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我们对生灵是否还有仁爱之心? - 【序】

2013-8-7 22:07

来源:雅虎|18854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仁爱及物、慈悲为怀”主张人与万物的和谐,反对任意杀戮、虐待动物。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ico

我们对生灵是否还有仁爱之心?

我们对生灵是否还有仁爱之心?

  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序】

  从对待动物的态度衡量人的文明程度

  文/易中天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仁爱及物、慈悲为怀”主张人与万物的和谐,反对任意杀戮、虐待动物。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跟不虐待动物的关系在于,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个人之所以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是因为自己不想受罪,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

  我想起刘瑜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这让她想起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这篇文章让我很惭愧。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恻隐之心竟会及于一只老鼠。

  如果连老鼠的惨死都于心不忍,还会虐待人吗?相反,一个人今天虐待老鼠,明天就可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仅牵涉到“动物福利”或者“动物权”,而且牵涉到“人的权利”,牵涉到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从对待动物的态度往往能衡量出人的文明程度。

  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动物 生灵 动物福利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