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动物专题正在更新中。在更新期间,部分页面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或浏览到的是空白页。 在此期间,你也可申请成为我们的编辑,协助完成本专题的制作。
红尾鹦鹉 红尾鹦鹉(Amazona brasiliensis),又名红尾亚马逊鹦鹉或红尾亚马逊鹦哥,是一种鹦鹉。它们是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州及巴拉那州海岸区的特有种。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及被捕猎作宠物等威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于1991年至1992年,估计它们只有少于2000只。随着不同的保育计划,它们的数量已回升至约6600只。易危(IUCN
白眉草地鹨 白眉草地鹨(学名:Sturnella superciliaris)是草地鹨属下的一种鸟,与红翅黑鹂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生活在巴西东北部和其西南部到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的南美洲地区。南部的种会迁徙。因为眼睛上方有一对白纹而得名。无危(IUCN 3.1)
白喉食籽雀 白喉食籽雀(学名:Sporophila albogularis)是巴西特有的一种食籽雀。其栖息于原始森林和位于亚热带或热带干燥的森林中。无危(IUCN 3.1)
剃刀嘴凤冠雉 剃刀嘴凤冠雉(学名:Mitu mitu)是一种大型像雉鸡的鸟类,长达89厘米。鸟喙呈红色及有白边,羽毛呈有黑泽的紫蓝色,下身呈栗色, 瞳孔呈红褐色,且有14条淡褐色的尾羽。它的耳朵在凤冠雉科是独有的,呈淡灰色及新月形。雌鸟较雄鸟细小一些。主要以水果为食物。饲养的剃刀嘴凤冠雉的寿命可多于24岁。野外绝灭(IUCN 3.1)
冠食籽雀 冠食籽雀(Sporophila melanops)是巴西一种神秘的食籽雀。冠食籽雀约长11厘米,斑纹奇特。它们只有一个于1823年采集的标本。极危,可能绝灭(IUCN 3.1)
七彩唐加拉雀 七彩唐加拉雀(Tangara fastuosa),又名多彩唐加拉雀,是巴西东北部特有的一种裸鼻雀。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低地的潮湿森林,但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2008年估计分布区在5000平方公里左右,数量在在一万只以下。易危(IUCN 3.1)
棕腹鸫 棕腹鸫(学名Turdus rufiventris)是鸫科下的一种鸣禽。它们分布在巴西东及东南部(由马拉尼昂州至南里奥格兰德州)、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及阿根廷北部。无危(IUCN 3.1)
小啄木 小啄木(学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下的一个种。
栗耳阿拉卡䴕 栗耳阿拉卡䴕(Pteroglossus castanotis)是南美洲中部及东南部特有的一种巨嘴鸟。它们像黑颈阿拉卡䴕,但体型较大及色彩鲜艳。无危(IUCN 3.1)
黑颈阿卡拉䴕 黑颈阿拉卡䴕(Pteroglossus aracari)是一种分布在巴西、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苏里南及委内瑞拉的巨嘴鸟。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潮湿森林。
绿阿卡拉䴕 绿阿卡拉䴕(Pteroglossus viridis)是一种巨嘴鸟。它们分布在南美洲东北部的低地森林、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圭亚那及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
点嘴小巨嘴鸟 点嘴小巨嘴鸟(Selenidera maculirostris),又名点嘴小鵎鵼,是一种巨嘴鸟。分布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及巴拉圭。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潮湿森林或山区森林。无危(IUCN 3.1)
红胸巨嘴鸟 红胸巨嘴鸟(Ramphastos dicolorus),又名红胸鵎鵼,是分布在巴西东部及南部、巴拉圭东部及阿根廷东北部大西洋森林的巨嘴鸟。无危。
凹嘴鵎鵼 凹嘴鵎鵼(Ramphastos vitellinus),又名凹嘴巨嘴鸟,是特立尼达及南美洲热带的巨嘴鸟。它们一般体长48厘米,喙长9-14厘米。分布在森林及林地。它们喜欢潮湿的地区,但也会分布至较干旱的地区。它们的分布地主要是低地,最高可达海拔1700米。无危(IUCN 3.1)
辉紫耳蜂鸟 辉紫耳蜂鸟(学名:Colibri coruscans)也叫闪耀紫耳蜂鸟,是蜂鸟科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和西部的高原地区。这种蜂鸟与绿紫耳蜂鸟相似,但体型更小,更喜欢潮湿的栖息地。无危(IUCN 3.1)
锯嘴蜂鸟 锯嘴蜂鸟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蜂鸟科隐蜂鸟亚科中的一个种。是巴西特有的鸟。因为鸟嘴有细小的锯齿而得名。近危(IUCN 3.1)
油鸱 油鸱(学名:Steatornis caripensis)是单型科油鸱科中的唯一一种,为南美洲特有种。体长41–48厘米,双翼展开宽达0.91米。喙强壮有力,末端带钩。爪很小。通体大部分红棕色,颈背和翅膀带有白色斑点。栖息于洞穴中,拥有回声定位功能。夜行性,以植物的果实为食。无危(IUCN 3.1)
