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动物专题正在更新中。在更新期间,部分页面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或浏览到的是空白页。 在此期间,你也可申请成为我们的编辑,协助完成本专题的制作。
柯氏喙鲸 柯氏喙鲸(学名:Ziphius cavirostris),旧称柯维氏喙鲸,又称柯维氏鲸。是喙鲸科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直到10至20年前,几乎所有研究资料都来自于搁浅个体的调查,目前科学家对它们的分布、数量、与行为等已有更深入的了解。
银杏齿中喙鲸 银杏齿中喙鲸(学名Mesoplodon ginkgodens)旧称银杏齿喙鲸,又称日本喙鲸和银杏喙鲸。仅在1958年有过正式的描述报告,在本就罕为人知的喙鲸科中更是资料极少的几个物种之一,虽然日本沿岸的捕鲸者在猎捕柯氏喙鲸时曾捕获少量的银杏齿中喙鲸与其他种喙鲸(多为胡氏中喙鲸)。
布氏中喙鲸 布氏中喙鲸或柏氏中喙鲸(学名Mesoplodon densirostris),旧称布兰氏喙鲸,也名钝喙鲸,大西洋喙鲸,热带喙鲸和瘤齿喙鲸,似乎是中喙鲸属中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也是本属唯一已有确实海中观测研究资料者
糙齿海豚 糙齿海豚(学名:Steno bredanensis)为海豚科糙齿海豚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南海、东海、台湾海域等海域,多生活于热带至暖温带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附近。无危(IUCN 3.1)
沙捞越海豚 弗氏海豚(学名:Lagenodelphis hosei)为海豚科坛喙海豚属下唯一的动物,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深处,但也会出没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台湾海域等地,多见于热带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婆罗洲。
灰海豚 灰海豚(学名:Grampus griseus)为海豚科灰海豚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又名瑞氏海豚,台湾渔民亦称呼为和尚鯃。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海域,喜好居住在大陆陡坡的水深骤降海域。
露脊鲸 露脊鲸属于须鲸,为露脊鲸科(Balaenidae)中的一类,分类学上称为真露脊鲸属(Eubalaena)。“露脊鲸”亦可用来泛指整个露脊鲸科,其中的弓头鲸另外归于露脊鲸属(Balaena),本条目所介绍的露脊鲸,主要是指真露脊鲸属。
水獭 水獭是一类水栖、肉食性的哺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亚科级别,称为水獭亚科(Lutrinae),现存七个属及十三个物种。
亚洲小爪水獭 亚洲小爪水獭(学名Aonyx cinerea、oriental small-clawed otter、 Asian small-clawed otter),又名小爪水獭,是一种小型水獭。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中国、中南半岛全省、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区的湿地附近。近危(IUCN 3.1)
台湾黑熊 台湾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农语:/tuma/、赛夏语:somay、邹语:cmoi、卡那卡那富语:cumai、太鲁阁语:kumay),是台湾特有的亚洲黑熊亚种,胸前的V字型斑纹是亚洲黑熊共有的特征。濒危(IUCN 3.1)
欧亚狼 亚欧狼,又名普通狼,中国狼,欧洲狼,草原狼,是狼的一个亚种,曾经广布于亚欧大陆。无危(IUCN 3.1)
藏狼 藏狼(学名:Canis lupus chanco)也称蒙古狼、中国狼,是狼的一个亚种,分布于中亚、蒙古、中国北部、朝鲜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等地。曾经与喜马拉雅狼被认定为同一种。体长1.5~1.7米,高68~76厘米,重20~30千克。腿短。毛发浓密,颜色随季节变化。部分科学家认为藏狼可能为家犬的祖先。濒危(IUCN 3.1)
印度穿山甲 印度穿山甲(学名:Manis crassicaudata),是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一个物种。印度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大部份地区。濒危(IUCN 3.1)
塔里木兔 塔里木兔(学名:Lepus yarkandensis,又名叶尔羌兔)为兔科兔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和罗布泊洼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近危(IUCN 3.1)
雪兔 雪兔(学名:Lepus timidus)为兔科兔属的哺乳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一般生活于森林以及森林草原(沿河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乌普萨拉。无危(IUCN 3.1)
巨松鼠 巨松鼠(学名:Ratufa bicolor)也称为树狗,黑狸,藤狸,黑果狸,黑大松鼠,马来亚大松鼠,为一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大型啮齿类动物。近危(IUCN 3.1)
猕猴 猕猴(学名 Macaca),猴科的一属,是亚洲和北非地区最常见的一类猴,也称为猢狲。猕猴也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
