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一生斗争 - 贝多芬之吹尽狂沙(1812年—1817年)——八飞说乐之四
2015-12-9 15:58点阅:153134来源:行者物语小 中 大 繁体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及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815年的画像,由威利波德·约瑟夫·马勒(Willibrord Joseph Mähler,1778年 - 1860年)所画
1812年贝多芬的特普利茨之行硕果累累,除了“永恒的爱人”和歌德,还有《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
从 1800 年《第一交响曲》维也纳首演,到1808 年《第六交响曲》问世,这是贝多芬一生的创作高峰,8 年写了 6 部交响曲。当然,跟大天才莫扎特相比这个产量不算惊人,不过,贝多芬的每一部交响曲的内容都远比莫扎特的厚重丰富,这个,世界公认。1809 年起贝多芬创作陷入低潮,将近 4 年无重磅作品问世。直到1812 年音乐雄狮苏醒,其标志正是《第七交响曲》。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第 92 号)1812年 5 月完成。这部作品舞蹈风格鲜明,同时拥有贝多芬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慢板和快板乐章,第四乐章快板更被公认“天下无双”,其舞蹈节奏几近疯狂,高潮迭起,令人窒息,与贝多芬同一时期与安东妮绝望的爱情完全相反。萧伯纳在《贝多芬百年祭》中说:“爵士乐,附带说一句,就是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乐队。”
与通常的诗人不一样,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贝多芬就是这样:心情愈低落,音乐更高扬!音乐,就是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那只手,青筋暴突,屈曲遒劲,不死不休。
《第七交响曲》无标题,却是贝多芬无标题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被瓦格纳称为“最高形式的舞蹈”。他曾想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指定李斯特钢琴伴奏。1938 年俄国舞剧编导马辛终于把《第七交响曲》编成芭蕾舞表现世界的创造和毁灭,1938 年 5 月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蒙特卡洛首演。
1813 年《第七交响曲》首演,题献奥佩斯多夫伯爵。它代表贝多芬终于走出“永恒的爱人”离去的黑暗。门德尔松说:“它听起来如此美妙!”它比贝多芬所有作品都宏大响亮,气势恢宏,有异常高音的圆号和跃动的弦乐低音,是一次超能量的持续爆发。而在它之后不久完成的《第八交响曲》,完全符合贝多芬的创作规律:正好与《第七交响曲》相反:篇幅短小,诙谐有趣,还有故意的走音,显然有意顽皮。
《第七交响曲》首演时大受欢迎,第二乐章结束后听众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不得不加演一遍,此后很长时间《第七交响曲》上演时第二乐章都直接连奏两遍,省得麻烦。有研究者猜测首演听众中坐着 16岁的舒伯特,他那时正在维也纳。这个古怪猜测的原因是《第七交响曲》快板乐章的“慢-快-快-慢”节奏从此贯穿舒伯特一生作品,有时甚至显得十分突兀怪异。
不过,《第七交响曲》并非单独首演。事实上,当时它是《战争交响曲》的陪衬。不仅贝多芬这么认为,当天入场的观众们也都这么认为。
更有意思的是,《战争交响曲》并非《第八交响曲》。也非《第九交响曲》。好吧,那么,它是第几交响曲?
此事,又得从贝多芬那个从未谋面的“一生的敌人”——拿破仑说起。
1812 年,拿破仑在西欧人无法想象的西伯利亚严寒中败走莫斯科,1813 年 6 月 21 日又在西班牙维多利亚战役遭英国将军威灵顿重创,被迫下台流亡地中海,威灵顿就此荣升公爵。结果,威灵顿变成了贝多芬的一个商机。
那个时代所有欧洲音乐都追求宏大壮丽,最好是一万人乐队齐奏加上枪炮齐鸣。这时奥地利人、哈布斯堡宫廷技师梅泽斯(1772—1838)发明了泛风琴,其鼓风量远超管风琴,铜管乐器贯穿其中,能奏出所有极强音而不用停顿,还装有琴键,能插进旋转滚筒来控制音的分布和时长,这就是一个万人乐队。
梅泽斯说动贝多芬共同推广泛风琴。贝多芬知道,他的音乐是最佳的营销,于是,趁着威灵顿大胜拿破仑,他为泛风琴创作了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此即《战争交响曲》(作品第91号)。
所以说,大师都是时代的产物,这还真不是教科书里干巴巴的那几个字。没有拿破仑,很可能就没有《第三交响曲》,没有威灵顿,就没有《战争交响曲》。
一般贝多芬爱好者都认为贝多芬有九部交响曲。其实不然。他完成的交响曲作品总共是 10 部。这第10 部,即《战争交响曲》,不过完成于《第七交响曲》的同时。
梅泽斯坚持要贝多芬在《战争交响曲》中反复使用乐曲“天佑吾王”代表英军,同时用古老战争歌曲“马尔布劳克走向战场”嘲笑法军(美国名曲《上山的熊》即来自此曲)。贝多芬接受了他的建议,在《战争交响曲》中用《保卫大不列颠》代表英军,用《马赛曲》代表法军,两支曲子同时出现代表两军交战,最后高奏英国国歌《天佑吾王》,代表英军战胜法军。
大金主神圣罗马皇帝的幺儿鲁道夫大公、里希诺夫斯基侯爵亲王和洛布科维茨亲王都有诸多建议,贝多芬并不买这些王公贵族的账,居然全盘接受梅泽斯这些根本不着调的建议。为什么?