銹斑林鸮 銹斑林鸮(学名Strix hylophila)是一种分布在巴西南部及内陆至巴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的猫头鹰。銹斑林鸮属于林鸮属。它们喜欢躲藏及较为稀少,所以只有很少的研究。林鸮属的分类只是临时的,当有较多资料则才可以确定。近危(IUCN 3.1)
冠鸮 冠鸮(学名Lophostrix cristata)是一种猫头鹰,是冠鸮属下的唯一物种。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低地森林或山区森林。无危(IUCN 3.1)
麝雉 麝雉(学名Opisthocomus hoazin)是热带的一种稀有鸟类,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及奥利诺科河三角洲的沼泽、森林及红树林。它们是麝雉属下的唯一物种,而麝雉属则是麝雉科下的唯一属。此科的分类位置被受争议,仍未有所定论。无危(IUCN 3.1)
红帽鹦鹉 红帽鹦鹉(Pionopsitta pileata),又名红帽鹦哥或红顶鹦哥,是一种中等至细小的鹦鹉,长约22厘米。它们分布在巴西东南部、阿根廷东北部及巴拉圭东部的大西洋森林及周边地区。无危。
白腹鹦哥 白腹鹦哥(学名:Pionites leucogaster)体长23厘米。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生活在低地雨林,森林。食物包括坚果、种子。繁殖期在1月,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24-26天。白腹鹦哥的成长速度很慢,比大部分的鹦鹉幼鸟都慢,羽化期约70-80天。
蓝喉锥尾鹦鹉 蓝喉锥尾鹦鹉(Pyrrhura cruentata),又名赭斑鹦哥、蓝喉鹦哥或红斑长尾鹦鹉,是一种中等身型的鹦鹉。它们长30厘米,呈绿色,冠深褐色,耳朵红色,两颊绿色,颈部两侧橙色。它们的上胸蓝色,上尾黄绿色,尾羽底红色,喙灰色,外飞羽蓝色,肩膀及腹部红色。雄鸟及雌鸟相似。雏鸟较为沉色。易危。
太阳鹦哥 太阳鹦鹉又称太阳锥尾鹦鹉(英文:Sun Conure, Sun Parakeet)是一家中型鲜艳的鹦鹉原产于南美洲的东北部。成年雄性和雌性的外貌很相似,主要是金黄色的羽毛和橙红色的腹部和脸颊。
金太阳鹦鹉 金黄锥尾鹦鹉(学名:Guaruba guarouba),又名金色锥尾鹦鹉、金色长尾鹦鹉、大金黄,是一种鹦鹉。它们的身体大部份呈黄色,故得此名。不过它们也有绿色的飞羽。它们栖息在巴西亚马逊盆地较干旱的高地雨林内。它们受到伐林及水浸的威胁,非法捕猎也令它们野外的数量下降。
红肩金刚鹦鹉 红肩金刚鹦鹉(学名:Diopsittaca nobilis)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所有的金刚鹦鹉中体型最小的,可爱的模样非常讨人喜爱。体长约32.5厘米,寿命20年。主体为暗绿色,头部分布少量蓝羽,有时翅上可能有红羽毛,喙黑色。分布在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秘鲁、波利维亚等处。栖息于开阔森林,食物有水果、种子、坚果、花朵等,喜
金领金刚鹦鹉 金领金刚鹦鹉(学名:Propyrrhura auricollis),英文Yellow-collared Macaw。属于混血金刚鹦鹉。体长38厘米。分布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阿根廷。食物以水果、种子、核果、嫩芽为主。语言能力较强。繁殖期从12月开始,产卵3—4颗,孵化期25天,羽化期10周。
蓝头金刚鹦鹉 蓝头金刚鹦鹉,体长42厘米,属于小型金刚鹦鹉。食物以坚果、种子、蔬果为主。生活范围在低地、树林、丘陵、河流附近。是最难以在野外被观察到的金刚鹦鹉之一。每年繁殖2次,每次产卵3到4枚,孵化期26天,羽化期12周。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Primolius maracana)是分布在南美洲东部及中部的金刚鹦鹉。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50-60岁。近危(IUCN 3.1)
栗额金刚鹦鹉 栗额金刚鹦鹉(学名:Ara severa)是小型金刚鹦鹉中较大的。体长48厘米,寿命可达30年。食物为壳物种子、水果以及绿色植物。主体颜色为绿色,额头栗色,头顶蓝色。语言能力尚可。分布在巴拿马、波利维亚等地。栖息于的开阔森林,喜欢洗澡。每次产卵3-4颗,平均约为3颗,孵化期约26天,羽化期3个月。无危(IUCN 3.1)
绯红金刚鹦鹉 绯红金刚鹦鹉,又名五彩金刚鹦鹉(学名Ara macao)属于鹦鹉科中的金刚鹦鹉属。分布范围包括墨西哥南部地区到巴拿马及南美洲南部的热带森林到玻利维亚东部。是金刚鹦鹉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无危。
蓝黄金刚鹦鹉 蓝黄金刚鹦鹉,又名琉璃金刚鹦鹉(学名Ara ararauna)属于鹦鹉科中的金刚鹦鹉属。生长于南美洲的沼泽森林,由巴拿马南部至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一带。但可能已绝迹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无危(IUCN 3.1)
斑颊哀鸽 斑颊哀鸽(学名:Zenaida auriculata)是哀鸽属下的一种鸟,分布于南美洲从哥伦比亚到智利和阿根廷的广大地区,在格林纳丁斯群岛等海岛上也有其踪迹。现在可能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也有分布。斑颊哀鸽是一种部分迁徙的鸟类,迁徙的主要动机是食物来源。 斑颊哀鸽和北美洲的哀鸽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无危(IUCN 3.1)
