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旅游者 找到“表达爱心”的方式
浙江乐清绿色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吴柱,有好多个微博账号,他说这是为了表达上的方便,做不同的事,说不同的话,就用不同的微博。2011年7月,他和几个朋友,在浙江乐清市合伙开设了一个叫“尚书咖啡”的交流场所,以供人们平素有个闲坐发呆、胡思乱想、自由交流之处。因此,他有一个微博,就叫“乐清尚书咖啡”。对于这个咖啡馆来说,乐清尚书咖啡,颇有点“官方微博”的意思,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识别,他又注册了一个“吴柱的微博”。想说自己的话时,就用“吴柱的微博”,想以咖啡馆的方式说话时,就用“乐清尚书咖啡”。
他其实还有其他几个微博,各自做着不同的事。2011年7月23日,温州双屿发生两列动车相撞事件。惨烈的现场,在社会关注期过去之后,凄凉丛生。有拾荒者每天用金属探测器,去埋堆里探寻各种有可能变卖为金钱之物。住在医院里的受伤受难者,慢慢地少了来探望的人。“吴柱的微博”,开始发起关爱这些伤难者活动,一有空,就组织志愿者去医院探望。
同时,吴柱个人以比废旧物价格略高的成本,大量收购动车事故的遗留物资。已经收了至少半卡车了,笔记本电脑残骸、相机内存卡、各种行李包、损坏的手机、永远停止在某个时间段的手表等,这些物件原来都属于某个人,但现在,它们都成了无人理睬之物。吴柱收集这些物资,先是想供遇难者的亲属们认领,如果最后仍旧是无主之物,他想做一个小的博物馆。吴柱曾这样说:“以前,我算是一个驴友,经常东跑跑、西跑跑。我曾一个人骑单车,历时半年,跑遍大半个中国,总觉得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美丽壮观。一次,在中原腹地,骑车经过一条河流,两边臭气冲天,这让我内心触动很大,也是最初做环保的动力。”
2005年,吴柱开始做“可可西里志愿者”时,没有收入;那时候他刚刚大学毕业,也没考虑自己的收入。想做什么事,要么就得募捐,要么就得依靠其他的组织,指望其他组织给点“项目经费”。后来他开始自己去挣钱,发现有自己的钱,才可能支持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没有组织,没有想挂靠谁,完全是自由行走,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候,自己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重要的。”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4·14大地震”。几天后,吴柱就赶到了玉树灾区。他可不是来旅游的,他是来救灾的。可可西里是青海玉树州的一部分,吴柱大学毕业时,当过可可西里的保护志愿者,因此,玉树一发生地震,他根本没有迟疑,马上就从浙江出发,赶往玉树。天之后,吴柱在博客上发表了两篇“4·14记忆”的博文。一篇由几张照片组成,叫“倒,还是不倒”;另一个标题叫“一个窝”,除了几张照片,还有一段说明:“一块空地上,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孙女在一起,孩子的母亲一大早就到赛马场去要吃的东西了,和许多‘非玉树户籍’的藏人一样,他们来自其他康巴地区,震前在玉树结古镇谋生,地震发生后,他们露宿在外,得不到有效救助,当志愿者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在此露宿了7个夜晚。”
灾难旅游会逼迫你直面现实
而直面现实是一切“发现和干预”的基础
2012年1月27日,农历龙年的正月初五,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毛达与三两个朋友,顺着北京通州的土桥,往河北燕郊方向徒步而行。这似乎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旅行,但这又是一次处处是发现的旅行。用毛达自己的话来形容,这是一次“乐水行”,又是一次“垃圾之旅”,还是一次“大地的环境健康现状观察”。“乐水行”和“垃圾之旅”都是北京一些环保组织开发出来的“发现环境真相”环保科普项目,从2007年开展以来,毛达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乐水行”是每周(或者说每天)都亲自去看水看河湖看污染看排污看污水处理厂,“垃圾之旅”则是每周(或者说每天)都看垃圾看分类看填埋看焚烧看堆肥看垃圾桶看资源回收者。
回来后他在微博上发送了几张照片,一张是“通州土桥一带新住宅楼旁的排污口,污水汇入附近的玉带河”;一张是“通州土桥附近、六环边树林里散落的废农药瓶”;一张是“东六环边上的‘汽车垃圾雕塑’,细致一看,都是某某牌的”;一张是“东六环边上一个村庄的垃圾”;一张是“通胡路上的垃圾桶,乡镇公路上的许多垃圾桶都这个样”;一张是“燕郊镇外的潮白‘河’,河道狭窄,河流恶臭”;一张是“京榆旧路边,我们垃圾处理界最痛恨的露天烧垃圾”;一张是“土桥的楼盘,这两棵被送进城的是什么树?”