因为,梅泽斯专门为贝多芬制造了 4 种助听器,有的现在还保留在波恩贝多芬故居。
不过,有人说《战争交响曲》草稿来自梅泽斯,这个我却没找到证据,而且我也并不相信。剽窃的艺术家很多,但我不相信贝多芬会这么干。以他的自负,绝不可能用别人的音乐。世界上会有人音乐写得比贝多芬更好吗?贝多芬的答案一定是“不可能”!
《战争交响曲》以两个宏大喧嚣、节奏对比鲜明的渐强音开篇,贝多芬对军鼓的热爱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表现战争场景,他甚至在乐谱中标注 188 个炮火拍点,用实心圆点表示英国大炮,空心圆点表示法国大炮,还用加颤音连奏“幽灵音”表示 25声火枪齐鸣,长度与方向极尽精确,在战争顶峰时仅 3 秒就完成了 6 次炮击和两排火枪齐射,简直比真实战场的战争气氛还浓。事实上,现代录制《战争交响曲》唱片,都会直接加入枪炮声。
可是,无论怎样宏大壮丽,《战争交响曲》还是被公认为贝多芬最烂的作品,它变成了贝多芬的滑铁卢。滑铁卢不仅打败了拿破仑,而且打败了他的批评者贝多芬。所以,它既不是《第八交响曲》,也不是《第九交响曲》。通常的贝多芬作品表中根本找不到它。后世音乐界都羞于提及《战争交响曲》,我们一般音乐爱好者甚至都不知道贝多芬还有这么一部交响曲。
不过,当时维也纳听众并不觉得它烂,甚至可以说,它是贝多芬生前最著名的作品,它在维也纳获得巨大成功——卡尔·施瓦岑伯格10 月中旬在莱比锡再次击败拿破仑,更让这部作品风靡一时。
1813 年 12 月 8 日,《战争交响曲》在伤兵募款音乐会首演,乐队庞大,后来被传毒杀了莫扎特的萨列里也坐在首演乐队中。贝多芬热情洋溢亲自指挥。贝多芬迷都宁愿相信贝多芬是凭借《第七交响曲》走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的,不过,从史料记载来看,其实真正拯救贝多芬的是《战争交响曲》。首演时坐在小提琴部第二排的德国小提琴家施波尔(1784—1859)这样记录贝多芬的指挥:“每当突强音符出现,他就会放开原本交叉在胸前的双臂,动作剧烈。在弱奏部分,他会弯下身;如果他想更弱,就弯得更低。当渐强音到来时,他又慢慢直起身,到强音则迅速高高地直起身来。为了进一步增加强音,他有时候还会下意识地跟着喊起来。”后世的伦纳德·伯恩斯坦单靠钻研这些记录用于指挥贝多芬作品,就成为世界指挥大师。
当时的报纸说,《威灵顿的胜利》结束后的欢呼“堪比狂喜”,音乐会大获成功,4 天后重演,净赚 4 千多弗罗林。贝多芬一分钱都没拿到,全部捐作伤兵医药费,但贝多芬并不懊丧,因为这时拿破仑已被打败,这个贝多芬曾狂热崇拜的英雄失败,意味着奥地利国家财政的好转,也就意味着贝多芬财务状况的好转。不过,他仍然没拿到洛布科维茨亲王和已去世的金斯基亲王拖欠他的年金。
但是,贝多芬的问题从来都不在挣钱,他的问题从来都在于花钱,因为他实在不会花钱:1809 年到 1813 年,他居然花了 18800 弗罗林:同时租多套公寓、雇用仆人和抄写员、购买珍稀图书……所以,当大弟卡斯帕生病向他借钱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囊中羞涩,只好自己担保帮卡斯帕从出版商西格蒙德·施泰纳那里借了1500弗罗林。
虽然贝多芬说过,“很明显,一个人为公众作曲时写的都是些最无聊的东西,而且写得也最快”,但他显然并不认为《战争交响曲》无聊。1814 年 1 月 2 日他在大舞厅举行慈善音乐会新年专场,那可是维也纳最壮观的音乐厅。贝多芬自拟的广告承诺会有合唱,而主打是“我宏大器乐版本《威灵顿的胜利》”,完全没提到梅泽斯。音乐会由贝多芬亲自指挥,获得的欢呼超过首演,咚咚的鼓声响彻舞厅左右两侧的走廊。虽然由于耳聋贝多芬漏掉了一些提示符,但公众再次“狂喜”,《维也纳日报》也请求贝多芬“再次并经常”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
今天少为人知的《战争交响曲》让贝多芬名声在维也纳再次如日中天,而这次演出的票房也很高。他给赞助者的致谢信发表于1814年1月24 日的《维也纳日报》,仍然没提到梅泽斯。他也没有理会梅泽斯让他把《战争交响曲》改编成管弦乐的劝告。
趁热打铁,《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宣布在 1814 年 2 月 27 日再次演出。同时首演的,还有另外一部作品。《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响曲》并不是这段时间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事实上,这位当时正与弟媳约翰娜疯狂争夺侄子卡尔的音乐伟人,在同一时间完成了《第八交响曲》。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没有骄傲”,1812年7月17日,贝多芬给10岁的小粉丝埃米莉·M.回信。特普利茨的温泉无法温暖注定要失去安东妮的贝多芬的冰冷绝望,孤独伶仃的贝多芬向这个陌生的小姑娘吐露心声:“不幸,他眼中的艺术没有边界;他阴郁地感觉到他离目标多么遥远;而且就算他获得崇拜,他依旧痛心疾首,因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他更高的天才仍像遥远的太阳一样在那里闪耀着榜样般的光辉。”《第七交响曲》完成之后5个月,又一部伟大作品于1812年10月诞生——《第八交响曲》(作品第93号)。
此时的贝多芬已非原来的那个贝多芬,过去十年让他扬名立万的高贵旋律、甜美和声悄然离去,代之以内敛深沉和浓墨重彩。
很多人不理解三部巨作为何能同时杀青,其实,勤奋的贝多芬经常同时创作几部作品,在路上会不知道已经下雨,而在家则废寝忘食。他创作习惯类似莫扎特,即先在脑袋中打完草稿再落笔,他说:“在创作器乐时,我眼前必定出现作品的整体轮廓”(致信特赖奇克)。现在出版的贝多芬创作草稿显示,他作曲非常认真,先写在草稿本上,然后逐句逐段修改,有的作品要写数年之久,每个动机每个主题都要千锤百炼才最后脱稿。
