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与思 - 中国作为非移民国家的未来

中国行与思 - 中国作为非移民国家的未来

作者 / 雷克2013-11-18 09:44点阅:31383 繁体

ico

雷克,1981年生于德国汉诺威。高中毕业后,他曾在巴黎生活一年,并从巴黎徒步回到德国。而后在慕尼黑大学主修汉学,并因此来到中国。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一年语言交换,一年摄影进修。2007年他徒步4646公里从北京走到乌鲁木齐。

ico

  中国作为非移民国家的未来

 

  ■ 中国行与思(4)

 

  前一段时间在微博被@一个视频,“雷克,你快来看看,这个老外太牛了!”我就点开看了。视频是两个西方小孩儿,五六岁,金发碧眼,貌似在中国,亮点在于,他们讲的是标准普通话,还带着京腔儿。我看了没啥感觉,这就叫“牛”吗?在中国长大的小孩儿会中文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看来中国人还是很难理解移民国家的人的心态。

 

  都说莫言是第一个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其实在我看来,1938年颁发给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有半个是给中国的。因为赛珍珠虽然是在美国出生的西方人,但她是在中国长大的,而且她的《大地》也是关于中国,以一个农民的角度描述清末和民国的时期。我不知道赛珍珠的中文水平如何,但是她说过,自己的写作风格受到了中国文学很大影响,尤其是四大名著。其实我想说的是,像赛珍珠那样的人早已经跳越了“国籍”这个概念。

 

  发现了没有,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受到的待遇往往跟西方人在中国受到的待遇很不一样!比如德国人去中国的话,中国人一般对他很热情,很有好奇心。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儒家文化,“有朋自远方来”什么的,但是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外国人在中国还是比较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那种比较国际化的城市,我们发现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外国人的存在,也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特殊友好态度”。

 

  反过来讲,我们德国人对外国人本来就不是很热情,也不是很有好奇心。你从中国到德国的话,可能会觉得德国人比较冷漠,甚至排外。我也不能否认这两者存在,也许有一些德国人确实有一种优越感,但其实主要原因是,德国本身有很多移民。

 

  这样讲吧,西方脸孔的我随便站在中国某条马路边,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我是个异乡人,从而对我萌生好奇感。英语的“异乡人”是alien,而这个词也有“外星人”的意思,电影《异形》的片名就是这个词。我在中国的时候经常觉得自己是个alien:本来只是异乡人,结果被大家当外星人看。

 

  德国就不一样。你作为中国人在德国路边站着,其实没有人能确定你是不是外国人。因为德籍亚洲人不少,而且很多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也就是说,他们虽然面孔是亚洲的,但其实德国才是他们出生长大的地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都已经跟德国人没啥区别了。他们跟那两个在微博视频里说中文的西方小孩一样,连地方话都会讲。面对这些人,我作为“西方面孔的德国人”也不会过于好奇或者过于热情,免得自己碰一鼻子灰,被人家说:“看什么看呀你!”

 

  最近二十年,愿意长期呆在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在某一种意义上也慢慢变成了一种“移民国家”。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开放,在中国长大的外国人会很多,中国人会习惯看到周围有很多跟自己不同的面孔。那时候,西方小孩会中文的视频就不会火了,说不定我们还可以看到下一个“赛珍珠”——Welcome To The Futur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