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与思 - 走好,MRR

中国行与思 - 走好,MRR

作者 / 雷克2013-11-18 09:44点阅:31387 繁体

ico

雷克,1981年生于德国汉诺威。高中毕业后,他曾在巴黎生活一年,并从巴黎徒步回到德国。而后在慕尼黑大学主修汉学,并因此来到中国。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一年语言交换,一年摄影进修。2007年他徒步4646公里从北京走到乌鲁木齐。

ico

  走好,MRR

 

  ■ 中国行与思(14)

 

  我这辈子只有一次给偶像写过信。

 

  那时候我十八,他已经八十了。他,是当代德语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文学批评家马瑟尔·莱希·拉尼奇(Marcel Reich-Ranicki,通译拉尼茨基)。他是我的偶像。

 

  虽说当代德语文学不能没有他,但是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这位MRR其实不算是正儿八经的德国人。1920年他在波兰出生,他的父母是待在波兰的德国犹太人。MRR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他认为德语文学才是他真正的“家乡”。其实他的人生就像一个文学作品。

 

  他在波兰出生,但在德国念书。在纳粹党以及当时德国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中,坚持念完高中,1938年毕业后才被驱逐回波兰,而那时他还不太会说波兰语。1939年二战开始,德国占领波兰。那时候犹太人被关在隔都(犹太人区)里,MRR和他的犹太女朋友特奥菲拉(Teofila)也在内。这是噩梦的开始。接下来几年时间,德国人把两个年轻人的家人几乎全部杀光了。MRR和女友能活下去的原因就是他受过德国教育。二战过去了,他们选择继续留在波兰,但是由于一些“意识形态问题”,1958年,他们和小儿子移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二战后“回归”的德国犹太人数量极少,但是他们对新德国的贡献非常大。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还有MRR。他1958年回德国后直接进一家报社当文学批评家。他的生活就变成:看书、思考、写文章。

 

  MRR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变成了德语文学批评家当中唯一一个“明星”。我想应该跟他的性格有关。跟我喜欢的中国学者季羡林一样,MRR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喜爱是最明显的,每一篇他写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出来他多么爱他的文学。但是跟季爷爷不同的是,这位MRR老爷爱发脾气。当他不喜欢一部作品时,会不顾作者的地位和感受,使劲骂。我想,这也是一种“喜爱”的表达方式吧。

 

  MRR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认为文学不能离普通老百姓太远了。在他只能想到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表达方式的时候,他会查同义词词典,换一个简单一点的说法。这点他和大多数德语文坛里的人不同,他们查同义词词典恰恰是以相反的目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MRR开始录自己的文学谈话电视节目。这时候德国人已经开始叫他“文学教皇”,但是他影响力的最高峰还没到。1999年,文学批评家当作家了,MRR的自传《我的人生》上市。这本书里面,MRR给德国人讲自己的童年,在纳粹的手下经历的悲剧,跟太太特奥菲拉的感情,还有他对德语文学的爱。德国人被他深深感动,《我的人生》整整一年的时间每个星期都是畅销书当中卖得最好的一本。

 

  当时,我也看了。我也被感动了。所以十八岁的我忍不住给他写信。

 

  怎么写呢?我当时想跟他说很多很多话,想了很久。但最后我想到了一句话,就一句:“尊贵的马瑟尔·莱希·拉尼奇先生,您让人对文学产生兴趣,非常感谢!”

 

  寄出去了以后不久,我在邮箱里收到了一封信,里面是一个小小的本子,就是MRR的一篇文章,第一页上是他的亲笔签名。

 

  这个小本子属于我最珍贵的所有物之一。

 

  上个月,九十三岁的MRR终于离开了德语文坛。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感觉世界的色彩突然平淡了很多。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