是的,与“上主垂怜”的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确实是勤奋的天才。
《第七交响曲》与《第六交响曲》(田园)一样都是明快的 F 大调,但《第八交响曲》却短小精悍,兴高采烈,很像儿童的音响游戏,其第二乐章被柏辽兹称为“既找不到范本,也找不到副本。它来自上天。”第三乐章精悍的小步舞曲带有鲜明的宫廷气息,还有几个乐段故意“走板”,模拟乡村乐手弹奏失误,十分顽皮。终乐章是急速的快板,把快乐发挥到极致。
《第八交响曲》完全是莫扎特和海顿的古典韵味,跟贝多芬此前作品大相径庭,经常被批评为“倒退”。其实当时贝多芬正与约翰娜为争夺侄子卡尔的监护权在法庭上打成一团乱麻,能写出如此欢快的作品,正是贝多芬一生“挑战命运”的体现。瓦格纳非常喜欢《第八交响曲》,毕生视其为《第七交响曲》姊妹篇。
《第八交响曲》1814年2月27日在霍夫堡剧院的雷杜腾厅首演,同时演出的还有《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响曲》。
《战争交响曲》的巨大成功在今天来看十分滑稽,不过,按黑格尔辩证法,任何坏事都可以变成好事。《战争交响曲》带来的好事是:它复活了《费德里奥》。
1814 年 2 月 27 日,维也纳宫廷大剧院三位明星歌手出席了贝多芬这场荟萃《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和《战争交响曲》的宏大音乐会,完全被《战争交响曲》震撼,于是,他们向贝多芬建议趁热打铁重新上演《费德里奥》。1805年这部歌剧在法军攻占维也纳的硝烟中惨淡失败,9年之后拿破仑神话破灭,联军围攻巴黎,维也纳士气高昂,《战争交响曲》大受欢迎,费德里奥被救出监狱,正应和奥地利摆脱法国20年侵略,其成功唾手可得。
很少有人能说服贝多芬,不过,谈起重演《费德里奥》,贝多芬根本不需要说服。9年来《费德里奥》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他当场答应,如果宫廷大剧院剧作家格奥尔·弗里德里希·特赖奇克帮他,他愿意修改乐谱。不等第二场音乐会开始,贝多芬已经着手重写《费德里奥》,一幕一幕,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他说:“我必须找到重新进入它的道路。”结果证明贝多芬眼光不错,特赖奇克是完美的合作者:独出心裁,极度专业,并且充分容忍完全不遵守交稿期限的贝多芬。他看稿后立刻发现《费德里奥》下半部场景全在地牢,因此缺乏戏剧张力。他提议将结尾转移到“阳光普照的绿色庭院”,凸显男女主角莱奥诺拉和弗洛雷斯坦的幸福重聚。贝多芬同意,然后在第一幕大删大改,彻底打脸霍夫曼认为他只擅长器乐的论断。看到贝多芬这位超级自信的音乐狂人自愿从总谱中删掉整幕戏,特赖奇克深受感动。更令他吃惊的是贝多芬居然同意男高音领唱的要求,加入后者想要的“咏叹调杀手”高音,虽然从戏剧效果而言这完全不合理。
这一季的弗洛雷斯坦由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拉迪基出演,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原剧本中他第二幕开始才出现在地牢,而且贝多芬已经写好一首极好的咏叹调,在极轻的 F 小调上结束。现在场景改在绿色庭院,如何修改才能不损害原作呢?特赖奇克想到了精神错乱:濒死的弗洛雷斯坦见到莱奥诺拉的幻影而狂喜。这个念头当场点燃贝多芬,在他的催促下特赖奇克当晚改写歌词,后来他说:“我把它交给他。他读了,然后在屋里跑上跑下,时而低声自语,时而高声咆哮,这是他的习惯,他从不唱出来——然后猛地打开钢琴。我的妻子总是苦苦哀求他弹奏而不得,而今天他把歌词放在面前,然后就开始奇迹般的即兴演奏——那是没有任何魔法能捕捉的音乐。通过这次演奏他似乎得到了咏叹调的动机。几个小时过去了,贝多芬还在继续他的即兴演奏。他之前提议与我们共进晚餐,但当晚餐准备好后他却不能容忍自己的乐思被打断。一直到很晚,他起身拥抱了我,说不吃晚饭了,然后急匆匆地回家去了。”
特赖奇克说的“家”,即帕斯克瓦里提之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满城搬家,这是他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1804—1815年之间贝多芬数次搬走。房主帕斯克瓦里提是贝多芬好友,对他很了解,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用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会回来的”。而且,他确实每次都回来了。这栋房子是贝多芬创作鼎盛期的见证者,第四、五、六交响曲及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在这里创作。现在维也纳最著名的贝多芬故居就设在这里。
接下来的两个半月贝多芬完全沉浸于“《费德里奥》1814 年版”——这部歌剧第三版大修。“天哪,”他写道,“我的王国在空中;像风一样,音符飞舞,在我身边,经常还在我灵魂中!”身陷如此狂热,贝多芬根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他也从未尝试过常人的生活。他那时给自己留的纸条教会我们怎么识别一个人是否天才:“有人来访时用鞋刷擦亮鞋子。”还有:“休息,并找点消遣,但仅为更有力地投入艺术创作。”还有很费解的一张:“例如,医生关于我生命的诊断 —— 如果已经没有可能康复了,那我得用——?”