獐 獐又名河麂、牙獐,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其特色为具有獠牙,无鹿角。獐在中国境内属于濒危动物,目前主要分布在舟山群岛、洪泽湖、洞庭湖周边等湿地。易危(IUCN 3.1)
白臀鹿 白臀鹿(学名:Cervus canadensis macneilli)为加拿大马鹿的川西亚种,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特有种。为一种大型鹿,全身褐色或灰色。因臀部白色,故名。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水鹿 水鹿(学名:Cervus unicolor)属哺乳纲偶蹄目的一种鹿。南亚的特产,分布于台湾、中国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及印度大部分地区。无危(IUCN 2.3)
欧洲马鹿 欧洲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是属于鹿科的一种,又名红鹿、赤鹿、八叉鹿。栖息于高山森林地带。听觉及嗅觉发达,多在早晨和夜晚活动,擅长奔跑,多三五成群。每年9-10月交配,5-6月胎产一子。以草、树叶和树枝为食。
加拿大马鹿 加拿大马鹿(学名:Cervus canadensis),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物种之一,也是北美洲和亚洲东部体型最大的哺乳类动物之一。在鹿科中,仅有驼鹿的体型比加拿大马鹿大,而只有水鹿能与其匹敌。
驼鹿 驼鹿 (Alces alces), 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是驼鹿属下的唯一种。以雄性的掌形鹿角为特征。
矮岩羊 矮岩羊(学名:Pseudois schaeferi)为牛科岩羊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横断山中段金沙江流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巴塘县。濒危(IUCN 3.1)
岩羊 岩羊,又名喜马拉雅蓝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处,在尼泊尔, 西藏, 和查谟-克什米尔邦。岩羊是雪豹的主要食物。
黄羊 黄羊(学名:Procapra gutturosa)为洞角科原羚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外贝加尔地区鄂嫩河上游。无危(IUCN 3.1)
原麝 原麝(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又名香獐,是偶蹄目麝科的一种动物。易危(IUCN 3.1)
黑麝 黑麝,又叫黑獐子、褐麂、獐子,门巴语中又称“拉那”。藏名译音为“拉瓦纳波”。列入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和CITES附录I(除阿富汗、不丹、印度、缅甸、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种群外)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
喜马拉雅麝 喜马拉雅麝,藏名译音为“喜马拉雅拉瓦”。马麝 (M. c. sifanicus) 是此种的亚种。濒危(IUCN 3.1)
盘羊马可波罗亚种 盘羊马可波罗亚种(学名:Ovis ammon polii)也称帕米尔亚种,为盘羊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帕米尔高原地区。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危(IUCN 2.3)
盘羊指名亚种 盘羊指名亚种(学名:Ovis ammon ammon)为盘羊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阿尔泰山脉地区。盘羊指名亚种是最大的一种羊,其雄性的羊角可重达35公斤。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易危(IUCN 2.3)
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是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动物。胸部有白色新月形斑纹,又称为月熊、月牙熊、狗熊,别名黑瞎子,藏语译音为“董”,门巴族语译音为“欧目虾”,白语称jinl()。易危(IUCN 3.1)
宽吻海豚 宽吻海豚是鲸目海豚科宽吻海豚属的一种,拉丁学名Tursiops truncatus,又称尖吻海豚、瓶鼻海豚、樽鼻海豚、大海豚。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红海等温带和热带海洋中。宽吻海豚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区域活动。
驯鹿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不同的驯鹿亚种之间的形态有很大差距。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繁殖形态为胎生,每次产出幼仔需时4-6个月。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学名:Ursus americanus),是生存于北美洲的一种熊科熊属的动物。分布范围除从阿拉斯加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北部,包括了美国39个州和的加拿大除爱德华王子岛的所有省份。
塞鲸 塞鲸(学名:Balaenoptera borealis,英文:Sei Whale、发音:/ˈseɪ/ or /ˈsaɪ/)为须鲸的一种,又名北须鲸,为世界上第三大须鲸,仅次于蓝鲸与长须鲸。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远离海岸的海洋深层。
狮尾猴 狮尾猴(Macaca silenus),又名狮尾狝猴,是生活在西高止山脉及南印度的旧世界猴。毛皮呈深褐色或黑色。其特征是围绕头部的银白色鬃毛。面部无毛,呈黑色。头至尾巴长45-60厘米,重3-10公斤。