蓝眼地鸠 蓝眼地鸠(学名:Columbina cyanopis)是鸠鸽科的一种,它们是巴西塞拉多地区的特有种。它们的栖息地位于亚热带或热带干旱的低地草原中,目前它们正在遭受栖息地丧失的威胁。极危(IUCN 3.1)
红燕鸥 红燕鸥(Sterna dougallii)是燕鸥科的一种海鸟,也名粉红燕鸥。这种鸟有很多不同分布地区的族群,不同之处主要为喙的颜色及幼鸟的羽毛颜色。无危(IUCN 3.1)
普通燕鸥 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是燕鸥科的一种海鸟。这种鸟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繁殖区为北极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东及中部。这种鸟是候鸟,有很强的迁移性,在热带及亚热带海洋越冬。无危(IUCN 3.1)
半领彩鹬 半领彩鹬(学名:Nycticryphes semicollaris)是一种涉禽,属于鸟纲鸻形目彩鹬科,是半领彩鹬属下的单属种。其所属的彩鹬科(Rostratulidae)也是一个小科,只有另一属另外两个物种。无危(IUCN 3.1)
翘嘴鹬 翘嘴鹬(学名:Xenus cinereus),春秋两季迁徙横过中国东部和南部,在香港通常见于春季。夏季上体灰褐色,具细窄的黑色羽干纹;肩部黑色羽轴纹较宽,在两肩形成一条显著的黑色纵带。虹膜褐色,嘴橙黄色,尖端黑色。脚较短,橙黄色。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
白鞘嘴鸥 白鞘嘴鸥(学名:Chionis alba),或称雪鞘嘴鸥,是两种鞘嘴鸥的其中一种。它通常都在地表上被发现,而不是树上。它是南极唯一的永久陆栖鸟。无危(IUCN 3.1)
美洲黑蛎鹬 美洲黑蛎鹬,Haematopus bachmani (Audubon, 1838),是蛎鹬科蛎鹬属的一种中型涉禽。体型浑圆,眼先被羽;有明亮的黄色虹膜和红色的眼环。嘴形特别,较长而强(9厘米),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
金斑鸻 金斑鸻(学名:Pluvialis dominica),又称美洲金鸻,为鸻科斑鸻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伊斯帕尼奥拉岛。无危(IUCN 3.1)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学名Vanellus chilensis)是鸻科的一种涉禽。它们广泛分布在南美洲,但不包括密林地区(如亚马逊雨林)、安地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及西岸的干旱海岸。它们在拉普拉塔盆地尤为普遍。近年它们扩散至中美洲。无危(IUCN 3.1)
紫水鸡 紫水鸡(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为秧鸡科紫水鸡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无危(IUCN 3.1)
喇叭鸟科 喇叭鸟科(学名:Psophiidae)为鹤形目的一科,现仅存1属3种,为南美洲的特有种。体型像鹤,但喙短小尖锐。不善飞行,但善于奔跑,能游泳。生活在森林地带,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食。
秧鹤 秧鹤(学名:Aramus guarauna)是鹤形目秧鹤科现存唯一的物种,分布于北美中南部至南美洲南部。无危(IUCN 3.1)
卡拉卡拉鹰 凤头卡拉鹰有适合在草地奔走的长腿,能在地面行走和捕食,和其他隼不同的是它呈直线飞行;飞行时露出翅和尾部的白斑;会吃动物腐尸,也捕食昆虫、蛙、爬虫类和受伤的小鸟,有时也袭击鸟类和乌龟的巢。
灰鹞 灰鹞(学名:Circus cyaneus),又名灰泽タ起问粝碌囊桓鲋帧7植加谀厦乐蓿ǜ缏妆妊恰⑽谌鹄⒐缪悄恰⑺绽锬稀⒍蚬隙喽⒚芈场⒉@恰屠纭臀鳌⒅抢⒏ⅰ⑽诶缫约奥矶伤谷旱海ㄒ渤聘?死既旱海A腥搿妒澜缱匀槐;ち恕罚↖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詹姆斯火烈鸟 詹姆斯火烈鸟(学名:Phoenicopterus jamesi),又名秘鲁红鹳或蓬那红鹳,是南美洲的火烈鸟。它们在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及阿根廷的安地斯山脉高原繁殖。它们与安第斯红鹳有密切关系,两者往往被分类在Phoenicoparrus 属中。近危(IUCN 3.1)
安第斯红鹳 安第斯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andinus),又名安第斯火烈鸟,是只分布在安地斯山脉的火烈鸟。它们分布在秘鲁南部、玻利维亚、智利北部及阿根廷西北部。它们是较细小的詹姆斯火烈鸟的近亲,同被分类为Phoenicoparrus。易危(IUCN 3.1)
大红鹳 大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roseus)是最广泛分布的火烈鸟。大红鹳是体型最大的火烈鸟,平均高1.1-1.5米,重2-4公斤。最老的大红鹳是在澳洲,至少生活了75年,但真实年龄不详。无危(IUCN 3.1)
白鹭 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别名小白鹭、白鹭鸶、白翎鸶,中型涉禽,属于鹭科白鹭属。体长约56cm,鱼、甲壳动物和昆虫。以各式鱼虾为主食,觅食时会有用一只脚在水中踩踏。无危(IUCN 3.1)
黑冠白颈鹭 黑冠白颈鹭(学名:Ardea cocoi)是鹭科鹭属的一种。分布广泛,从巴拿马的巴拿马省以南至智利的圣拉斐尔潟湖国家公园,甚至在特立尼达岛、拉奥奇拉岛、拉托尔图加岛、布兰基亚岛、洛斯罗克斯群岛、新埃斯帕塔等岛屿都有其踪迹,范围几乎涵盖整个南美洲,也是南美洲最大的鹭科鸟类。无危(IUCN 3.1)
