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国内国际线路视界山岩旅游业界

搜索

西藏边境生态行:探访仓央嘉措情歌中的秘境

国内人文|2012-11-26 20:23

来源:西藏旅游杂志|11131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古碉楼——见证历史的变迁

 

  说罢了曲卓木这些奇异的物种,继续往前走,如果说你被冬虫夏草的神奇所迷惑,如果说你被“蛙”和“蚂蚱”的适应性所感动,那么你更会被这儿的碉楼等读建筑所震撼!

 

立于山顶之上的碉楼

 

立于山顶之上的碉楼

 

  提起碉楼,你可能首先会想起广东开平的碉楼——那是为了适应当地地势低洼和当时社会治安混乱而修建的,这种集防御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在西藏相对稀少,不过在曲卓木这个地方不经意间你就可以看到,下面这座碉楼立于山顶之上, 依山成势,蔚为壮观,全部用片石砌成,墙面平整,砌艺精湛,碉体下宽上窄形成像碉堡一样的坚实块体,这种立于山顶且由石料材质构筑的碉楼一定是用来燃放烽火或防御盗匪的吧!而另一座坐落在平坦草场上的碉楼则完全是由粘土夯筑起来的,从其所处环境及建材来看,大概更多是满足居住功能吧!

 

  听说这里的古碉楼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今早已失去了它的功能,但是它见证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从游牧到定居,从定居到安居的变迁,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震撼感叹。传说建造古碉楼一事,不可人为,须先卜卦求得神助,现代人有理由相信,在相对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建造古碉楼绝对非同一般的修房造屋,免不了一番惊天动地!无论是石碉楼还是土碉楼,面对那坚不可摧的形象,不由的让人想起山南雅砻河谷中巍然屹立的雍布拉康宫殿,以及璀璨夺目的布达拉宫,这些建筑中不仅透射出当年王者的威严,更折射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在曲卓木,给人以震撼的古建筑不仅有碉楼,还有建在悬崖峭壁上的石屋子和散落在村头寺庙拉康的石刻,尤以曲尊菩萨沟为多。大家看到的这两座石房子建在沟壁上,仿佛是鹰巢一样垒在石缝中,如何建造的真是不可思议,巢地就是河道,取水十分方便,同时离地30多米高,不易受到他人或野兽的侵袭,对于人身和财产的保护十分安全,当然也是高僧大家放下俗念修养性情的好地方。如果说石屋建在悬崖峭壁上是对生命财产的保护,那么散落在寺庙拉康的佛教石刻一定是对心灵的庇护,在曲尊菩萨沟不仅有一座寺庙——曲德寺,寺庙旁的村庄还有拉康,寺庙和拉康里散落着许多精美的石刻和玛尼堆,这些都是藏民族悠久灿烂文明的传承和见证。

 

  古沙棘林——世界绝无仅有

 

  沙棘树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广泛生存于华北、西北、西南等盐碱化土地上,国内并不少见, 但在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隅的曲卓木这个地方,保留有大片历尽世间沧桑的古沙棘林,不仅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片奇特的沙棘林坐落在海拔4352米的曲卓木河谷里,茂密的枝叶与裸露的山体形成强烈的反差,凸显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力,更张显了生命的顽强和弥足可贵。沿曲卓木河的沙棘林大约有三千亩左右,其中集中分布于乡政府附近的有一千多亩,春夏时节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树下鲜花绿草锦缎一般,整个树林好像是一番西洋油画;而秋冬时节绿叶褪去后,古朴苍桑,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场景。在这片林地中每棵沙棘都有十多米高,树径在一米左右,外观造型怪异,千姿百态,每一棵都像一幅别具匠心的盆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我们一般所见的沙棘都是灌木状的,也就一米左右高,真是难以想象这些沙棘历经多少个年头的生长!据说2008年当地做了考证,那年的10月突降暴雪,平地积雪1米多深,不仅意外冻死了两名未来得及下山的牧民,大雪还压倒了沙棘树,后来林业部门人员锯断了其中一棵进行考证,发现其年轮达1200层,每两层的厚度不到1毫米,不由得让人对这片沙棘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产生由衷的敬意。其实当地的藏民对古沙棘林更是充满敬畏之情,藏语称之为“拉辛”,意思是“神魂树”,即魂魄依附的树,因此从不伤害这些树木。如果说这是藏民对神灵的敬畏,不如说是对自然馈赠的怜爱,体现了藏民族天地人和的朴素生态环保意识。

