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2015-2-2 11:44|查看:3606|评论:0|字体:小 中 大 繁体
楞伽经(梵文:लंकावतारसूत्र Lankāvatāra-sūtra),汉译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
经题解释
楞伽(梵文:Lankā)的字面意思,一是指珍宝,二是指不可入、不可往的危险处。
最早出于《罗摩衍那》,是个地名,指锡兰岛。在岛上有个国家,称楞伽国,或楞伽城。《罗摩衍那》认为,在锡兰岛上有个楞伽山,山上居住了很多罗刹、夜叉,人皆不敢前往,故称为危险处。
作珍宝解释时,释迦毗楞伽宝原为帝释天所持有之宝石,又作红宝石解释。
第二个说法,楞伽是山名,或城名。释迦牟尼曾至此处,向夜叉王说法,因此称此经为楞伽经。
阿跋多罗者是指入、无上之义,全意是佛陀入此圣足山所说之宝经。
五种汉文译本
初译失传
《楞伽经》共有五种汉译本。第一种译本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于412年来华,在北凉姑臧译出,在唐朝失传。
宋译楞伽
楞伽经经文
目前存在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又称‘宋译’,以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应用,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传说由禅宗祖师达摩传授于二祖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以后慧可弟子有持此经以修持者,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世称楞伽师,其唯心论、禅法、顿、渐之法,成为禅宗开宗的基石,《传灯录》记载五祖曾在墙壁上画有楞伽修定图。
魏译楞伽
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入楞伽”意思是进入楞伽岛,法藏大师曾于《入楞伽心玄义》中批评此译而说:“其十卷虽文品少具,圣意难显,加字混文者泥于意,或致有错,遂于明明之正理,以滞于方言”;据吕澂考证,《大乘起信论》就是在中国根据楞伽经的这个译本而构造出来的。
唐译楞伽
唐代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与梵本比较接近。
明朝员珂法师将此三种译本合译为《楞伽会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
梵文原典的发现及译本
梵文原典由一位英国外交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偶然发现,1923年,日本人南条文雄校刊梵文本行世。1932年,日本人铃木大拙依南条文雄版出版英译本。2005年谈锡永上师根据南条文雄所刊的梵文本,参考现存的三种汉译本和二种藏译本而翻出《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二种藏文译本
本经另有两种藏文译本。一种名为《圣入楞伽大乘经》,一种名为《圣入楞伽宝经名为诸佛所说心髓品》,两者皆由汉文本译出,前者与梵文本相同,后者对应于刘宋的译本。
中心内容
《楞伽经》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全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为中心论点。其中五法佛陀在经中依不同层次施设两种次第,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及相、名、妄想、如如、正智。“三自性 谓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八识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二无我谓人无我、法无我。其中三自性可含摄于五法中。佛陀在经中开示,名和相属于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计执性。依于妄想自性,第八识就会出生七识心,而使八识心出现于三界中。八识心和其种种心所法的现行和运作则属于缘起自性,亦即依他起性。而正智和如如则摄属圆成实性。同样的,八识和二无我亦可汇归于五法,所以,此五法可含摄三乘一切佛法,菩萨道中相续次第深入,乃至究竟佛地,悉入其中。因此,世尊以五法含摄一切佛法,次第修学,是本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他尚论及“缘起”、“涅槃”、“禅定”、“渐顿”等等重要内容。《楞伽经》又强调指出一切众生可分五种种性,不同种性的人,获不同的修行果位。后卷中,将阿赖耶识认为与如来藏同一,经中提到如来的“三阿僧祈百千名号,诸凡夫不觉不知,…不善解名字句义”其中异名有:毗湿奴、自在天、因陀罗等,皆有不同的解释。这些名相印度教也使用,后人就以为是受到印度教影响。佛在最后“植因向果”一段经文中,详说食肉与杀生之过咎,以十五种理由,详说应素食的原因。以此来结束楞伽山中盛大圆满的法会。
评判各异
《楞伽经》经文思想并不一贯,各品间缺少连系,欧阳渐《楞伽疏决》说:“雅颂失所,琴瑟不调,增安繁芜,安能纯绎!读杂乱书,倍阻机颖”。太虚大师说:“本经实有次第可循,如除经前百八句外,将经后四十一门判分为:境、行、果三类,果中又分共果与不共果。”
众多注疏
《楞伽经》主要注疏有菩提流支撰《入楞伽经疏》五卷,新罗元晓撰《楞伽经疏》七卷,唐法藏撰《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智俨《楞伽经注》残本(卷二、卷五),宋善月述《楞伽经通义六卷》,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10卷等,清净挺《楞伽经心印》一卷。民国以来太虚大师作《楞伽经义疏》,欧阳渐著《楞伽疏决》,邱嘘明著《楞伽疏证》。印海法师笔录印顺法师的讲解为《楞伽经亲闻记》。
此外,西藏大藏经中收集有《圣入楞伽经注·如来心庄严》(梵A^ryalan%ka^vata^ravr!tti ),为印度论师智吉祥贤所撰。
现代考证
铃木大拙认为,四卷本《楞伽经》最古,其余的七卷本与十卷本的则是慢慢增补而成。铃木大拙主张《大乘起信论》为马鸣的作品,而《大乘起信论》的主体思想非常接近《楞伽经》,因此铃木大拙推断《楞伽经》应早于马鸣,约成立于西元1世纪。
在《楞伽经》中曾引用《胜鬘经》、《大云经》、《央掘摩罗经》、《大涅槃经》等,因此它编成的时间应晚于这些经典。偈颂品中曾提到龙树,但龙树作品中不曾引用《楞伽经》,因此《楞伽经》应在龙树之后才集成。吕澂认为,在龙树、提婆作品中都不曾引用《楞伽经》,直到清辨时才开始引用,推断《楞伽经》是在提婆之后才出现。
印顺法师认为,《楞伽经》可能在笈多王朝时代编成,约在西元4世纪到5世纪时,因为无著、世亲著作中没有引用《楞伽经》,但《楞伽经》中的思想多融摄了无著、世亲论著中所说,其编成年代可能晚于无著、世亲。宇井伯寿、常盘大定等也认为《楞伽经》在世亲之后才集成。舟桥尚哉则认为《楞伽经》成立的年代,在世亲之前,但近于世亲在世时。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