经常给自己写这样纸条的,不是疯子,就是天才。
这一年4月4日拿破仑在枫丹白露退位,同月贝多芬最大的赞助人里希诺夫斯基侯爵亲王过世,而贝多芬完全没有留意到这两件事。整个4月贝多芬唯一一次露面公众场合是出席 11日《大公三重奏》首演。受题献的鲁道夫大公当时双手已经无法弹奏钢琴,所以贝多芬代替大公演奏。施波尔听了排练后觉得他跟鲁道夫一样烂:“在强音乐段,这个可怜的聋子猛敲琴键,琴声刺耳;而在弱奏段他弹得又过于柔和,整组音都被漏掉……命运如此残酷,不禁让我深感悲痛。”令人惊讶的是,音乐会进行得比施波尔想的顺利。而英国钢琴家伊格纳茨·莫舍勒斯(1794—1870)说,虽然贝多芬的演奏不再清晰准确,但“智识元素”登峰造极,不失宏大。
这时贝多芬已经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大家都觉得他过于孤傲,实际上他是被耳聋所困。这时能每天接近他的,是1814年4月刚拜到他门下的学生安东·申德勒。这个时期贝多芬的独奏基本上都是失败的,而在与其他音乐家的配合时半聋的贝多芬只能依赖视力,可他的视力锐利如鹰,甚至能看出演奏者忽略了写在乐谱上的表情记号。但是,显然视力无法控制钢琴的音色。几周后《大公三重奏》重演,贝多芬演奏,然后还有一次他观看一位歌手演唱他的《阿德莱德》,一时兴起当场为其伴奏。此后,贝多芬再未在公众场合演奏钢琴。他不参加演奏是明智的。1825年英国游历家罗素听了贝多芬弹钢琴后说,当贝多芬想表现柔和时他根本就没敲响琴键,一片静寂中看着贝多芬在自己大脑的音乐中激动抽搐的脸和轻轻抖动的手指,听众却根本啥都没听见,可称世界音乐史上最令人唏嘘的一幕。此罗素并非英国哲学及罗素,他也不是第一次见到贝多芬。3年前他就见过,当时他对贝多芬的描述是:短小臃肿,外表结实,体格像运动家。一张土红色的宽脸,晚年后皮肤变得病态灰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时。他的额角隆起,十分宽广,乌黑的头发异常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光临而到处逆立,亚赛“美杜莎头上的乱蛇”。
看过波恩莱茵河边贝多芬广场上贝多芬塑像的中国人,都深为贝多芬的坚毅面容折服,其实坚毅只是他的神情,从相貌而言,贝多芬完全跟那个帅哥塑像不搭边儿。医生米勒1820年记载:他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他往往忧郁地凝视上天。他的宽鼻又短又方,神似狮子,嘴巴细腻,但下唇突出上唇。牙床结实到可以磕破核桃。左边下巴有个深窝,让脸显得古怪而不对称。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很美,谈话之间神情可爱而令人愉快,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十分短促。”美女们不嫁给贝多芬,从外貌上看,是合理的。总之,波恩的贝多芬像是作者的艺术创作,是作者对贝多芬精神的体会,那个相貌即使出现过,也肯定只出现过一刹那。
耳聋严重影响了贝多芬的演奏,可作曲家的骄傲让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1822年他指挥《费德里奥》排练,申德勒记述:“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预奏……从第一幕第二部唱起,显然他完全没听见台上的歌唱,因此乐曲进行太慢,乐队跟着他的指挥棒演奏,而台上的歌手自顾自地匆匆向前,结果一片混乱。经理不好意思说贝多芬指挥很烂,只好提议休息,他和歌手说了几句,然后重新开始,但仍然一片混乱。于是不得不再次休息。在贝多芬指挥下无疑是干不下去了,但怎么跟他说呢?谁能硬起心肠对他说:‘走吧可怜虫,你不能指挥了。’贝多芬不安起来,骚动之余东张西望,想从大家的脸上猜出答案。可大家都默不作声。他于是令我向前,我走近时他把谈话册交给我,我便写:‘求您停止指挥,回去再跟您解释。’于是他一跃下台,对我嚷道:‘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进去后一动不动倒在床上,双手捂脸,一直到晚饭,用餐时他也一言不发,满脸绝望。晚饭后我想告别,他挽留我,表示不愿意独自在家。等到我们分手时他要我陪他去看医生……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友谊中,没有一天可和这11月里致命的一天相比。他心里受了伤,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从1814年起,贝多芬开始戴助听器,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聋了。1815年秋天起助听器也不管用了,1816 年起他不得不用笔与人谈话。正是在这一年,以作品第101号为分水岭,他的创作风格也完全改变了。耳聋对贝多芬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但于后世却是福音:他因此给我们留下4百余册《贝多芬谈话册》,后被学生兼秘书申德勒据为己有,销毁一大部分,其余的几经流转,现全部保存在柏林国家图书馆。1923年诺尔印行了贝多芬1819年3月至1820年3月的对话册,后来就中断了,这都是后来的事儿了。1814年5月23日,《费德里奥》重装上阵,贝多芬实在无法赶完新的序曲:演出当天早上他顶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脑袋前方是一支燃尽的蜡烛和一杯葡萄酒,草稿飞满床上和地上。在我的眼中,这个场景堪比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如有画家据此作画,铁定传世。