褐鹈鹕 褐鹈鹕(学名Pelecanus occidentalis)是最细小的鹈鹕。它们长106-137厘米,重2.75-5.5公斤,翼展1.83-2.5米。褐鹈鹕是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的国鸟,也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鸟。无危(IUCN 3.1)
肉垂凤冠雉 肉垂凤冠雉(Crax globulosa)是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偏远潮湿森林的凤冠雉科。分布在亚马逊盆地的西及西南部,以雅普拉河、索利蒙伊斯河、亚马逊河、马德拉河及安地斯山脉海拔300米为界。野外的数量很稀少,因失去栖息地及被猎杀而被列为易危。易危(IUCN 3.1)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学名Rhea americana),别名三趾鸵鸟或鶆䴈,是美洲最大鸟类,不能飞行,脚上有3枚向前的趾。美洲鸵鸟分布于南美洲广阔的草原上,体长约150厘米,食物为植物种子、根和昆虫。近危(IUCN 3.1)
孤䳍 孤䳍(学名:Tinamus solitarius)是巴西东部大西洋森林特有的一种鸟类。平均长45厘米。分布在巴西的巴伊亚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东部、圣埃斯皮里图州、里约热内卢州、圣保罗州、南马托格罗索州东部、巴拉那州、圣卡塔琳娜州及南里奥格兰德州北部。它们亦在巴拉圭东南部及阿根廷东北部的米西奥内斯省出没。近危(IUCN
莱氏食籽雀 莱氏食籽雀(学名:Sporophila bouvronides)是食籽雀属下的一种鸟,原属于鹀科。其栖息地位于原始森林和位于亚热带或热带干燥的森林中。无危(IUCN 3.1)
苍鹭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无危(IUCN 3.1)
白嘴端燕鸥 白嘴端燕鸥(学名:Sterna sandvicensis),又名桑氏燕鸥,为鸥科燕鸥属下的一个种。
短耳鸮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亦称短耳猫头鹰,属鸟纲鸱鸮科。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
穴鸮 穴鸮(Burrowing Owl;学名:Athene cunicularia),鸱鸮科小鸮属(Athene)的一种,因住在洞穴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南美洲地区。常见于草原、牧地、农业地区、荒漠,或者低植被的干燥区域。有别于其他种猫头鹰仅活动于夜间,穴鸮于日间依旧能照常活动,亦因此,其狩猎时间自黄昏即已开始。无危(IUCN 3.1)
大雕鸮 大雕鸮(学名:Bubo virginianus)是美洲一种大型的猫头鹰。大雕鸮长46-68厘米,翼展长101-153厘米。它们的适应力强,是美洲分布得最广的鸱鸮科。南美洲南部的小雕鸮经常被认为是大雕鸮的亚种。无危(IUCN 3.1)
仓鸮 仓鸮(学名:Tyto alba),俗名猴面鹰或谷仓猫头鹰,是草鸮科草鸮属中的一个典型物种。生活在高大乔木林中。分布于南亚、北美、南美、中美、欧洲(东北部除外)、大洋洲、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除外)和马达加斯加岛。在中国,仓鸮分布在云南(昆明、勐海)。无危(IUCN 3.1)
原鸽 原鸽(学名:Columba livia),又名野鸽子、野鸽、鹁鸽。在鸟类中属中等体型,原本为崖栖性的鸟,被人类驯化后很快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在城市中很容易看到本种的驯化种群或再野化种群。无危(IUCN 3.1)
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学名:Sterna paradisaea)是属于燕鸥科的一种海鸟。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并于北极、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靠近北极的地方进行繁殖。北极燕鸥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约24,000英里),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无危(IUCN 3.1)
黑浮鸥 黑浮鸥(学名:Chlidonias niger)为鸥科浮鸥属的鸟类。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也出现于海岸和沿岸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在水面低空飞翔。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乌燕鸥 乌燕鸥(学名:Sterna fuscata)为鸥科燕鸥属的鸟类。体长约44厘米,背黑色。尾深开叉。亚种nubilosa远离海岸,但偶见于中国东南部沿海、香港及台湾海上,尤其在台风后出现。乌燕鸥属于海洋性鸟类,栖于远离海岸的洋面或多岩礁多沙岛屿。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多米尼加。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学名:Gelchelidon nilotica)为鸥科噪鸥属的鸟类。中型水禽,体长31~39cm。常出入于海滨、河口及湖边沙滩和泥地。不喜欢植物茂密的水体。巢多置于沼泽中有稀疏盐碱植物的土丘上,或河流与湖泊岸边裸露的沙滩上。巢甚简陋,主要在沙地或泥地上扒一浅坑,内垫以枯草即成。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
