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与思 - 文化差异

中国行与思 - 文化差异

作者 / 雷克2013-11-18 09:44点阅:30575 繁体

ico

雷克,1981年生于德国汉诺威。高中毕业后,他曾在巴黎生活一年,并从巴黎徒步回到德国。而后在慕尼黑大学主修汉学,并因此来到中国。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一年语言交换,一年摄影进修。2007年他徒步4646公里从北京走到乌鲁木齐。

ico

  文化差异

 

  ■ 中国行与思(24)

 

  这几年,连最不懂事的德国人也看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于是,在德国书店里可以买到的“解读中国”书籍也越来越多。有中国人写的,有外国汉学家写的,有半句汉语不懂的“专家”写的。这些书的共同点在于,其读者希望通过它了解中国人的一些思想以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当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看,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作者会把中国文化跟西方的“不同”解读成一种“神秘”。

 

  比如我曾听到一个懂汉语的德国人说:“说中文的时候你一直得猜对方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好吧……就好像我们跟自己同胞谈生意的时候就不用考虑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不知道那位德国人有没有交过中国朋友,反正我会想到我哥小黑(湖南爷们儿),在我们玩儿xbox的时候我还真没怎么猜过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不就是哥们儿吗?

 

  基辛格写的《论中国》让我一样感觉不对劲。基辛格是生于德国的美国政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他功不可没,所以他理论上应该比较了解中国跟美国之间的事,但他的书给了我一种严重被忽悠的感觉:在基辛格眼里,貌似中国人做的任何事都跟古老思想有关,主要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关。这跟“星座论”一样,虽然有说服力但很有over-interpretation(过度阐释)的滋味。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我很想知道他如何评价一本《论德国》的书,书里没完没了地给读者解释德国人的所有行为都跟尼采或者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有关?

 

  当然不是我否认文化差异的存在,我只是不赞同中国人特别“神秘”的观点。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复杂”与“简单”取决于哪些方面。比如在喝酒方面就是德国人简单,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不想喝就算了,而中国人比较复杂,要知道跟谁干杯,喝多少,说啥,给谁面子。反而聊收入方面就是中国人简单,想聊就聊嘛,有啥大不了的,而德国人就很复杂,收入在我们这儿属于“忌讳”话题,直接说会特别尴尬!

 

  那么文化差异到底何在?

 

  我要借用一下二十世纪比较有影响力的传播理论学家保罗·瓦兹拉威克(Paul Watzlawick)讲过的经典“文化差异”事件:二战时一部分美军驻英国,闲时追当地女人也不奇怪,没预料到会有任何交流障碍。英美文化不是本来就差不多、连语言不都很像吗?结果很多被追的英国女人抱怨,而且很多追她们的美国男人也抱怨,而且他们抱怨的地方恰恰是相同的:对方太“随便”了!

 

  瓦兹拉威克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当时英美男女交往习惯的不同。在二战时的英国,接吻被公认为相当亲密的事,要好几个date才可以吻,而且下一步基本上就等于上床。美国就不一样,接吻没事,认识不久就可以吻,但从接吻到上床的地步还要好几个date才行。所以,当美国男人追英国女人的时候,他一般会很快就想跟她接吻。英国女人会觉得这次接吻来得太早,美国男人怎么那么“随便”呢?而且,如果英国女人接受了这次接吻的话,她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离上床就不远了!可以想象美国男人本来只想接吻,结果眼前的英国女人突然准备上床。可能他一边兴高采烈一边纳闷:这英国女人怎么那么“随便”呢?

 

  这就是一种文化差异。

 

  在这个文化差异无处不在的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神秘吗?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