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自然生态 > 公益评论
谚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坏事之所以能传,是因为好事能量不够。在没有主导性信仰引领时,人们思想自由放任就会凸显,在缺乏信仰遵从的背景下,道德标准往往也会模糊。特别的质疑声也就会引起特别杂乱的关注。
归根到底,只有消除城乡制度的藩篱,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户籍、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内容不再存在鸿沟,才能真正免除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社会不断发展,但不能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而应实现城乡同步发展,这才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地官“司徒”一职。而且,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助手段,被称为“荒政”。然而,搞慈善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是古今公认的。那么,古代做慈善的资金从哪来?
传播必需有主体,没能主体,全是分散的东西,自然不会有效果,用什么办法去传播也没用。最多只能刚开始因为新颖,所以吸引一些人。但热度一过就不行了。所谓创新,是基于主体的,超越主体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慈善也好,公益也好,被帮助者是弱势群体不假,但被帮助的人不是另等人,是和捐赠人有着平等人格的;捐赠人捐的是自己的钱不假,但这些钱不是购买身份、地位、威风、荣耀的钱,应该是始终体现爱和善的钱。
当下的“慈善”,既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时髦的标志,正逐渐发展为一种潮流。这源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融入的步伐加快,需要我们从文化、思想、道德层面去重新审视历史、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等。
为增加希望小学的发展后劲,落实农科教结合的方针,一次出差来到某县,主要是调研小尾寒羊的养殖情况,是想在该县的希望小学资助开展这一项目。因涉及到畜牧业,县畜牧局长一直陪同。
如果我们承认爱在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那么互助与理性,将必然构成社会伦理学的根基。人类社会的阶层性或许奠定了某些不能取缔的差异,但爱之理性将使人人平等,爱赋予人们相等的权利,在这个环境中,协作力将充当一切,成为促进文明的最大原动力。
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这个维度看,农村基础教育的机会公平有较大的改善,现在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有很大改善,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甚至有恶化的趋向。
很多时候,人类恐惧的不是新事物本身,而是不了解和不知情。政府在尊重科学前提下的透明监管和公开执法,有助于为转基因去魅,让一些人的转基因恐惧止于“知情”。
“善念”和“善举”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社会与文明的距离。核心价值观不是什么“大道理”,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身体力行,是从自我做起、从小做起的择善而行。
近年来,很多公众环保意识调查报告都会出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公众环境关注度高,参与度和践行度低。
让谣言止步。社会需要一些具体的事件和数据,来还原事情的真相。任何“定性”的解释,对消除谣言并无作用。有效的是“定量”的解释,用数据把是否涉嫌“侵吞善款”和“诈捐”的事情说清楚。
在地铁上吃东西,可能也不是一纸禁令所能管住的。但至少,能走一步是一步。文明社会的历程,本来不就是在这样一朝一夕的努力中前行的吗?
公益行业在很多时候都体现了强大的自私面,可能正是这些自私面在作怪,让当今的公益行业,表面上虽然热闹,实质上极度冷清;表面上沉渣泛滥、风起云涌,实质上只是原先的泡沫改变了颜色和形状。
气候变化:2023年7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月份
夏威夷“恶魔草”泛滥,环保组织训练狗狗对
• 去高原,邂逅那一抹清凉的蓝
• 全球变暖:阿尔卑斯山由白转绿,植被40年增
• 世界海洋日,认识一下这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
• 梨花这么美,为什么很少出现在城市里?
• 中国人喜爱的葛,为何到美国成了“恶魔”?
• 老家的野猪又回来了
世界地球日化废弃垃圾为脑洞艺术:环保理念
世界地球日:带你细数50年来的环保大事记
触目惊心:现代生活改变自然世界
阿拉斯加冰层中的气泡为我们敲响气候警钟
从禁食野生动物看全民生态意识觉醒
从根本审视舌尖上的文化
• 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 自我隔离状态下的思考:敬畏自然,善待生灵
•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The Turning Point 转折点》:环境破坏、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