小黑背鸥 小黑背鸥(学名:Larus fuscus,英文名:Lesser Black-backed Gull)又名灰林银鸥,是鸻形目鸥科鸥属的一种鸟类。休氏银鸥(Larus heuglini)和小黑背鸥的亲缘关系很近,常被认为是小黑背鸥的一个亚种。
笑鸥 笑鸥 (学名:Leucophaeus atricilla)是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一种中型海鸥。无危(IUCN 3.1)
灰瓣蹼鹬 灰瓣蹼鹬(学名:Phalaropus fulicarius)为瓣蹼鹬科瓣蹼鹬属的鸟类。灰瓣蹼鹬夏羽颏、嘴基、额、头顶和后颈黑褐色。眼周和眼后头侧有一块略呈卵圆形的白斑。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天津、上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
三趾鹬 三趾鹬(学名:Crocethia alba)为鹬科三趾鹬属的鸟类。外观上,三趾鹬长约18-20厘米。成鸟后除了羽毛外,整身呈现为白色;只有面部和喉咙处偶随季节变换,出现砖红色区块。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学名:Calidris canutus)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繁殖于北极圈内,冬季至美洲南部、非洲、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这种鸟可以根据自己迁徙的路线改变它们的外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翻石鹬 翻石鹬(学名:Arenaria interpres)为鹬科翻石鹬属的鸟类。在中国为旅鸟和冬候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徙。迁徙时常集成松散的大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无危(IUCN 3.1)
斑尾塍鹬 斑尾塍鹬(学名:Limosa lapponica)为鹬科塍鹬属的鸟类。型中等,体长约37厘米。每窝产卵多为4枚。栖息在沼泽湿地及水域周围的湿草甸,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冬季抵非洲和大洋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杓鹬 中杓鹬(学名:Numenius phaeopus)为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头顶暗褐色。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繁殖期为5~7月。孵化期24天。
灰斑鸻 灰斑鸻(学名:Pluvialis squatarola)为鸻科斑鸻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四川、湖南、江苏和东南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黑水鸡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为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鸟类。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栖息于富有芦苇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水库、苇塘、水渠和水稻田中,该物种遍布世界各地,模式产地在英格兰。无危(IUCN 3.1)
林鹳 林鹳(英语:Wood Stork,学名:Mycteria american)是美洲的一种大型鹳科涉禽,可以从它们的长腿、缺少羽毛的头部以及长喙辨认。他们过去被叫做林鹮(Wood Ibis),其实他们并不真正属于鹮科。近危(IUCN 3.1)
玫瑰琵鹭 玫瑰琵鹭(学名:Platalea ajaja),又名玫瑰红琵鹭或粉红琵鹭,是一种琵鹭。它们有时被分类到单型的玫瑰琵鹭属中。它们是南美洲的留鸟,分布在安地斯山脉东边,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墨西哥及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无危(IUCN 3.1)
黄顶夜鹭 黄顶夜鹭(学名: Nyctanassa violacea),又名美洲夜鹭,其中英文名Squawk来自于它们的叫声。名字来自于其头上黄色的饰羽,黄顶夜鹭属的两个种确实都只分布于美洲。无危(IUCN 3.1)
夜鹭 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又名灰洼子、夜洼子、星雁、暗光鸟仔,模样相近绿鹭,是鹭科夜鹭属的一种。是一种很聪明的鸟类,会用{鱼饵} 钓鱼 。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种鸟类,分布遍及欧亚大陆、非洲,整个美洲大陆及东南亚等地。无危(IUCN 3.1)
绿鹭 绿鹭(学名:Butorides striatus)为鹭科绿鹭属的鸟类,俗名绿蓑鹭、鹭鸶、打鱼郎。分布于东亚、欧洲及非洲中部。常见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里南。无危(IUCN 3.1)
牛背鹭 牛背鹭(学名:Bubulcus ibis),又称黄头鹭,是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中仅有的一个种。身长约51cm,与其他鹭的区别在体型较粗壮,颈较短而头圆,嘴较短厚。在湿地中较干的地方出现,往往在水牛的背上,因为水牛背上会有寄生的虫子,以及水牛吃草的时候,会惊动草丛里的虫子,它就可以吃掉虫。无危(IUCN 3.1)