 

  沙棘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树木,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说是浑身是宝,在内地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但是在西藏等荒漠地带是最好的固沙植物之一,其生态价值更重要,牧民即便用牛粪烧火也不会去砍割沙棘的枝条。当然,牧民也会偶尔利用自然枯死的沙棘,主要是利用树干加工木碗,用沙棘树制作的木碗耐磨耐碰,便于放牧时携带,不易破损,尤其是用沙棘树瘤制作的木碗可以传代使用,特受牧民青睐,据说这样的木碗需用两头牦牛才能换得一只。

 

  钙华现象——西藏的珍稀景观

 

  曲卓木的古沙棘林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景观,曲卓木的钙华景观同样是珍稀的。一般普遍认为我国的钙华现象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分布,北部起点是四川的九寨沟,其实错那县曲卓木风景区的钙华现象纬度更高,更在九寨沟千里之北,之所以不为外人广泛所知,是因为该地海拔太高,游客望而止步——平均海报4400米,是山南地区仅有的三个高寒县之一;二是出入不方便——地处边境,与印度和不丹接壤,出入都要持边境通行证;三是道路交通一直不便利,直到2012年的4月才有沥青油路通入,以致知晓的游人很少。

 

西藏的珍稀景观钙华现象

 

西藏的珍稀景观钙华现象

 

  曲卓木的钙华景观分布在曲卓木河的支源曲尊菩萨沟,沟呈东西走向,沟两侧是v字型的悬崖峭壁,沟内大约有三公里的长度密布温泉,泉水喷涌而出,泉眼初水温在70摄氏度左右,温泉汇集成一条小溪,是附近群众天然的沐浴场所。滚烫的泉水是勾勒五彩钙华彩池梯台的画笔和刻刀,泉水钻出地表,温度下降、气压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逸出,溶解在泉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碳酸钙并沉积在一起,随着泉水的流动沉积成波浪状的堤埂或梯台,而五彩的颜色则是由于泉水溶解了许多岩石中的矿物,这些矿物对沉积物的色彩有重要影响,同时水中生长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藻类,它们对水色变化有很大影响,当然四周的景物如蓝天、白云和雪山的倒影也为钙化池增色许多。每一处泉眼的周边都覆盖着乳黄色或浅红色的钙华,泉水淙淙流过,汩满一个个浅浅的小水池,层层叠叠蜿蜒汇入沟底。

 

  我们在曲卓木的曲尊菩萨沟看到,处处是造型精巧奇特、色彩鲜明靓丽的钙华梯池,其中一处钙华从斜坡上铺陈下来,像盛大婚礼上新娘所穿的蕾丝花边长裙,精美灿烂;有一处钙化池蓄满了高粱一样朱砂状的钙华,好像是丰收的粮仓。有一处钙化池析出的结晶体聚集成了一块块五彩斑斓的玛瑙,让人称赞不已。有一处钙华池虽然不大,里面长满了珊瑚,不由地让人想起亿万年前这里曾是充满生机的海底世界。笔者于2011年5月在这条沟里找到一块像鲍鱼一样的贝类化石,化石包裹在由火山灰形成的沉积岩中,贝类的肉体也石化了,可以推测亿万年前这只“鲍鱼”正在游弋,附近的海底火山突然喷发,巨量的火山灰把它包裹住并压在海底,经过成岩作用变成了化石。沧海桑田,真的让人感慨万千,这里曾经是个鲜活的海底世界啊!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热点新闻
    人文地理
    经典线路
    环球地理
    户外课堂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