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动物专题正在更新中。在更新期间,部分页面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或浏览到的是空白页。 在此期间,你也可申请成为我们的编辑,协助完成本专题的制作。
龙眼鸡 龙眼鸡(学名:Pyrops candelaria)为蜡蝉科东方蜡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香港、广东、广西、越南、老挝、泰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
鳃刺溪蟹 鳃刺溪蟹(学名:Cryptopotamon anacoluthon)是香港的特有种,亦为香港四个特有淡水蟹种之一。本种一度被列入溪蟹属和华石蟹属,现被列入隐溪蟹属,目前仍为该属唯一物种。模式标本由Annandale采自太平山,现存于加尔各答印度动物学研究所。见于新界,香港岛及大屿山等地的清澈,流速快的高地河溪上游,居于落叶堆中,主食
香港恰里螺 香港恰里螺(学名:Kaliella hongkongensis)是一种蜗牛,为香港特有种。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列为易危。易危(IUCN 2.3)
香港双足蜥 香港双足蜥(学名:Dibamus bogadeki),又名鲍氏双足蜥,为双足蜥科双足蜥属的爬行动物,是香港唯一一种双足蜥,并且是香港特有种,基本上分布于香港喜灵洲、周公岛和石鼓洲,模式产地在香港喜灵洲。
香港南海溪蟹 香港南海溪蟹(学名: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是一种香港的特有种,香港四个特有淡水蟹种之一。本种是淡水蟹,偏陆栖性,多见于新界以及香港岛的次生林。香港南海溪蟹面对的主要威胁是生境消失以及污染,香港暂时未为本种进行保护。无危(IUCN 3.1)
镰刀束腰蟹 镰刀束腰蟹(学名:Somanniathelphusa zanklon),或称作淡水束腰蟹,是一种香港特有的淡水蟹,也是香港四种特有淡水蟹种之一,种名zanklon是希腊文中镰刀的意思。本种是淡水蟹,见于新界的低地河溪等,但很少见。镰刀束腰蟹面对的主要威胁是分布狭窄,生境消失以及杀虫剂的污染,因而被IUCN列为濒危。
胡氏香港蛛 胡氏香港蛛(学名:Hongkongia wuae)是香港蛛属的模式种,分布在香港和苏拉威西岛,由胡嘉仪发现,并以其名命名,属名则取自其研究地香港。
罗氏真管螺 罗氏真管螺(学名:Euphaedusa lorraini),是柄眼目烟管蜗牛科小烟管蜗牛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常栖息在阴暗潮湿和多腐殖质的环境。
管海马 管海马(学名:Hippocampus kuda)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科海马属的鱼类,俗名库达海马。其繁殖过程独特,交配时雌性将卵子转移到雄性管海马的育儿袋中。受精作用何时进行仍然不明,但经受精后的合子至少会留在受儿袋中四至五星期,直至雄性管海马将它们喷出为止。易危(IUCN 3.1)
短脚角蟾 短脚角蟾(Xenophrys brachykolos)是一种角蟾科异角蟾属动物,为香港原生的物种。首次发现短脚角蟾的地点是太平山。濒危(IUCN 3.1)
短指和尚蟹 短趾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又名和尚蟹、兵蟹、海珍珠或海和尚。分布在日本、中国(包含香港等)、台湾、新加坡及印尼部分地区(卡拉克隆岛、巴韦安岛及安汶岛).生活在潮间带沙土的地道中,退潮时出来活动。雌雄间没有明显差异,需将腹部打开才能分辨。平均体重约为2克,能够直立行走。
斑海马 斑海马(学名:Hippocampus trimaculatus)为海龙科海马属的鱼类,俗名三斑海马。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新加坡、南洋群岛的沿海、台湾岛以及东海、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和中国各海域。易危(IUCN 3.1)
布氏真管螺 布氏真管螺(学名:Euphaedusa broderseni),是柄眼目烟管蜗牛科小烟管蜗牛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常栖息在阴暗潮湿和多腐殖质的环境。
尖肢南海溪蟹 尖肢南海溪蟹(学名:Nanhaipotamon aculatum)为溪蟹科南海溪蟹属的动物。是一种香港的特有种,香港四个特有淡水蟹种之一,多生活于溪流两岸泥洞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至100米。数据缺乏(IUCN 3.1)
伊中伪蜻 伊中伪蜻(学名:Macromidia ellanae)是香港特有种蜻蜓,只分布在香港的沙罗洞、乌蛟腾、鹿颈、香港岛、鹤薮、往湾洲及上禾坑7个地方,而且是少见的物种,于1996年由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渔业主任韦敬辉在沙罗洞发现,并以其女儿的名称ellenae命名。
三带连鳍唇鱼 三带连鳍唇鱼是连鳍唇鱼属的一个物种,又名三带虹彩鲷,渔民称之为红姑娘仔,红新娘等,长约三十厘米,身体具多种色彩,肉色为黄白色.身上有三条宽阔垂直的深色斑纹。数据缺乏(IUCN 3.1)