大白鹭 大白鹭(学名:Ardea alba),别名白鹭鸶、鹭鸶、风漂公子、白漂鸟、冬庄。鹭科鹭属的一种,有时也被归入白鹭属。分布在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无危(IUCN 3.1)
小军舰鸟 小军舰鸟(学名:Fregata minor)为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海域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西沙群岛、北达江苏、偶见于河北,曾见于台湾等地,一般生活于海岛以及筑巢于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东部。无危(IUCN 3.1)
白斑军舰鸟 白斑军舰鸟(学名:Fregata ariel)为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繁殖于台湾岛、西沙群岛等地,多栖息于海岛以及筑巢于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的Raine群岛。无危(IUCN 3.1)
丽色军舰鸟 丽色军舰鸟(学名Fregata magnificens)是一种军舰鸟。分布在大西洋热带地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勒比海地区及佛得角等地繁殖。主要吃鱼类,也会攻击其他海鸟迫它们吐出食物。无危(IUCN 3.1)
红脚鲣鸟 红脚鲣鸟(学名:Sula sula)是鲣鸟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善于飞行,但在起飞及降落时却并不灵活。鲣鸟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全长约70cm及137cm的翼展。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澳洲等温带及热带地区附近的海岛上。无危(IUCN 3.1)
褐鲣鸟 褐鲣鸟(学名:Sula leucogaster)为鲣鸟科鲣鸟属的鸟类,又名白腹鲣鸟、棕色鲣鸟。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热带部分以及中国大陆的北自山东、南至台湾等地,模式产地在Gayenna。无危(IUCN 3.1)
蓝脸鲣鸟 蓝脸鲣鸟(学名:Sula dactylatra)为鲣鸟科鲣鸟属的一种,为一种大型海鸟。体长为80厘米。通体羽毛除了飞羽和尾羽外大部分为白色,眼睛为金黄色,眼部周围为蓝黑色。喙长而坚,呈圆锥形。雄鸟的喙为亮黄色,而雌鸟的为暗黄绿色。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海域的留鸟。群居。
白腰叉尾海燕 白腰叉尾海燕(学名:Oceanodroma leucorhoa)为海燕科叉尾海燕属的鸟类,俗名白腰海燕。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大西洋自北而南抵巴西及非洲南端以及中国大陆的偶见于黑龙江下游及江口等地,为远洋性海鸟、罕飞抵陆地上、繁殖于岛上高地的岩石间以及有时在草根堆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Picardy。
草黄树鸭 草黄树鸭(学名:Dendrocygna bicolor)是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树鸭属,包括中美洲、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次大陆及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草黄树鸭长48-53厘米。草黄树鸭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所保护的物种之一。
雪鹭 雪鹭(学名: Egretta thula)是美洲的一种中型白鹭,与旧大陆的白鹭非常相似,而巴哈马已经是白鹭的分布区之一。成年雪鹭长56-66厘米,重375克,翼展达100厘米,全身羽毛均为白色。繁殖栖息地在五大湖南部和美国西南部至南美洲的大片内陆地区和沿岸湿地。
横斑蚁鵙 横斑蚁鵙(学名:Thamnophilus doliatus)是蚁鵙科蚁鵙属的一种。生活于新热带界中,可在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整个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南美洲安地斯山脉以东大部分地区,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发现。另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亦有观察报告。
黑腹食籽雀 黑腹食籽雀(Sporophila melanops)是巴西一种神秘的食籽雀。它们只有一个于1823年采集的标本。约长11厘米,斑纹奇特。一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混种或是黄腹食籽雀的不正常形态。
白翅伞鸟 白翅伞鸟(Xipholena atropurpurea)是巴西特有的一种伞鸟。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潮湿森林,但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又名小蓝金刚鹦鹉 (Cyanopsitta spixii)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编入蓝金刚鹦鹉属(Cyanopsitta)的品种。1819年,德国自然历史学家斯皮克斯受雇于德国国王前住巴西收集标样,他于巴西北部现称Bahia州一带首先发现这种鹦鹉,并射杀了一只制成标本,斯皮克斯鹦鹉的名称也就因此而来。
