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敬畏大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地球灾难启示录

公益评论|2015-3-16 07:54

来源:凤凰网|2176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敬畏大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地球灾难启示录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联合国在这里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向全世界的人们发出了郑重告诫:“如果人类继续增殖人口,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肆意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地球必将出现资源匮乏,污染泛滥,生态环境破坏的灾难。”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员,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会议取得共识: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环境污染没有国界;维护全球环境,必须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如果人类社会的盲目、畸形发展得不到控制,自然界就将对人类进行更残酷的报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同年召开的联合国第27次大会上,并把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的20年中,环境与发展又成为新的矛盾焦点。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联合国于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参加会议的有170多个联合国成员的代表团,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的原则声明》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次会议被赞为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人数最多、筹备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人类史上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和《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今后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确定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在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同意把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责任、提供资金并以优惠条件转让环境无害技术等主要原则写进了会议文件,为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但是,由于世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使大气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地球的“保护伞”受到威胁,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动植物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有三个氧原子(O3)的氧气,臭氧的积聚,在地球的上空就形成一层很薄的臭氧气体--臭氧层,它是地球的盔甲,来抵抗太阳发出的紫外光,并基本上可把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全部吸收,使地球上有生命的动植物免遭紫外线的杀伤,从而得以繁育生长。

可是,随着人类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破坏臭氧层的有害气体也不断地滋生、增长,赖以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开始向人类亮出了“黄牌”警告。一段时间里,科学家已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甚至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而且,令人不安的还有整个地球的大气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多,使全世界气温明显升高。

大气层中臭氧随处都有,但又不随处而居,臭氧主要存在于离地球大约20至30公里处同温层的最底层,其厚度在正常压力下约为8公里,它除了能吞没大量的太阳紫外线的辐射外,又能限制大气层的温度。

臭氧层一旦被破坏,大量的紫外线就会长驱直入,直接危害地球上的人类和其它生物。而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我们人类自己。许多研究结果证明,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到大气里去的氯氟烃(氟利昂),它是含碳、氯、氟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冰箱、空调器、汽车、计算机、灭火器等都要应用氯氟烃。当它进入到大气层,在强烈的紫外线的辐射下,其分子会裂解生成游离的氯原子。氯原子又非常活跃,在它的参与下,1个臭氧分子和1个氧原子可以变成2个氧分子。一个氯原分子大约能破坏掉10万个臭氧分子,而且寿命长达75至100年。如此下去,臭氧层就会变薄,最后出现空洞,以致失去保护地球的功能作用。全世界对这种制剂已应用了60年之久,现在还在使用。

西方有些国家已明确规定在制冷剂上严禁使用氟利昂,寻求新的代用品。在我国,已经不用氟利昂也能达到制冷目的的新型材料和工艺技术,如无氟冰箱“绿色”产品越来越多深入人心,保护臭氧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臭氧层变薄和南极上空出现空洞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不安,这是由于它带来的后果可怕。目前,科学研究证实,臭氧层的减损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最突出的一点是造成地球表面太阳紫外线辐射量的增加,危及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命。如:患皮肤癌的人要加倍增加,海洋中的鱼类要大量死亡,其它动物和植物也将受到损害;其次是引起低层变暖、高层变冷,导致全球气候大气环流的紊乱和冷热的失衡。据资料介绍,1990年地球平均温度是有气象纪录以来最高的一年。中国北京1992年1月平均气温达零下1.1°C,是1841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的152年中的最高纪录。

1997年,全球气温普遍增高,热浪不断袭击欧亚大陆

1998年8月份,持续不退的高温天气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肆虐横行,每天均在36度左右徘徊,特别是上海,连续出现38°C的高温天气达一周之多。

日本的工厂释放出的导致温室效应的废气总量占整个亚洲的工业系统排放废气量的一半。所谓的温室效应,就是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中,除了氮气、氧气外,还有二氧化碳、氯氟烃、水蒸气气体等。这些气体与玻璃的作用相似,当太阳光以各种不同波长辐射到地球时,同温层中的臭氧一起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光、红外光,只有可见光能够到达地面。但二氧化碳有个特点:它几乎可以让可见光完全通过,而对部分红外光能够强烈吸收。这样靠近地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就如同温室中的玻璃和塑料薄膜了,阳光就会十分通畅地照射入到地表“温室”,并且很难再散射出去。这样使地球地表的温度不断升高,就会改变全球的均衡温度,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研究人员认为,如二氧化碳按目前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到21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气温要上升1.02°C至3.36°C。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海水热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使海洋水位上升,其灾难性的后果相当严重,将使一些沿海大城市,如纽约、上海、曼谷和低洼之国的孟加拉、荷兰变成一片汪洋。此外,气候变暖又可使局部地区干旱、沙漠化和产生飓风,使有的地区多雨和内涝,给农业生产造成欠收或绝产。而且这将形成恶性循环,更加剧温室效应的破坏性。