绝望之中卡恩斯纳索尔剧院院长只好决定采用《雅典的废墟》序曲:它只在布达佩斯演出过,维也纳听众没听过。担任指挥的贝多芬满心羞耻,而更令他羞耻的是还有另一位指挥米夏埃尔·乌姆劳夫站在他身边,以便在他跟不上乐队演奏时纠正他的节拍。
就是在这样的匆促创作和奇特双人指挥下,演出大获成功!“贝多芬先生,”维也纳《收藏家报》报道,“在第一幕结束后就被雷鸣般的欢呼请出,而他也满怀激情地向观众致意。”3天后的演出贝多芬终于写出了正式的序曲,结果“喝彩声近乎暴乱,作曲家被两次要求出来谢幕”。
如果这都不算天才,那么请您告诉我,到底什么才算天才?
《费德里奥》的成功证明了鲁迅那句话: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它更证明了,贝多芬是勤奋与执着的天才。晚年贝多芬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段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啊。”朋友惊讶地回答。“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是我写的?”然后他说:“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傻瓜!”有一段时间,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 E 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
因此,贝多芬并未因为《费德里奥》的成功而就此罢休,他仍执着地继续修改,直到7月18日拿出《费德里奥》最终版。当天演出广告说那天的门票钱归贝多芬,结果演出一票难求,院方被迫耍流氓宣布赠票作废。作为广告,贝多芬在《和平周刊》自买版面发表“致崇拜者”,他宣布自己业已走出去年的绝望。两百年过去,《费德里奥》以其人文主义主题、节制的情感和纯粹的音乐成为传世名作,独一无二。这一版《费德里奥》的观众中,斯特凡·封·布罗伊宁最了解莱奥诺拉和弗洛雷斯坦最后与合唱队的二重唱《噢,上帝!噢,多么美好的时刻啊!》中绚烂的旋律从何而来。后世经过逐个音符地对照,发现它正是贝多芬 19岁作品《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悼念康塔塔》中一个类似高潮的轻快抒情曲。20多年来,这段当时没能上演的旋律一直在他灵魂里像地火燃烧,终于在这里喷薄而出:“噢,上帝!多么美好的时刻!噢,无以言表的甜蜜幸福!”
《战争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及《费德里奥》收益丰厚的演出让贝多芬风头占尽,而这还不是这一年的顶峰:11月 29日,霍夫堡皇宫大舞厅,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出他的大型康塔塔《荣耀时刻》(作品136号)。
这是贝多芬对王公贵族的致敬。彻头彻尾的时代的产物。
当拿破仑在欧洲其他国家摧城拔寨时,贝多芬为他打倒了欧洲封建王公而欢欣鼓舞,而等到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拿破仑横扫德国奥地利,兵临维也纳城下,贝多芬就跟绝大多数德意志王公贵族一起站在了法军的对立面。1814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纠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等一大帮王公贵族在维也纳召开反拿破仑的会议,这个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会议从1814年9月18日断断续续一直到1815年6月9日开了8个多月才结束,整个欧洲人人额手称庆从拿破仑的军事强权下获得解放。
包括贝多芬。
《荣耀时刻》,就是他给梅特涅和亚历山大一世们的献礼。演出冠盖云集,包括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听众们都疯狂地为《荣耀时刻》喝彩。
不过,现代评论一般认为,《荣耀时刻》比《战争交响曲》还烂。
《战争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和《荣耀时刻》都由贝多芬亲任指挥,卖力演出,并以个人名义广邀王公贵族,最后总计听众超过6000人,盛况空前。除门票外,做工精美、真皮包边的《荣耀时刻》乐谱卖到每本 200弗罗林的惊人高价,此外还得到各路王公贵族大量赏金。贝多芬立刻用这些钱购买奥地利国家银行股票。贝多芬的狂热崇拜者、捷克作曲家约翰·托马舍克后来悲哀地说,他发现贝多芬是个“最冷酷的唯利是图分子”。