紫蓝金刚鹦鹉 紫蓝金刚鹦鹉(学名: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是金刚鹦鹉属中,以至到鹦形目中体型最大的种,但它们的体重不及新西兰的鸮鹦鹉。它们独特的体型、颜色和行为,使其成为金刚鹦鹉属中最受自然学家注目的品种,不幸的是,宠物饲养者也同样喜爱紫蓝金刚鹦鹉。
李尔氏金刚鹦鹉 李尔氏金刚鹦鹉(学名:Anodorhynchus leari,英文名:Lear's Macaw、Indigo Macaw 或 Lear's Hyacinthine Macaw(Hyacinthine 意指“拥有如风信子般的紫蓝色”,Hyacinthine Macaw 则是指紫蓝金刚鹦鹉)),又名青蓝金刚鹦鹉或靛蓝金刚鹦鹉,是巴西特有的一种大型鹦鹉。
浅蓝绿金刚鹦鹉 浅蓝绿金刚鹦鹉又名灰绿金刚鹦鹉(学名:Anodorhynchus glaucus),是南美洲的一种鹦鹉,最后一次可靠的纪录已可追溯至1960年代。此品种与紫蓝金刚鹦鹉(A. hyacinthinus)及李尔氏金刚鹦鹉(A. leari)非常相似。
红眉亚马逊鹦鹉 红眉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 rhodocorytha),又称为红顶亚马逊鹦鹉或红额鹦鹉,为一种濒临绝种的美丽鹦鹉,目前列于CITES一级的种物。
黑额鸣冠雉 黑额鸣冠雉(Aburria jacutinga),又名黑胸鸣官鸟,是分布在巴西东南部的大西洋森林、阿根廷及巴拉圭的凤冠雉。由于猎杀及失去栖息地,它们的数量已开始变得稀少。
红嘴凤冠雉 红嘴凤冠雉(Crax blumenbachii),又名红嘴官鸟,濒危。是巴西特有的一种凤冠雉科。它们分布在巴西东南部圣埃斯皮里图州、巴伊亚及米纳斯吉拉斯的大西洋森林。它们的数量正在下降,是受到猎杀及伐林的威胁,有可能会从米纳斯吉拉斯消失。
中贼鸥 中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pomarinus)为鸥形目大贼鸥属下的一种游禽。仅有一种,无亚种分化。为大型海鸟,体长47-55cm。嘴较短、黑色。有两种色型:暗色型通体灰褐色;淡色型头顶黑色,上体褐灰色,下体白色。
短尾贼鸥 短尾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parasiticus)为鸥形目大贼鸥属下的一种游禽,无亚种分化。为中型海鸟,体长41-55cm。
长尾贼鸥 长尾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longicaudus)为鸥形目大贼鸥属下的一种游禽,有两个亚种。中型海鸟,体长50-58cm。翅窄长而尖,嘴较短粗,上嘴先端向下钩曲。
小黄脚鹬 小黄脚鹬(学名:Tringa flavipes)是一种中等个头的涉禽,形状和个头较大的大黄脚鹬相似,叫声比后者柔和。它与大黄脚鹬的关系并不近,相反的,与形状相差较大的北美鹬是近亲。仅是在育种的颈部羽毛图案清晰密集,表明这些物种的实际关系。
笛鸻 笛鸻 (学名:Charadrius melodus)是一种候鸟,呈沙色。大小如麻雀,栖息在近海岸边的沙滩或石滩。成年的笛鸻脚部呈橙黄色,前额上两眼间有一道黑间,在繁殖期颈上会出现一道黑环。雄鸟与雌鸟很难分辨,于繁殖期是雄鸟颈上的黑环较粗。
秧鸡科 秧鸡科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鹤形目一个科。体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上,属于中等体型的鸟类。秧鸡的头小,喙细长,腿和趾都长,因而善于快速步行,偶尔也会进行短距离的飞行。
日鳽 日鳽(“鳽”读音为yán,学名: Eurypyga helias),又名拟鹭,是鹤形目的单型科日鳽科中的唯一一种。分布于从墨西哥南部到巴西的广大拉丁美洲地区,生活在深林沼泽地带,以小鱼和其他小动物为食。
红腿叫鹤 红腿叫鹤(学名:Cariama cristata)是叫鹤科最具掠夺性的陆地鸟类。红腿叫鹤栖息在草原上,从亚马逊雨林南部巴西到乌拉圭,以及阿根廷北部。
鹗 鹗(学名:Pandion haliaetus)或称作鱼鹰,是一种善于捕鱼的猛禽。鹗在隼形目中属于鹗科,这个科只有一属一种。
灰背隼 灰背隼(学名:Falco columbarius),又名灰鹞子、朵子、鸽鹰,为隼科隼属的鸟类。一般生活于有树的草原以及沿海的沙丘和悬崖。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Carolina。
红隼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又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一般栖息于林地、草原、有零星树木的牧场、海岸等,筑巢于悬崖、树木以及旧建筑或废墟的墙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红头美洲鹫 红头美洲鹫(学名:Cathartes aura),又名火鸡秃鹰,是分布在美洲的一种新大陆秃鹫。它们分布在加拿大南部至南美洲南端,栖息在辽阔至半开放的地区,包括亚热带森林、丛林、草坪及沙漠。
黑美洲鹫 黑美洲鹫(学名:Coragyps atratus),亦称为黑头美洲鹫,是美洲鹫科黑美洲鹫属中的唯一一种,从美国东南部到南美洲都有分布。虽然黑美洲鹫分布广泛,但仍然不及同科的红头美洲鹫(由加拿大至火地群岛均有分布)。
黑白鹰雕 黑白鹰雕(学名:Spizaetus melanoleucus)是一种猛禽,它们曾经一度被归类在Spizastur中,但最近已归类在鹰雕属中。
角雕 角雕(学名:Harpia harpyja),又名哈佩雕或哈比鹰,是新热带界的一种鹰。它们最初是由卡尔·林奈于1758年所描述,并命名为Vultur harpyja。后来被编入自立的角雕属中。
如冕雕 如冕雕(拉丁文学名:Morphnus guianensis)是一种新热带的鹰,它们也是Morphnus属中唯一的成员。