台湾云豹 台湾云豹(学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属于台湾特有亚种的猫科动物,也是台湾本岛最大型的肉食野生动物之一。尽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无人再亲眼看到野生台湾云豹的踪迹。
石貂 石貂(学名:Martes foina)为鼬科貂属的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青海、内蒙古、云南、甘肃、河北、山西、西藏、新疆、宁夏、辽宁、四川等地,主要生活于多栖息于干寒高原及山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
巽他云豹 巽他云豹(学名:Neofelis diardi)是一种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地区的猫科动物,早前一度被视云豹(Neofelis nebulosa)的亚种,直到2006年,遗传学研究才发现两者的遗传差异颇大,分析认为巽他云豹和亚洲大陆的云豹已有百万年的生殖隔离史,因而将其提升为独立物种。
渔猫 渔猫(学名:Prionailurus viverrinu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一般生活于林区的灌丛地带、沿河的芦苇丛以及热带海岸的常绿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兔狲 兔狲(学名:Otocolobus manul)是一种生存在中亚的猫科动物,为猫科兔狲属的唯一物种。身长有60厘米(24英寸)长,另外的尾长则有25厘米(10英寸)长。居住在海拔4000米(13000英尺)的亚洲草原上。
丛林猫 丛林猫(学名:Felis chaus)为猫科猫属的动物。分布于亚洲(中西部)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多见于沿河、环湖边的芦苇或灌丛、海岸边森林、或具有高草的树林、田野。
非洲野猫 非洲野猫( Felis silvestris lybica)也称为沙漠猫,是野猫(F. silvestris )的一个亚种。他们似乎于13.1万年前,从另一个亚种分枝出来。一些野猫约于一万年前在中东被驯养,这些野猫成为家猫的祖先。早在9,500年前的塞浦路斯,已有家猫被放进入人类墓地埋葬。
欧洲野猫 欧洲野猫(学名: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可见于西欧、中欧、东欧、苏格兰和土耳其;在斯堪地那维亚、冰岛、英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则已遭灭绝。
斑猫 斑猫(学名:Felis silvestris)或称野猫或山猫,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原生于欧洲地区、亚洲西部,以及非洲。斑猫会猎补小型哺乳类、鸟类,或是其他体型相仿的动物。斑猫可分为多个分布于不同地域的亚种,其中包含了家猫(Felis silvestris catus),而世界各地又有许多回归野外的家猫。
荒漠猫 荒漠猫(学名:Felis bieti),又称漠猫、草猞猁、中国山猫,为猫科猫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陕西、青海、四川、宁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附近。
马麝 马麝,又称西麝、高山麝。藏名译音为“拉瓦”,在门巴语中又称獐子、黄獐子、拉嘎儿。马麝现属于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个物种有时被认为是一个物种,但联合国环境署的资料中,视马麝为喜马拉雅麝的同种异名,也有资料将其归为亚种。
马鹿 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24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
林麝 林麝,又叫南麝、森林麝,獐子、黑獐子、林獐、香獐,藏名译音为“纳瓦”。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麝属的一种动物,体型较小,以分泌麝香而闻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已濒临灭绝。
鬣羚 鬣羚(学名:Capricornissumatraensis)也叫明鬃羊,属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 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
金猫 金猫(学名:Catopuma temminckii;英语:Asian Golden Cat)也叫亚洲金猫,过去曾被归入猫属,现在的分类学一般把它归入金猫属。金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体长90厘米,尾长50厘米,体重在12-16公斤之间。圈养条件下寿命可达20年。
海南兔 海南兔(学名:Lepus hainanus)为兔科兔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没有亚种分化,是中国野兔中体型最小、毛色最艳丽的一种,体长不到40厘米,体重1.5千克。
鹅喉羚 鹅喉羚,又名羚羊,黄羊,或长尾黄羊,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20世纪50年代初,鹅喉羚曾广泛分布于贺兰山东麓、西部半荒漠地区及东部鄂尔多斯台地。
短尾猴 短尾猴(学名:Macaca arctoides)也称红脸猴、红面猴、红面短尾猴、红面断尾猴、华南断尾猴、大青猴、桩尾猴、截尾猕猴、黑猴、泥猴、人熊等,为猴科猕猴属的一种。
穿山甲 鳞甲目(学名:Pholidota)只有1科1属,即穿山甲科穿山甲属 。属于该目的动物通称鲮鲤,俗称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