托马舍克这么说,是因为他不知道贝多芬幼时有多穷。1785年贝多芬在波恩一年只拿了不到 150 弗罗林,4 年之后他拿到父亲薪水的一半——300弗罗林。1794年,二上维也纳已经小有名气、快要在维也纳开首场个人音乐会的贝多芬,才挣到200弗罗林,此外还有500弗罗林的捐助。即使成名之后,贝多芬的年薪长期也只有600弗罗林,直到 1809年,因《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命运交响曲》而名气大振的贝多芬已经出版了第六、第七交响曲和《月光》《热情》等著名奏鸣曲,他的年薪才涨到4000弗罗林,算是进入“高收入阶层”。
贝多芬爱钱,并不因为他爱钱。
1801年闯荡维也纳初尝成功的贝多芬致信里斯说:“只要我有办法,我的任何朋友都不应缺钱……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1806年6月 29日他又致信韦格勒说:“我的乐曲替我挣了不少钱,竟可说预定作品供不应求,每件作品有六七个出版商争着要。人家也不再跟我还价了:我定好价格,他们便照付。你瞧这多好: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入窘境,倘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我也比从前更节俭了。”
所以,贝多芬跟莫扎特一样,并不贫穷。但是,跟出身贫穷的人一样,贝多芬深明“金钱即独立和尊严”。他跟莫扎特一样都是自己作品最精明的营销者,也深知理财之道,然而,他俩都明白:生命目标并不是金钱。因此,罗曼·罗兰作为贝多芬迷,有些话并不完全正确,比如:“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贝多芬当然是命运的战胜者。不过,他绝对不是一个贫穷的战胜者。晚年他固然经常手头拮据:他在维也纳四处搬家,经常因为提前搬走而需要同时交两三处房租。1818年他写道:“我差不多已经得要饭了,可还得装作手头并不窘迫。”他又说:“作品106号奏鸣曲是写来应急的。用工作换面包实在苦不堪言。”小提琴家施波尔说有次贝多芬因靴子破洞太大而无法出门。1823年贝多芬欠出版商重债,作品又卖不出钱,只好写信给意大利作曲家凯鲁比尼求助:“我认为您的作品在所有其他剧作之上,每当我听到您的新作就心花怒放,并且对它比对我自己的作品还要感兴趣:总之,我钦佩您并热爱您……您将永远是我最敬佩的当代人,如果您能给我写几行字、给予我莫大的快乐,我将感到宽慰,艺术将所有人汇集在一起,特别是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您或许容许我把自己也归于这类人的行列中在这个时代的人中最受敬重的。”可凯鲁比尼连一个字儿也没回。贝多芬美妙的奏鸣曲每曲都得花费他至少3个月生命,可只能卖出30至40杜加,加利钦亲王要他创作的四重奏(作品第 127、130、132 号)仿佛用血泪写就,结果一分钱没拿到。1815—1827 年间贝多芬的固定年薪只有3400弗罗林,1827年他去世时还欠着别人2497弗罗林……
身患耳疾、手头拮据、家庭冲突和行为古怪,是贝多芬1813年到1820年生活的标签,以致他感叹:“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没有幸福,在孤独与静寂中拼杀。”
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挡住伟大作品出世。或者说,正是它们催生了伟大的作品。作品当然主要反映时代的冲突与矛盾,但它也跟艺术家本人的生活有直接关系。贝多芬并不例外。
1814 年是贝多芬一生荣华的顶峰,奥地利外长梅特涅在维也纳会议广召欧洲王公前来瓜分后拿破仑时代的欧洲,贝多芬盛名在外,各国王公贵族都视他为欧洲光荣之巅,贝多芬也活跃在各个庆祝会上,王公贵族纷纷向他致敬,贝多芬也确实大赚了一笔。
这是说的钱。从政治上说,一生坚持革命的贝多芬没意识到,这一次,他站在革命的对立面。
不过,爬得越高,摔得越惨,这句中国古语,也适用于贝多芬。
其实,维也纳从未真正爱过贝多芬。从城市性格而言,高雅造作的维也纳与倨傲独立、粗鲁任性的贝多芬格格不入。瓦格纳 1870 年所著《贝多芬评传》中说:“维也纳,这个字说明了一切……德国新教痕迹完全消失,连民族口音也失掉而变成意大利化。德国精神、德国态度和风俗,全由意大利与西班牙输入的指南册代为解释……这是一个历史、学术、宗教都被篡改的地方……轻浮的怀疑主义毁坏而且埋葬了真理之爱、荣誉之爱、自由独立之爱!”19世纪末住在维也纳的德国大作曲家没几个心情好,布鲁克纳长期受难,雨果·沃尔夫对维也纳几无褒扬。当贝多芬4天后准备加演再次获利时,霍夫堡皇宫大舞厅就只有一半上座率,加演只好放弃。维也纳会议继续召开,贝多芬作为装饰却被遗忘,虽然一个贵族委员会给了他4000弗罗林银币作为礼物。
1814 年的最后一天,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富丽堂皇的宫殿失火烧成废墟。这把火也是时代的缩影——贵族赞助音乐的传统灰飞烟灭。拿破仑被流放厄尔巴岛,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定欧洲疆界,奥地利资产阶级获得自由:他们不用再对王公贵族俯首帖耳低三下四,神圣罗马帝国已成历史,启蒙运动结束,毕德迈雅小资生活方式横扫维也纳。
简言之,贝多芬打倒了拿破仑,欧洲从此不再需要英雄。
贝多芬没料到的是,欧洲也不再需要贝多芬。因为,他就是那个最大的英雄。