栗翅鹰 栗翅鹰(学名:Parabuteo unicinctus),又名哈里斯鹰,是一种中至大型的猛禽。它们分布在美国西南部至智利和阿根廷中部。它们有时会在西欧,尤其是英国出没,但很多相信都是从饲养中逃走的。
大嘴 大嘴ㄑ鸅uteo magnirostris)是分布在拉丁美洲一种体型较细小的猛禽。大嘴椴荚谟赡鞲缇忻乐拗涟驳厮股铰龆娴拇蟛糠菽厦乐蕖V饕岳コ妗⒂辛勰考跋感〉牟溉槎铮缬咨胀ㄡ跫跋感『镒印
斯温氏 斯温氏ㄑ築uteo swainsoni)是一种大形的K堑拿质俏湍钣⒐┪镅Ъ彝に刮纳╓illiam John Swainson)。它们非常喜欢吃蝗科的昆虫。
白颈鸢 白颈鸢(学名:Leptodon forbesi)是一种在南美洲出现的猛禽,在巴西北部繁殖。体长50厘米,成鸟头部灰色,后颈为白色,上半身黑色,下半身则为白色。灰色而平阔的尾巴。与在巴西南部繁殖的灰头鸢相当相似,并一度被看成是其亚种。
针尾鸭 针尾鸭又名尖尾鸭、长尾凫、长闹、拖枪鸭、中鸭。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在开阔的沿海地带,如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地常能够见到数百只的集群。
黑颈天鹅 黑颈天鹅,学名Cygnus melancoryphus,是一种产于南美的天鹅。体长约102-140厘米, 体重3.5-6.7公斤; 雄性身型较雌性大。 生活于淡水和咸淡水沼泽。
白脸树鸭 白脸树鸭( Dendrocygna viduata)是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南美洲的一种树鸭属。数量丰富。它们主要是留鸟,但也会有达100公里以上的地区性移动。
特岛信天翁 特岛信天翁(学名:Diomedea dabbenena)是信天翁科信天翁属六种的其中一种,属于大型的信天翁。直至1998年才被确认为新种。
漂泊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学名:Diomedea exulans)是一种大型的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漂泊信天翁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信天翁,也是众多鸟类中,翼展最长的一种鸟,平均达3.1m,最长可达3.7m。
马可罗尼企鹅 马可罗尼企鹅(学名:Eudyptes chrysolophus),又称长冠企鹅、通心面企鹅,企鹅家族中冠企鹅属的一种,与皇家企鹅亲缘最近,马可罗尼企鹅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企鹅,当前共有2400万只。成年马可罗尼企鹅身高约71厘米,重约5-6千克。
国王企鹅 国王企鹅(学名:Aptenodytes patagonicus),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成年国王企鹅高约90厘米,重11至15千克,仅小于皇帝企鹅。全世界,国王企鹅数量约有400万只,被分为两个亚种(A. p. patagonicus和A. p. halli),种群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中。
游隼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隼属最大的一种,又名花梨鹰、鸭虎,是生活在北美洲的昼行性中型猛禽。游隼飞行速度很快,俯冲时速可达每小时389公里,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类,但直线飞行速度很慢,通常只有时速50~100公里而已,这种时候它们就常常狩猎失败。
王鹫 王鹫(Sarcoramphus papa),又名国王秃鹫,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大型美洲鹫科鸟类。它们主要生活在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的热带低地森林中。它是王鹫属中唯一的现存物种。由于栖息地的日益缩小,王鹫的数量也正在逐渐减少。
美洲红鹮 美洲红鹮(Eudocimus ruber)是栖息在南美洲热带及特立尼达岛的一种朱鹭。它们是特立尼达岛的国鸟,与棕臀雉冠雉一同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徽上出现。
裸颈鹳 裸颈鹳(Jabiru mycteria)是分布在由墨西哥至阿根廷,除了安地斯山脉以西的一种大型鹳。它们在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及巴拉圭的大厦谷最为普遍。
爱斯基摩杓鹬 爱斯基摩杓鹬(Numenius borealis),又名极北杓鹬,是新世界一种中等身形的涉禽。它们正面临严重的濒危,甚至可能已经灭绝。
扁嘴鹅 扁嘴鹅(Coscoroba coscoroba)是最细小的天鹅。虽然如此,它们也算是大型的涉禽,平均重4.2公斤,长1米及翼展1.57米。分布于南美洲,冬天会向北迁徙至智利中部、阿根廷北部、乌拉圭及巴西东南端。栖息于茂密的沼泽及湖泊,主要吃草及水生植物,也会吃蚌类及鱼类。
红嘴树鸭 红嘴树鸭(Dendrocygna autumnalis)是分布在美国南端及中美洲热带至南美洲中南部的树鸭属。红嘴树鸭长48-53厘米,头部、喙及双脚都很长。它们的喙是红色的,头部呈淡灰色,身体大部份、颈背及冠都呈栗褐色,腹部及尾巴是黑色的。
疣鼻栖鸭 疣鼻栖鸭(学名:Cairina moschata)在中国也称番鸭。疣鼻栖鸭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后驯化为家禽。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福建地区多有养殖。人工驯养的疣鼻栖鸭体色多为纯白色,一般称为“白番”,但也有羽色黑白相间的杂色类型,与野生疣鼻栖鸭体色类似。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