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一生斗争 - 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的一生斗争 - 第二交响曲

2015-12-9 15:58点阅:143951来源:行者物语 繁体

ico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及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ico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卡拉扬版)

《D大调第二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36号,作品36,作于1802年,1803年4月5日首次公演。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1年至1802年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作于逆境之中,却有着充沛的力量和愉快的气氛,被白辽士称为有着“微笑”般的欢乐。该作品亦标志着贝多芬逐渐进入其成熟的中期阶段。其第三乐章更独创性地使用了谐谑曲(而非传统的小步舞曲),这一做法后来成为了惯例。

创作背景

该作品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较末的作品之一。早期的草稿可以追溯到1800年;但大部分创作于1802年夏秋。此时贝多芬待在海利根斯塔特。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间,贝多芬才知道自己的耳聋逐渐加重,而且不可逆转。这对他打击很大,他开始担心起自己的社交和职业生涯。稍晚些他写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书》,甚至企图自杀,但对音乐的追求使他接受了生活。该作品的力量和欢快的气氛,可能是贝多芬在逆境中所寻求的一种慰藉。在该作品创作的时候,贝多芬的建树远不如舒伯特和莫札特在同年龄时大。该作品之后,他渐渐转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如同他对其学生车尔尼所说的那样),并发展出了有着浓郁个人特色的风格。

1802年4月份,贝多芬因耳疾和严重的腹泻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首乐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题献与首演

该作品题献给李赫诺夫斯基亲王(Prince Lichnowsky)。并于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的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同时首演的还有其《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当时的评论家对该作品表示赞许,但认为它过于怪异。之后于1804年在维也纳出版。

评价与解读

当时的评论家站在海顿和莫札特交响曲的标准上,称该作品“值得注意的一部大作,有着罕见的深度、力度和艺术性”,技巧较高,篇幅长;但他们也注意到了有活力的谐谑曲和别出心裁的终曲,从而称该作品比较“怪异”,还有较为极端的说法称之为“奄奄一息的恶龙拒绝死亡的嚎叫”。该作品对乐器的运用确实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尤其是对管乐器的强调。

时至今日,该作品已有了很高的评价,如白辽士赞誉该交响曲“一切都高贵、有力、骄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作品创作于非常不顺利的时刻,但还有着抚慰般的优美和喜剧般的幽默。因而卡米尔·贝莱格(Camille Bellaigne)将该作品称为“英雄的谎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则做了完全相反的事情,后者在生活幸福时却创作出了最为悲剧、绝望的《第六交响曲》。

乐曲版本

1.诺林顿(Norrington)指挥伦敦古乐团版,EMI CDC7 47698—2。

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 419 050—2。卡拉扬60年代版,DG 429 036—2,80年代金版为439 001—2。

3.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 423 590—2(录于1987年)。

4.布吕根(Bruggen)指挥18世纪古乐团版,Philips 419 050—2。

5.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版,EMI CDM7 63355—2(1957年录音)。

6.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Teldec 9031 75712—2。

这首作品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EMI CDH7 63192—2;托斯卡尼尼有一个1951年录音、指挥NBC乐团,RCA GD 60324。

相关链接

视频不能播放?点击《探索贝多芬:第二交响曲》试试~

德国电视台ZDF和音乐发行商Unitel合作,邀请著名指挥家Christian Thielemann与维也纳爱乐共同录制贝多芬九首交响乐,并用九集电视纪录片,通过著名音乐史家Joachim Kaiser和指挥Christian Thielemann对谈,深入解读贝多芬交响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贝多芬 古典音乐 交响曲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