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植物王国看干旱
云南是片旅游熟地,游客常年爆满。对于热衷生态旅行的人来说,作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这个植物王国同样值得前往。然而,三年连旱,这个植物王国却是一片干涸龟裂、布满伤痕的土地。以前来这里,是来看好山好水,如今只剩触目惊心的干旱。
我出生在一个叫拖布卡乡的彝族乡镇,隶属昆明市,位于小江断裂带,金沙江边,也是这次西南干旱的重旱区。这里号称“世界泥石流博物馆”。小小的一个在泥石流滩地上建起来的城市被174条泥石流沟包围。我们从来没有奢望过这里会变得绿树成阴,但并不意味着乡民们要遭遇如此的干旱。而这里也是著名的“旅游摄影天堂”——东川红土地,摄影发烧友把它说成是“上帝调色板”,云贵高原含铁丰富的红土地上点缀了荞麦、土豆等各色庄稼。
但今年初当我们到达时,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已经影响了周围很多村庄居民的农田和日常生活。从昆明一路向东北方向走,羊场的草是枯黄的,地里刚抽出穗的小麦是稀疏的,小溪是干涸的、海子是龟裂的……黑玛井村72岁的彝族老人陆双兰告诉我,这是她见过最旱的一年。往年家里六七亩地最好能有400公斤收成,而今年能有几十斤就不错了。寻甸在小法古村的蚕豆地几乎完全绝收。我们进村时送水车刚到,村里的男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妇女正在把送水车的水挑回家。而那干裂的土地上,一道道沟壑就像是血淋淋的伤口,割在庄稼地里。
在我们小城的郊区有一个V形大峡谷,我们叫“深沟”,幼年读书时每年学校都组织去春游,而那股泉水就来自附近海拔4000米的喀斯特山峰——牯牛寨。牯牛寨是我们儿时的大冰箱,上世纪80年代,冰箱还不算是普及的家电,夏季每天放学后都有山上的老乡用比人还高的背篓从牯牛寨上背冰到城里来卖,我们一群孩子就花一分钱买一块冰捧在手里,乐滋滋地舔着回家。显然,现在的牯牛寨不仅冬季积雪减少,在如此大旱时节,那些透心凉的冰块也自然没有了。
云南会泽县娜姑村镇云峰村,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共有60户400口人,从2009年11月开始就靠水泵抽水吃饭了,全村的饮用水都要从350米下的一滩小水源用水泵抽上来。村民李光英今年40岁了,她说,去年秋天种了四五百块钱的种子,今年什么都没收上来。现在正是大春该播种的时候,她翻好了地,却不敢播种下去。在这个村,小春已然绝收,每家每户的粮食都所剩不多。现在为了将水抽上来,每天都要100元电费,由全村平摊。100多块钱,对于一个人均年收入只有1300多元的村子来说,是个相当沉重的负担。更何况,今年以来,旱情使得每亩地已亏损200多元。当地71岁的王凤芝老人告诉我们:“稻米是打工的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再旱下去,我们连苞谷和洋芋都吃不上了。”
或许有人没听说过云南陆良,但却都知道石林这个风景名胜地。石林算是云南旅游最早的标志性景观,除了看石头,大叠水瀑布也不能错过。导游会告诉你,即使在枯水季节,它也不会断水。所以,当我这次来到大叠水瀑布,发现由于长期干旱,大叠水瀑布上游河道接近断流,原来的水流荡然无存的时候,我无法平静。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