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但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经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动物的寓意略作阐解。
龙,在佛经中,龙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成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不顺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调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的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
此外,诸佛菩萨摄化众生的法门也称“师子法门”,即以狮子王来彰显诸佛菩萨的功德。《涅槃经》中,以狮子吼列举21事,一一配以菩萨的法门。《宝雨经》则列出菩萨的10种善法,一一比喻狮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佛陀的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界。
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马王隐藏相,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现马阴藏相。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驴,经典中以驴乳、牛乳来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与驴乳,其颜色虽然相同,但是牛乳攒聚则成酥,驴乳攒聚则成粪。在禅宗中,驴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驴前马后”指斥学人只一味追从他人言行,而没有自己独特的机用者之外,还用“驴鞍桥”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义的情形。
骆驼,经典中,骆驼被用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或者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摩诃止观》中云:“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
羊,在佛教的经典中,羊通常用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三毒,贪着色、声、香、味、触五欲。在《法华经》中,以羊车比喻声闻乘,在《大智度论》中,则以“牛羊眼”来比喻凡庸之眼。禅宗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因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猪,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痴体性。
狗,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贪、嗔二毒。
猫,在禅宗公案中,猫用来比喻对佛法茫然无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猫类。意指无知的动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鼠,佛经里,常以黑、白二鼠来比喻时间,说明生命无常。
猴子,由于其心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常舍一取一,故经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来比喻人的心识,谓众生的心识如猿猴般无法安止。
鹿,据《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于过去世曾为鹿王,为救群鹿而丧失生命,并于临终时发誓愿,当来得成无上正等觉,将诸鹿都能度脱生命罗网。佛陀于鹿苑初转四谛法轮,即以鹿为轮法轮之三昧之形。
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经为兔王,为使佛法能久住于世,兔王自愿投身火中,供养仙人,仙人因而悲伤地发愿再不食肉。佛经中也以兔毛来表示极微细的物质现象,如:“尘又有微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佛经还以“龟毛兔角”来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龟,佛经常常以金龟来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说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龟之能游水与陆地。此外,佛经中以“龟藏六”来比喻学人应当守护六根,如同龟守护头尾和四足一样。龟藏六:1、藏头,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4、藏后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5、藏后右足,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6、藏尾,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人。
虱子,在佛经中,由于虱子的卵称为虱虮,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的七倍。《俱舍论》记载:“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
蝎子,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视为凶猛的象征,常用于降伏守护、破除障碍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两种动物来比喻恐怖的地狱,如十六小地狱中,就有“豺狼地狱”。其中有豺狼竞相咬罪人,使其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分。经中也以“贪狼”形容贪欲之深犹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虫,因此在佛教经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在《白宝口抄》中记载,孔雀尾表示息灾,三茎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贪嗔痴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表拂去众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识烦恼,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
鹅,经典中常以鹅王来比喻佛陀行走时,安详徐步的样貌。如《央崛摩罗经》记载:“尔时,世尊犹如鹅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则举出天上的鹅王有五种功德:1、染合有时;2、呼鸣无畏;3、量宜求食;4、心无放逸;5、不受诸鸟谄佞言辞。
鸡在佛教的经典中,属于十二兽之一。所谓十二兽,据《大方等大集经·净目品》记载,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职时辰,常于阎浮提内游行教化的十二兽。这十二兽乃是菩萨为度化众生所示现,一日一夜常有一兽遍历人间天上,教化众生,其余则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复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鸡来比喻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在《造像度量经》中,则以“鸡子面”来形容菩萨的脸型。鸡子,即鸡蛋。
鸽子也是佛教经典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如在显示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转不已的轮回图像“五趣生死轮”即以鸽子代表贪心的烦恼。
有时,鸽子也被用来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
雁,因佛陀又被尊称为“雁王”,故佛门也称雁门。在如来的三十二种相好之中,“手足指缦网相”,就是以雁王为比喻,又作指间雁王相,就是指佛的手足指间,都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这种相好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示远离烦恼恶业、到达无为彼岸的高僧大德。
由于雁行之不乱,佛门以此譬喻僧众行列的整齐。住持堂上说法时,众僧于法座前,分东西相对排列,称为“雁行侧立”。此外,众僧在佛前整然并列,称之为雁行班。
鸳鸯,梵语音译为叔迦婆鸟、斫迦逻婆迦。《翻译名集》中云:“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此则相偶,飞则相双。”由于其同游而不相离,所以佛经中常比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大般若涅经疏》云:“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由于鸳鸯恩爱和合的物性,在密教中,也经常作为修怀爱法的象征。
鹦鹉,在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和鹦鹉有关的记载:如《正法念经》中载:夜摩天中有鹦鹉说法化导诸天的故事。《撰集百缘经》载:摩竭提国诸群鸟中有鹦鹉子王,请佛于林中说法晏坐。《杂宝藏经》中亦载有“鹦鹉孝行”的典故,指佛陀于因地为鹦鹉时的孝行。此外,佛陀也曾生为鹦鹉,与老鹰奋战,终能解脱。另外佛经中也有鹦鹉供奉佛祖及鹦鹉听法解脱的故事。
鹤,《大般涅经》中记载:佛祖于印度娑罗树木入灭之后,娑罗林乃垂覆宝床,遮盖如来,娑罗树惨然变白,犹如白鹤。因此,娑罗林又称为白鹤林。又因世尊于此林入灭,所以“鹤林”一词亦意指“佛涅槃”之意。
在佛教的禅宗中,鹤被喻禅者之境界,悠然自在、无所障碍。《从容录》中有:“沧海阔,白云闲,伴鹤随风得自由。”
鹰,在佛经中,它被称为“婆栖鸟”,即兀鹰。此鸟有秘身法,与乌、鹫、野干等皆围绕于焰魔天之风曼荼罗中。而佛经中关于它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佛陀在国王菩萨本生时,割肉喂鹰的故事。据《贤愚经》记载:毗尸国王有一天遇一鹰追逐一鸽子。鸽子飞到国王的腋下,国王慈悲不忍鸽子被鹰食,于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代鸽子肉,最后鹰被感动,国王身体恢复如故。原来那鸽子是火神所变,鹰为帝释天所变,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试探毗尸王的慈心。
鹫,印度的灵鹫山,是佛教著名的圣地。传说其由来是魔王化做大鹫来扰乱阿难,被佛陀降伏之后,即化成石鹫。而佛陀在此地宣讲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如《法华经》、《大品般若经》、《无量寿经》等。
经典中,以鹫来比喻自在高大的人,伏恃自己巨大,随心所欲皆得自在,如同鹫食宿山林,去来自由。
摩竭鱼,又作摩伽罗鱼,意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佛经中记载之大鱼,用以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如同摩竭大鱼,张口吞噬一切,无一可免。
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从以上所介绍,可以看出动物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宇宙中充满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生命,相互影响、共生,才开创出这无边幻化的法界众相。而佛法对生命形态的分类和比拟,是在说明因缘业力的事实,与生命存有的实相,事实上各种生命形态,本质上是平等无别的。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