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自然生态 > 公益评论
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在关注着动物(植物)的命运,倒不如说我们在关注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现状。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自然选择”早已设定了生命存在的基因密码;关注人类自身发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关注着公正与自由。
邓小平先生生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逝世后其家人又将他的稿费捐出,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实现他大力发展科技的遗愿。现阶段,我国公益事业还主要集中在扶贫济困、救灾助学等方面。其实公益在科技方面、科技在公益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
马云聊发少年狂,左狩猎,右环保?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可持续保护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虽然得到不少政府认可,但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允许运动狩猎,像肯尼亚等国家则是全面禁止杀害野生动物的,这说明运动狩猎一直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如果我们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那些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危险,那些别人的不幸遭遇,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人的身上。有人或许会将此归罪于治安环境,归责于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的打击不力。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准则。而拔高它的标准无疑抬高了登堂入室的门槛,提高了做好事的成本。
“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信息时代,谣言给人们带来的挑战与日俱增。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科普人士方舟子发文反驳马云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先从马云狩猎的性质上进行否定,他认为马云的那次狩猎活动不属于“科学狩猎”,因为活动并非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保护区,而是在苏格兰的一座城堡。另外,一直强调“环保”的马云的这次特别行动并不环保——为猎杀17头雄鹿,动用了4架直升机,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看见手拿“救救饥民”标语的裸体美女,你的目光会落在哪?每每发现网上这些以慈善为名,却无关议题的裸照,心里总是一揪:原来伪善可以表现得这么不客气。有不少原本意图单纯的公益运动,都被堂堂正正的骑劫了。
公益援助是一种社会互助,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人和钱的互动,这不是钱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外一个账户就完成的事情,那是一个数据的转移,而不是人和人之间情感的互动。
运动类筹款以新颖的参与者体验在受到公益机构及公众欢迎的同时,也面临成本高、执行难、风险大、参与者流失等困局,如何持续发展,正成为各公益组织待解之难题。
总有一天,穷人的故事不再那么煽情。总有一天,杨六斤们会有更美好的人生,但只要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救助,善行善念仍当审慎稳妥给予关怀。不煽情,也埋单,也许这才是好的慈善。
为什么对话不成反而走向了对抗呢?这显示出,在当下,说理的能力不够,说理的平台不多,说理的机制不足,以至于有道理的事情有时也变得没有道理,讲道理的事情变成了逾越道德甚至法律的门派“比武”。
而文明的解决方案,决不是从自己的价值偏好出发,你标榜“爱心”“文明”,他自居“权益”“人权”,彼此妖魔化,互相黑对方。不要调门那么高,不要绑架道德说事,而是彼此有商量,找共识,避免自我观点的神圣化。
尽管距玉林“夏至荔枝狗肉节”还有几天,但玉林市区绝大部分食狗餐馆已将所有带“狗”字的店名和菜单或掩盖或铲除。店家告称此举是避免刺激前来玉林抗议的爱狗人士。不少食客对此颇有意见:“我们又没违法,为什么要显得偷偷摸摸?”
如果各个方面都先做好自己,平等地对待各个相关方,既不是乞求,也不是强制,而是在寻求一种共同目标下的合作,平等协商,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平和的心态,岂不是一种更能成事的理性态度?
气候变化:2023年7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月份
夏威夷“恶魔草”泛滥,环保组织训练狗狗对
• 去高原,邂逅那一抹清凉的蓝
• 全球变暖:阿尔卑斯山由白转绿,植被40年增
• 世界海洋日,认识一下这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
• 梨花这么美,为什么很少出现在城市里?
• 中国人喜爱的葛,为何到美国成了“恶魔”?
• 老家的野猪又回来了
世界地球日化废弃垃圾为脑洞艺术:环保理念
世界地球日:带你细数50年来的环保大事记
触目惊心:现代生活改变自然世界
阿拉斯加冰层中的气泡为我们敲响气候警钟
从禁食野生动物看全民生态意识觉醒
从根本审视舌尖上的文化
• 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 自我隔离状态下的思考:敬畏自然,善待生灵
•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The Turning Point 转折点》:环境破坏、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