藏酋猴 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又名藏猕猴,在峨眉山一带也被称为峨眉灵猴,是猕猴属的一种。在中国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体型粗壮,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头大,颜面皮肤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肤肉红色。保护依赖(IUCN 2.3)
斑海豹 斑海豹(学名:Phoca largha)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
抹香鲸 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又称巨抹香鲸、卡切拉特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它们在所有鲸类中潜得最深、最久,因此号称为动物王国中的“潜水冠军”。可能只有喙鲸科的两种瓶鼻鲸在潜水方面能与之比拟。
江豚 江豚(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又称江猪、乌忌、露脊鼠海豚,是鼠海豚科的一个物种。该物种与其他海豚的最大区别的特征是它没有背鳍。在汉语中,“豚”、“豕”皆指“猪”,“江豚”意即“江猪”之意。
座头鲸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大翅鲸、驼背鲸、巨臂鲸,属于须鲸亚目的海洋哺乳动物。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鱼背部的形状。
长须鲸 长须鲸(学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称脊鳍鲸、真须鲸、剃刀鲸、鲱鲸或鳍鲸,是须鲸亚目中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它们是全球第二大的鲸,也是现存第二大的动物,仅次于蓝鲸。
蓝鲸 蓝鲸(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须鲸亚目。蓝鲸被认为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长超过33米,重达200吨以上。
鳀鲸 鳀鲸(学名:Balaenoptera edeni)别名:布氏鲸、拟鳁鲸,为须鲸科须鲸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黄海、东海等海域,一般栖息于海域广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小灵猫 小灵猫(学名:Viverricula indica),又名香狸、七间狸、麝香猫。目前被认为有十个亚种。是生活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种麝猫;长约48-58厘米,尾长33-41厘米;全身灰黄或浅棕色,背部有棕褐色条纹,体侧有黑褐色斑点,颈部有黑褐色横行斑纹。
大灵猫 大灵猫(学名:Viverra zibetha),又名五间狸、香猫、九江狸,九节狸 、灵狸,是食肉目灵猫科的一种动物。生性机警,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善于攀登树木,也善于游泳,为了捕获猎物经常涉入水中,但主要在地面上活动。
斑林狸 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又名斑灵狸,斑灵猫或东方蓑猫,是生活在喜玛拉雅山中部及东部的麝猫。它们身体短小,呈浅色,头部尖长,四肢细小。由于它们会咬著猎物的腹部来拖行猎物,故有时被误会为蟒蛇或其他大型的有毒蛇。
棕熊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是一种极为庞大的熊,古称罴,体重可达130–700公斤(300–1500磅)。其中灰熊、阿拉斯加棕熊和墨西哥棕熊都分布在北美。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
云豹 云豹(学名:Neofelis nebulosa)属于哺乳类的猫科动物,只分布于亚洲的东南部,从最西部的尼泊尔开始,一直向东到台湾,包括缅甸和中国秦岭以南;往南则从印度东部、中南半岛开始,一直向南到马来半岛等地为止。
狼 狼(学名:Canis lupus),或称為灰狼,哺乳纲,犬科,DNA序列与基因研究显示狼与家犬有共同的祖先,為现生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狼这个物种曾是地球上分佈地区最广的哺乳动物,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但如今在西欧、墨西哥与美国大部份地区已然绝跡。
小熊猫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又名红熊猫、红猫熊、小猫熊、九节狼等,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到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小熊猫所属小熊猫科,是一种介于熊科和浣熊科的科目。
盘羊 盘羊(Argali sheep),俗称大角羊、盘角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躯体肥壮,体长150~180厘米,肩高50~70厘米,体重110千克左右,体色一般为褐灰色或污灰色。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广阔地区。属濒临灭绝的珍稀保护动物。
斑羚 斑羚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和亚洲东部、南部等地,属于高山动物,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善于跳跃和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也能纵身跳下10m 余深的深涧而安然无恙。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