间开放签署。
    2013-10-26 06:42
  • 全球暖化潜势

    全球暖化潜势

    全球暖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简称GWP),亦作全球升温潜能值,是衡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暖化的影响。是将特定气体和相同质量二氧化碳比较之下,造成全球暖化的相对能力。二氧化碳的全球暖化潜势定义为1。全球暖化潜势是温室效应的影响因子之一。
    2013-10-26 05:37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