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陀洹
2015-2-2 10:29|查看:3400|评论:0|字体:小 中 大 繁体
须陀洹(梵文:Srotāpanna,巴利文: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陀的四双八辈圣弟子中的最初位阶,从上座部到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设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概论
须陀洹(巴利文:Sotapanna)是由巴利文:sota(意为河流),与巴利文:āpanna(进入者、胜者),合成,字面意义为进入河流者、于河流中的胜者。
释迦牟尼以河流来比喻八正道,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够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个: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
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够成就向须陀洹。成就四不坏信,就可证须陀洹果。
果位
在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中说, 要得到须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断三结。但在上座部的巴利圣典中, 要得到须陀洹果, 须具有七种智:
1.没有五盖的污染, 如实知, 如实见, 内心有觉悟真理的能力, 得第一种智。
2.反复修习, 常修习(没有五盖的污染), 得到止息, 寂灭, 得第二种智。
3.没有外道有这样的见解, 得第三种智。
4.依法的本质而行, 无论犯了任何戒, 都会立即向导师或智者同修忏悔, 说出自己的过失, 好让将来约束自己, 不再毁犯, 得第四种智。
5.即使要为同修做各种辛劳的工作, 自己也不会忽略戒增上学, 心增上学, 慧增上学, 得第五种智。
6.当如来讲授法和律时, 会求取义理, 思维作意, 全心全意地聆听法义, 得第六种智。
7.当如来讲授法和律时, 会得到一份由法义所带来的乐受, 会得到一份闻法的欢悦, 得第七种智。
证初果的先决条件是:
1.亲近善士
2.听闻佛法
3.如理思惟
4.法次法向(依循正确的修道次第)
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卷3:“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ref>。断三结(即三缚结),即身见(我见、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三种:
1.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五蕴有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灵魂”。
2.断疑见: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
3.断戒禁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槃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因此成就四不坏信者,就证得须陀洹果。
得须陀洹果的圣者,有两个特点:
1.不堕法(avinipata-dhamma),又称不堕恶趣法,确立戒行,不犯导致投生恶趣的六种恶事,不会得恶果报,不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2.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三菩提、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洹之后,定力不退,因此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须陀洹果与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无漏学中的戒行圆满,虽尚不能够永远脱离轮回,但已永远不会坠落至三恶道,在于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脱,因此又称七有。
三结
在巴利圣典中, 初果的质素是:“那些断除了三结的比丘,能得须陀洹,不会堕落恶道,肯定会得到觉悟。”
大乘佛教
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