臭氧层的不断遭受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人类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灵,正一步步地失去自己的“保护伞”,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已摆在了人类的面前。
尽管人类已经明白地球中的臭氧层变薄、空气污染、水资源浪费、海洋毒化、农田破坏、动植物物种急剧减少,以及沙尘暴肆虐等环境问题的警告,还有许多因素随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生存。

尽管人类在忏悔、在思索: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

人类的忏悔是忏悔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吗?我认为地球的环境由于人类的活动已经遭受极度破坏,再者,地球的大环境应当属于宇宙空间,人类的忏悔应当忏悔自已破坏了自已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思索是思索怎样才能延长地球的寿命吗?或者是怎样才能不过分地损害地球的寿命吗?我感到人类似乎尚未思索到这个层次上来,也就是说人类对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破坏程度,要给地球损伤多少年的寿命?或者大气中的臭氧层变薄会损伤地球多少年的岁数?即使臭氧层全部没有了等方面的破坏因素,地球的寿命又该怎样?时至今日还没有发现那位科学家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人类甚至根本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只是研究了臭氧层出现空洞,就会危害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人类不加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人类甚至正在幻想:一旦地球上住不下去了,要搬到太空中去或搬到其它星球上去居住,我觉得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类实在是太多了,把这么多的人口全部运出去难度太大了,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不符实际的,也痴心妄想的。如果臭氧层危害人类的危险程度已经到了非搬家不可的地步,我推测,那时的人类也将到了灭亡之时了。

人类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保护好地球才有可能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自已,这才有可能较好地去开发利用其它星球。假如人类能够和平相处不再战争,并把消耗在战争中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用在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我相信人类的明天将是更加美好的。相反,如果人类的活动依然恶习不改,战争无休无止,不断升级;掠夺式开发资源,不加节制地生产有毒有害气体,那将进一步加剧地球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人类就将逐渐走近濒临灭亡的危险境地。但是,如果人类真的走向灭亡,这并不意味着地球就此而灭亡,人类的灭亡很可能成为地球恢复勃勃生机的机遇,就如同人体中的病菌被趋赶出体内一样。

人类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似乎对地球的寿命毫无关系;人类对地球内部储藏的化石能源进行强取豪夺,肆意挥霍,似乎对地球的寿命也毫无关系,那么人类到底破坏了地球的什么呢?人类的忏悔、思索又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呢?拯救人类、拯救地球到底拯救什么?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什么行动呢?

再看看人类的今天,身上穿的是五颜六色的服饰。夏天有汗衫、短裤、凉爽的秀裙,冬天有皮衣、绒裤、防寒服;吃的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住的是高楼大厦,里面装有暖气、空调、华丽精美的饰物;出入坐的是飞机、轮船、轿车、摩托车等等,那一件不与地球的能源有关,这样的消费是否有些过分,甚至是否感到有些奢侈呢?然而,这些种类繁多的能源消费结构,都与地球内部储存的能量物质紧密相联,并且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危害。如生活的拉圾、工业生产排放出的烟尘、汽车的尾气、战争的破坏、还有许许多多的污染等等,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不断升级,变本加厉。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最值得骄傲的应当是人类不断地把地球上的清洁能源相继开发出来,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等转换成电能,这样大大缓解了使用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也减少了使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气体排放的数量,对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才是人类文明进步最明显的标志所在。但是,对于地球而言,它的动能也是具有一定作用的,水能可以制造广大的平原和扼杀动植物、堆积动植物残骸这样的重要工作;风能的作用也不可以低估,它把海洋中蒸发的湿气送到很远很远的陆地上,这样陆地上才有降雨,才有了江河湖泊,才有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群体,才有聪慧无比的人类,才使地球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风能还可以制造许多丘陵和高原,改变地球的面貌,我国的黄土高原很多人认为就是风吹的功绩,原来这里的黄土它的老家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的一些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地被破碎成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天气,往往卷起砂尘,遮天蔽日,粗大的砂砾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颗粒较粗的沙子被风吹到近处沉落下来,形成了浩瀚的不断游移的沙漠;而颗粒细小的粉沙土,则随风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秦岭等高山阻挡时,便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积累和环境的变迁,就逐渐地形成了黄土高原。尽管人类对这些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很低,但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临近,清洁能源必将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之一。

也许人类和地球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产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对立又统一的因果关系。这样解释只是自圆其说而已,人类其实并没有这样高贵,只是依附在地球的怀抱里生活繁衍的一个物种,我们没有权利也不应当去破坏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因为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据调查,地球上的一些主要矿产将在几百年内采完,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对能源需求量的增长,能源短缺将很快表现出来。而地球内部储存的化石能源“煤”的寿命约200年的开采期限;石油的“寿命”也仅够开采30年的时间了,尽管随着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它的寿命可能增加到50年;天然气的储量虽然很大,但随着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长,它的“寿命”估计比石油要稍长一段的时间而已。因此,化石能源消耗殆尽的命运是必然的,也是无法挽救的事实,对于人类而言还可以寻找到新的能源,但是对于地球母亲来说,她会不会因为缺少了化石能源这样的“食粮”而发生其他的变化呢?人类应当为此下一个结论了。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自然资源 臭氧层 破坏环境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