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旱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东起古长安,途中经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直至中亚和欧洲大陆,这条古路虽已不再作为商贸通道吸引着八方商队来朝,但沿路众多的历史古迹、壮丽风景和各具特色的民俗,仍让全世界的旅行者心心念念。
在关注环保之前,我曾有过一次丝绸之路的旅行,东起青海西宁,沿着青海湖一路往西,路过天空之镜般的青海盐湖,路过祁连山草原和冰川,敦煌和莫高窟的黄沙漫漫,玉门关和阳关的触景伤怀……那时候,心里面最大的感慨就是造物主的神奇,人类的渺小,来来往往的人已换了不知多少拨儿,只有自然之景几千年如是。
干旱的丝绸之路
2009年8月,为了筹备第一个从气候变化角度审视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我与同事辗转国内三地进行实地调查。考察丝绸之路沿途的气候变化,就是我们其中的一次实地寻访。虽然考察比较艰辛,去的也都是平常旅行不会去的、最贫瘠的地方,但与之前的丝路旅行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和认识。
这一次行程,东起西安,沿途经过固原、会宁、酒泉、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和博乐,虽然走的还是丝绸之路,却和旅行者会选择的线路已有很大不同。第一次走丝绸之路,我心里满是怀古之幽情,这一次则严肃、理性了许多。当离开陕西、宁夏,进入甘肃会宁的时候,站在一道道沟壑分明的土地上,我突然被"干旱"这两个字深深击中。在此之前,"干旱"于我只是一个词汇,我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明白它们的涵义,无数次看见过电视、杂志里龟裂土地的影像,但直到我站在会宁的土地上,才第一次扎扎实实地感受到"干旱"这两个字锋利残忍的切肤之痛。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县内不仅存有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穿境而过的古丝绸之路还留下了多个驿站和城堡遗址。但如今的会宁,早已不复千年前的风采,赖以成名的是两件事:一是出产多达20多个品种的优质小杂粮,二是"十年十旱"的糟糕气候。
连年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对这个丝路古镇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宁县苦水村,村如其名,村民生活如苦水般艰难。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这些贫困惨痛的场面已见过很多,但苦水村仍令我们无法承受。我们最先遇到的,是驻扎在村子空地上晒太阳的"996138部队"。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这里的青壮年男人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种地的是老少妇孺——"九九重阳节"、"六一儿童节"和"三八妇女节","996138部队"之称由此得来。同行的当地老师领我们去一位老人家坐坐。老人三次试图站起来,都失败了,原因是干旱导致的盐碱化井水使得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但由于贫困,他没有条件治疗。屋子往里,炕上坐着年近七旬的老伴和不到两个月的曾孙子,这是一个典型的"996138部队"家庭。
说起饮水难,老汉把我们带到村里惟一的饮用水源——一口简陋的水井旁边。老汉孙女打了一桶水上来,浑浊的水上漂着树叶等杂物。我掬起一捧水尝了一口,果然是苦涩交杂,还有一丝土腥味儿。
这个苦水村的家庭不过是气候恶化的众多受害者中的一例。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水源减少,受害者多是贫困人群。而他们,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最少,但却遭受着最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从他们的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不知道",然后就是"没办法"。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老天出了问题,他们能怎么办?到达敦煌时正好是晚上,我们风尘仆仆而来,途中经过雪山、草原、河流、戈壁和沙漠,此刻却只见沙洲夜市内人流熙攘,这般热闹,让我一时忘记身在一个西北大漠的小城。尽管不是第一次到敦煌,可还是和上一次一样,就那么短短几分钟,行程中累积的疲惫被一洗而去。大概每一个来敦煌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它虽小,却从不寂寂无闻。它承载了丝路上重镇的繁华,人们爱它心切,才有了"莫让敦煌成楼兰"的呼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很多人都是从这句诗知道阳关的。阳关城位于敦煌西南方向70公里,和玉门关成犄角之势。而阳关林场一直是保护敦煌免遭沙漠侵袭的主要屏障,为了考察气候变化带来的防护林退化问题,我们在敦煌的寻访重点除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之外,就选择了阳关林场。
据林场的果农们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风沙大,降雨少,树木枯死将近40%,每年沙尘暴都特别严重,种植的葡萄也一年不如一年。我们都明白防护林是沙漠的前线,如果防护林消失,沙漠会推进,现在沙漠以每年2米的速度向敦煌推进,如果不采取措施,敦煌绿洲被彻底荒漠化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候,月牙泉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年干涸一点点,水位下降一点点,"月泉晓澈"的沙漠第一泉将彻底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国,是现在敦煌市政府的首要工作议题。希望一切都还来得及,而大自然也留给我们足够的修复时间。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