从1815年到1819年这四年,贝多芬创作陷入谷底,1819年他几乎全聋。
当然,1815 年的开始还是美满的。年初洛布科维茨亲王和金斯基亲王夫人同意偿付拖欠贝多芬的年金,按通货膨胀前的标准。“虽然贝多芬待我的行为让我非常失望,”洛布科维茨说,“但作为狂热音乐爱好者,他那些毋庸置疑的伟大作品开始受到重视,无论如何也让我高兴。”洛布科维茨拖欠了 30个月年金,金斯基那边则拖欠将近40个月,加起来约7000弗罗林。而1814年贝多芬至少收入 4000 弗罗林,还另有一笔3400 弗罗林的年金,这时的贝多芬肯定不算罗曼·罗兰笔下的穷人,因为,当时维也纳一个普通中产的年收入不到1000弗罗林。
不过,无论多少钱都无法使贝多芬获得安全感。他要求出版商和推销商提高版税,几乎逼得他们毁约,因为,贝多芬感到可能出大事儿。1815年3月7日热那亚的炮声证明贝多芬的预感正确:10天前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登陆率军挺进巴黎。参加维也纳会议的 8大国匆匆签署协议支持法王路易十八,结果这位正在巴黎杜伊勒里宫度假的法王却宣布支持王宫的上一任主人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再次控制法国,全欧大震,威灵顿公爵匆匆离开维也纳会议奔向佛兰德备战。“所以一切都是幻影——友谊、王国、帝国,一切都是迷雾,只要一阵风就能让它消散,又能让它以另一种形态重现!”4月8日贝多芬回信给布拉格一位订购他音乐作品的收藏家时写道:“你说吧,想要哪种伴奏音乐,是配逃难国王的独白,还是一首篡位者的歌曲?”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率领600余人从被囚禁的厄尔巴岛成功逃出。3月1日在法国南部登陆,3月20日返回巴黎,再次夺取政权。
这时,通过捐官进入英军的威灵顿,却上演了欧洲版的“温酒斩华雄”。6月18日他在滑铁卢率欧洲联军彻底击败拿破仑,拿破仑百日王朝终结,威灵顿回来赶上了维也纳会议的尾巴,从此被称为“铁公爵”,晋升英国陆军元帅,后来当了英国首相,成为全欧帝王将相的偶像、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8国元帅军衔的军人,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为“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死后入葬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随着拿破仑被威灵顿打下神坛,贝多芬的创作天才应声生锈,他试着写第6部钢琴协奏曲和另一部三重奏,均告失败,还放弃了两部异教徒歌剧的草稿(一部希腊的,一部罗马的)。然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就在整个维也纳认为贝多芬已经江郎才尽的时候,贝多芬打下他人生中最大的通关,让之前所有追求音乐的辛苦都变成“千淘万漉”。那天他从住处走进星光满天的黑夜,这段任何音乐爱好者都耳熟的主题突然出现在他脑海的天际线上:他草草写下一整段,在旁边注上“赋格”和“缓慢的结尾”。
此即《第九交响曲》的最初几个音符。
不过,要想炼成《第九交响曲》这样的巨作,
还需要另外一把大火。1818年创作的《降B大调奏鸣曲》(作品 106号)以三个粗野的和弦展开,在贝多芬全部奏鸣曲中,悲哀的抒情、痛苦反抗的怒吼,从没有像这部作品里表现得如此惊心动魄。它预示了这把火。
这把火是个人,名叫卡尔。他是贝多芬的侄子。这事儿又要从头说起。
贝多芬的小弟约翰·凡·贝多芬拥有精明的生意头脑,4 年前倾其所有在林茨买下一家药店,后来增值 5倍。金钱就是独立,这个弟弟就开始不太尊重贝多芬的意见。1812年 10月初,安东妮刚回法兰克福,心情冰点的贝多芬突然听说36岁的小弟约翰要跟卡斯帕一道步入婚姻礼堂,而且事前没跟他商量!没商量的原因是约翰知道贝多芬肯定不会同意。贝多芬勃然大怒,匆匆赶到林茨,发现身材丰满的特蕾泽·奥博迈尔早就成为约翰的“管家”了。贝多芬马上直接找到林茨大主教要求终止这桩婚事,被驳回后他向林茨议会控告,获得驱逐“放荡女人”特蕾泽的警察证。约翰提出抗议,贝多芬的反应十分暴烈,以致半个世纪后传记作家塞塞耶依然无法把这场争吵的细节形诸文字。愤怒的约翰决定反抗,11月8日,在警察持证驱逐特蕾泽之前两天,约翰与特蕾泽结婚。
根据法律,警察无法再驱逐特雷泽。
就在所有这些糟心事发生的同时,贝多芬却写出了他最迷人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96号),这部作品解放颤音,克劳迪奥·阿劳称之为“灵魂的震颤”,1812年12月29日在洛布科维茨亲王宫中首演,法国音乐大师皮埃尔·罗德演奏小提琴,鲁道夫大公演奏钢琴。
小弟约翰为了一个“坏女人”公然对抗长兄;安东妮去了法兰克福;裴笛纳嫁人;约瑟芬再婚;里斯移民;封·格莱兴施泰因不再提供免费服务;跟密友埃多迪女伯爵、斯特凡·封·布罗伊宁和里希诺夫斯基侯爵也统统吵翻……贝多芬,这个人类音乐史最伟大的作曲家,在人世简直没一件顺心事儿。偏偏这时候他的学生鲁道夫大公在癫痫之外又患上痛风和关节炎,眼瞅着就没法再弹钢琴,于是他开始向贝多芬学习作曲,并建了一个珍稀音乐书籍手稿资料馆,贝多芬可随意出入。但当贝多芬想把作品题献给别人时,鲁道夫表示强烈不满,所以贝多芬把《告别奏鸣曲》《B大调大公三重奏》(作品 97号)、《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槌子键钢琴奏鸣曲》都题献给他,现在又加上新的小提琴奏鸣曲。此后贝多芬还将有4部作品题献给他。由此,鲁道夫大公成为音乐史上拥有伟大作品题献最多的赞助人。他这个贝多芬的学生真的没白当。
