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自然生态 > 公益评论
不当放生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灾难。更为残酷的是,很多被放生的动物很快又被人捕捞上来,售卖给别的放生者。出于人类慈悲情怀的放生为何变了味?
所谓放生积善,并没有看到善的影子,反而是给环境、社会造成诸多影响,所以,放生应基于护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趋向,应当周全考虑,缜密操作,避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害生和扰民,特别应注意社会关系协调,注重理念宣导,化导他人戒杀护生。
对于动物保护冲突,社会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存在空间,但双方处理冲突的方式必须理性,要谨守“在尊重动物的同时更要尊重人”的前提。唯此,人与动物、人与人才能和谐共处,生态、社会才能更美好。
爱护动物是人类一种集体性的善良情感,爱狗的行为甚至值得赞赏,但也要控制在法律范围之内,否则,这种爱心表达就是对他人权益的粗暴侵犯,也是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中国目前在动物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尽管有时或许令人啼笑皆非,但作为一种大趋势,它却无疑是值得欢迎的。大概不免也有人觉得宠物泛滥简直是社会的巨大浪费,然而它却毕竟意味着一个更加非暴力化的社会环境的诞生。
我们还处于和19世纪末的英国一样既要反对残害动物也要争取人权的时代。尽管动物权利在今日之中国显得有些像天方夜谭,但想必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国家和个人都不得对人和动物施与不必要的伤害。
我国也应该尽快出台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促进与维护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虐待、虐杀、疟食动物,禁止虐杀那些用皮毛与血肉满足了我们生存发展需要的动物,增强游客的动物保护意识,这是同为生命的人类应尽的起码义务,从而制止危害动物的行为日益扩大和蔓延。
动物园不应是人们接触野生动物、理解其生态意义的唯一途径,自然博物馆、自然题材的影像材料、网站等都应成为其有效的补充途径,为动物园“分忧”。
“未成年人被性侵”新闻屡禁不止,对于孩子遭性侵犯,无论如何惩处犯案者,都无法消弭孩子所受到的伤害,所以根本的办法在于预防。
被“催捐”残害的慈善心灵比比皆是,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与人性美德的公民都应该意识到“催捐”行为的恶劣性并作出抵制。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颗颗理解与包容的心。学会感恩而不是一味索取,莫让“催捐”成为慈善的催命符。
“放生”虽是一种善行,但必须讲科学。在把放生对象“放生”之前,要让其接受相应的“野化”、“康复训练”等,并经过相关部门的检疫,找个合适的地点“放生”才可。
命运总是不公平的,教育应有的目标便在于减缓乃至纠正不公平的命运给人们造成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度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当教育本身成为不公平的根源之时,这个信念便成了受害者,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可能是受害者。
“导盲犬可以‘携带’上车啦!”这则消息对于盲人朋友来说无疑是福音。以后无论乘坐火车、动车还是高铁,带上主人与狗狗的相关证件,就可以与家人一同周游全国,这不仅仅凸显铁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更彰显了现如今社会对人文关怀的最佳诠释。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近年,中国有了很大的进步,意识到人与自然彼此的生存关联,许多人从内心产生出一种关爱和保护自然的“善”。
本应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动保观念在当下还并没能普及,及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很多人还认为动保人士是在闲着没事干,甚至凶残地对待野生动物,还被不少人认为是为了人类的发展。“破心中贼难”,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有待时日。
气候变化:2023年7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月份
夏威夷“恶魔草”泛滥,环保组织训练狗狗对
• 去高原,邂逅那一抹清凉的蓝
• 全球变暖:阿尔卑斯山由白转绿,植被40年增
• 世界海洋日,认识一下这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
• 梨花这么美,为什么很少出现在城市里?
• 中国人喜爱的葛,为何到美国成了“恶魔”?
• 老家的野猪又回来了
世界地球日化废弃垃圾为脑洞艺术:环保理念
世界地球日:带你细数50年来的环保大事记
触目惊心:现代生活改变自然世界
阿拉斯加冰层中的气泡为我们敲响气候警钟
从禁食野生动物看全民生态意识觉醒
从根本审视舌尖上的文化
• 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 自我隔离状态下的思考:敬畏自然,善待生灵
•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The Turning Point 转折点》:环境破坏、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