几乎每一张都引发了一些微友的关注,大家讨论比较热烈的是关于农村垃圾的那一张和关于农药的那一张。关于农村垃圾,有的人说,在中国,任何一张拍摄垃圾的照片都有共通性,你都可以认为那是你家村边的某个地方。又有人说,环境保护的最基础问题就是垃圾问题,一个地方环境保护好不好,看垃圾是不是得到良好的处置和对待就知道了。有人则说:“昨天和同事聊起春节回家过年的见闻,大家提起城市的不少生活陋习也在农村蔓延,例如家庭聚餐都开始用一次性的碗、筷、桌布,因为懒得洗碗,并大量使用其他廉价一次性塑料用品,没有垃圾回收,都是房前屋后随便扔。”
毛达顺手转发了另外一篇媒体报道:“去年暑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黄益彪通过关系接触贵阳拾荒群体,30天里与拾荒者同吃同睡,白天进城‘收破烂’,晚上回家喝酒打麻将,半夜记录所见所闻,最终形成了近两万字的都市拾荒者生存状况调查”,他评论说,“张寒梅的《城市拾荒人:对一个边缘群落生存现状的思考》讲的也是贵阳,不过那是2001年的一本书,不知道10年过去,事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关于农药瓶如何处理,也引发了比较热烈的讨论。有的人说,“估计农药瓶本身不是主要问题,制作材料一般都可以再利用。主要是瓶中残留农药的毒性,一般性回收无法处理”;有的人则说,“为什么不能参照啤酒瓶回收的办法呢?制作材料虽然可以再利用,但是我们现实的制度根本就不给那些材料被再利用的机会!如果卖农药的店能够回收农药瓶,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有的人则担忧,“制作材料被回收的价值抵不上处理有毒废弃残留成本,本应由卖农药的公司出钱回收,但是如果这回收是亏本买卖可能就无法做,其结果如同其他环境污染一样,平摊到我们共同拥有的资源上。受影响的地区应极力抗议,再影响政府起到中间监管作用。除非政府出台强制性的生产者责任延伸措施,要求所有的生产者必须回收产品的包装物,进行再利用”。有人马上跟出了江苏思路和上海的做法。江苏的做法说,“一个盒子价值连城!江苏拟强制回收产品外包装。从江苏省1月15日刚刚发布的《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了解到,江苏省已有意向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以此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鼓励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上海的新闻说:“上海商品过度包装企业自律机制初步建立。1月16日,多部门就上海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监管工作在上海市质监局进行座谈。会上透露,目前本市企业在行业协会的参与和组织下,一大批企业开始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自律机制初步建立。”
这样的“徒步发现”和积极探讨,是关注环境问题的基本手段。灾难其实隐藏在细微处,灾难其实隐藏在常规状态中。在一次与在校大学生的交流中,有人问毛达,大学生或者说一个公民如何参与环境保护?毛达回答说:“首先要直接面对当前现实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直面现实是所有学术发现的最基本道路,也是所有有志于从事环保工作者的出发点。在现实中存在的难题一定是真的难题。如果我们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真正的问题躲在哪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亲自实践,比如你要研究垃圾,自己就要在家里做分类;比如你在研究废旧电池,就要把电池箱里的电池倒出来逐一分开,看到底有哪些电池。”
是灾难需要旅游 还是旅游需要灾难
2003年7月,云南红酒业集团董事长武克钢,在云南弥勒县发起举办"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届弥勒论坛",主题是"企业家西进与企业家精神"。
北京九汉天成公司董事长宋军,在会上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不是西部需要企业家,而是企业家需要西部。"他认为,与"西部需要企业家帮助"相比较,企业家更需要"在西部的简单、博大中看清楚自己"。
他的观点引起了当时担任首创集团总经理的刘晓光的注意。这个诗人型的老总,当场产生了要去沙漠中看一看的想法。他找宋军商议,决定当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内蒙古阿拉善的月亮湖边搞一个"中国企业家月度沙龙"。2003年国庆节,"第一届中国企业家论坛月亮湖沙龙"举行,主题是"企业家如何独善其身"。刘晓光、郑永刚、艾欣、修涞贵、高文宁等企业家和杨平、刘伟等学者一行30余人出席了这次沙龙。沙龙上,"企业家信仰与企业信仰"、"企业家能够一手数钞票,一手拿圣经吗?""冲突或共存——企业家的本质与资本的本质"等话题,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
更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是阿拉善地区的几大沙漠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阿拉善,是中国由人类不适当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生态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认为是沙尘暴的起源地之一。刘晓光走访过70多个国家,在其经历中,这是最震撼的一次。"啪!……就跪倒在沙漠那儿了,看到蓝天、沙漠,心情很不平静。心想人类怎么这样啊!虽然当时没有流泪,但内心是疼痛的。"
于是,在阿拉善,除了写几首"叙事打油诗"之外,有诗人情怀的首创公司老总刘晓光萌生了一个想法:动员一些企业家,在阿拉善地区做一些沙漠化治理的公益项目,来改善这里的环境和经济。
该想法引起宋军和《资本市场》总编杨平的共鸣。回京后,他们去见刘晓光,希望刘晓光牵头张罗。
说缘份,缘份到。2003年10月中旬,刘晓光陪同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出访意大利。为了北京奥运,意大利政府将对口支援北京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刘晓光匆忙"奏议",将北京沙尘暴源头阿拉善的环境治理也一并纳入合作规划。
这1亿元从哪来?
刘晓光很快就有了一个"融资"方案:用投资银行的手法做环保。这1亿元的额外支出,不给政府添麻烦了,完全由全中国的企业家出。找100个企业家,每人每年出10万元人民币,坚持10年,就是1亿元。
何况,从"灾难旅游"的角度来看,治沙很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家集体洗刷心灵的一个方式。
宋军说:"企业家在那个环境中,他会想很多跟企业经营没关系的事情,会想很多人生问题,想很多社会责任问题。而人会静下心来想自己,我们说那个时候会有两个你:一个是物质的你,在生活、在工作中发展挣扎的你,一个是平和宁静、崇高伟大的你,也就是说物质的你和精神的你在对话、在交流,慢慢和谐后你的心会平和,我们说这叫心灵之旅。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都是一个瞬间,一个闪电,一粒沙子,很快就淘洗过去了。对中国企业家集体来讲,能不能一起走在一个向上的、阳光的方向上,集体掀开历史的新一页?"
2004年6月5日,100多位中国企业家共同发起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式成立。今天,这个协会已经成为中国民间环境保护重要的资金和倡导能量的来源。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