可是,再说一遍,时代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代。在贵族们无可奈何花落去的 19世纪,贵族的衰落无法阻挡,哪怕是皇帝的儿子。鲁道夫大公、洛布科维茨亲王与金斯基亲王为了让贝多芬不要投靠拿破仑弟弟威斯特法仑王而承诺给贝多芬的那笔丰厚年金其实从未足额支付,不久就完全停止,并非因为鲁道夫大公们有意食言,而是这些资助人自身难保。1814年维也纳会议导致维也纳社会焦点从艺术转到政治,残存的音乐阵地也被意大利风占领,罗西尼歌剧《唐克雷迪》风靡德意志,维也纳会议期间还贵为天人的贝多芬,不到一年就变成明日黄花。1816 年鲍恩费尔德在日记里写道:“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上一代赞成他们;直到罗西尼出现大家方知何谓旋律。《费德里奥》就是一堆垃圾,真不懂大家怎会不厌其烦地听它。”
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钢琴演奏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的 1815 年 1 月 25 日,他在宫廷音乐会上即兴为自己所作《阿德莱德》(作品第 46号)伴奏。那前后他的金主死的死散的散:金斯基亲王死于 1812 年,里希诺夫斯基侯爵亲王死于 1814 年,洛布科维兹死于 1816 年,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1815 年举办最后一次音乐会。同年,贝多芬跟童年朋友斯特凡·封·布罗伊宁失和,大弟卡尔 1815 年去世,悲痛的贝多芬致信安东妮:“他对生命如此执着,则我却宁愿放弃生命。”1816 年贝多芬的笔记写道:“没有朋友,孤苦伶仃独居世上。”
孤独,几乎是杰出的同义词。贝多芬的孤独类似黑塞和爱因斯坦,但他们仨都没有尼采的力量去杀死孤独。而且,这时他的耳聋已肯定无法治愈。“对你来说,除了在自己的心灵中,在艺术中,没有别处可以找到幸福。”他这样写道,与10年前的《海里根施塔特遗嘱》相呼应:“噢,上帝啊!给我力量让我征服自己吧,什么也不能束缚我的生命。”
贝多芬的作品数量急剧下降,1817 年几乎为零,但他的创作实验却比以前更大胆。献给安东妮女儿马克西米莲的单乐章《降 B 大调三重奏》(WoO 39)就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照顾小女孩稚嫩的演奏技巧,也没有落入客厅音乐多愁善感的窠臼,论者认为这种成人与孩童共赏的音乐只有舒曼的《童年情景》可媲美。它是送给托妮的告别礼物。他们带着它,还有贝多芬其他几部室内乐作品永远离开了维也纳和贝多芬。贝多芬在其中的一些作品上题写了“托妮”,但没有正式题献。显然,他要特别写出一部大作品专赠“永恒的爱人”。
走过这些黑暗时光,1817年,接近全聋的贝多芬再次奋起,横渡精神危机,以心为耳,进入他创作的黄金时代,直至1827年逝世。
黄金时期俗称“金秋”,也称“晚秋”。那个朝气勃勃英姿飒爽的贝多芬已经远去,但一个老而弥坚的贝多芬在这个季节向我们走来,经过海里根施塔特的绝望和几乎全聋的砥砺,贝多芬的钻石天才闪耀出真正独属于他的耀眼光芒。他的最后5部弦乐四重奏和5部钢琴奏鸣曲虽然少了《英雄》《命运》和《热情》中熔岩奔腾的勇往直前,但思想感情更深邃,完全摆脱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传统,恣肆突破乐器和演奏的限制,让激情的火山向蓝天爆发。
此前的作品已经非常伟大,即使贝多芬就此停止创作,他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无法抹去的伟大音乐家。
然而,这些伟大的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至《第八交响曲》,都只是铺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那个流芳千古的贝多芬,将要莅临人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18年10月21日16稿
于北京天堂书房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卡拉扬版)
作者简介:冯八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后,博导;德国语言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德国艾哈德基金会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出版《永远的白玫瑰》《大师的小样儿》《谁杀了岳飞》《爱因斯坦:我的宇宙》等作品。
贝多芬 古典音乐 交响曲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