黑须墓蝠 黑须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又称黑胡鞘尾蝠,是鞘尾蝠科的其中一员。黑须墓蝠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及菲律宾等地。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岩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3.1)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学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是蟾蜍科下的一种,广泛栖息于农林、低地,城镇内的校园、沟渠等地方。每到繁殖季节就会成群出没于溪涧或具水源的地方,雄性发出鸣亮的“咯咯咯咯……”的求偶叫声,并互相拥抱,一时蔚为奇观。无危(IUCN 3.1)
黄襟蛱蝶 黄襟蛱蝶(学名:Cupha erymanthis)是蛱蝶科下的一种蝴蝶,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黄裳眼蛱蝶 黄裳眼蛱蝶(学名:Junonia hierta)是蛱蝶科的一种蝴蝶,分布在旧热带界,通常生活在草地和灌木丛。
鹊鸲 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又名猪屎渣、吱渣、信鸟或四喜,属雀形目,鸫科。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及长江以南一带。
青斑蝶 青斑蝶(Blue Tiger,学名:Tirumala limniace)又名粗纹青斑蝶,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印度的斑蝶。多在林缘出现,飞行缓慢,冬季会跟其他斑蝶集聚在山谷过冬。幼虫的寄主植物为南山藤、马利筋、球兰、吊裙草。
金裳凤蝶 金裳凤蝶(学名:Troides aeacus),是裳凤蝶属下的一种大型蝴蝶,亦是中国体型最大的一种。近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金斑蛱蝶 金斑蛱蝶(Danaid Eggfly,学名:Hypolimnas misippus)又名雌红紫蛱蝶。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的蛱蝶。雌雄型体各异,雌蝶有金色斑纹,雄蝶的翅脖呈现黑褐色,顶角有白斑。
赤麂 赤麂,学名Muntiacus muntjak,又称印度麂(Muntjac),属哺乳纲鹿科的一种动物,目前可分15个亚种。
蟼掌突蟾 蟼掌突蟾(学名:Leptolalax pelodytoides)为锄足蟾科掌突蟾属的两栖动物。产于中国、香港、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常生活于次生林山沟中、水流小而缓以及两旁有灌丛的环境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800至16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无危(IUCN 3.1)
蛇眼蛱蝶 蛇眼蛱蝶(学名:Junonia lemonias)又名眼纹拟蛱蝶,是蛱蝶科下的一种蝴蝶。分布在南亚,居住在花园、休耕地、以及树木繁茂地区。
翠蓝眼蛱蝶 翠蓝眼蛱蝶(学名:Junonia orithya),又名孔雀青蛱蝶、蓝地蝶、孔雀纹青挟蝶、青拟蛱蝶,是蛱蝶科下的一种蝴蝶。
美丽拟枣贝(玉女宝螺) 美丽拟枣贝(学名:Erronea hungerfordi),是中腹足目宝螺科Erronea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东海,台湾(东北, 台湾海峡),香港以及日本(房总半岛,四国,九州)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的莫顿角)。 常栖息在潮下带。
统帅青凤蝶 统帅青凤蝶(Tailed jay,学名Graphium agamemnon),凤蝶亚科青凤蝶族下的一种蝴蝶。多出现于林区,飞行快速,雌蝶在食草产卵时会较易观察。
红锯蛱蝶 红锯蛱蝶是蛱蝶科下的一种蝴蝶。因这种蝶身长的图形纹似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嘴形。蝴蝶的前翅就象梦露美丽的肩形,人们为了纪念她,故又把此蝶命名为梦露蝶。红锯蛱蝶蝶种在广东一年可发生两至三个世代。成虫发生于四月中至五月中、六月下旬至八月初及九月中至十月下旬。
粗皮姬蛙 粗皮姬蛙(学名:Microhyla butleri),又名巴氏小雨蛙,为姬蛙科姬蛙属的两栖动物。本种分布中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台湾和香港,缅甸东部,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
短吻果蝠 短吻果蝠(学名:Penthetor lucasi),哺乳纲、翼手目、狐蝠科短吻果蝠属的单属种,而与短吻果蝠同科的动物尚有安氏果蝠、副管鼻果蝠、大耳果蝠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皱唇犬吻蝠 皱唇犬吻蝠(Chaerephon plicata),又称犬吻蝠或皱唇蝠,系一种属于犬吻蝠科的蝙蝠品种。它们分布于孟加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以及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地区。
皇蛾 皇蛾是鳞翅目天蚕蛾科属下的一种蛾,以体型巨大著名。皇蛾通常出没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国南部、马来群岛、泰国以至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当地居民有饲养皇蛾的习惯,主要目的在于抽取它们的蚕丝,不过这个习惯并非基于商业因素。在台湾,皇蛾的茧也被用作制造袋子的材料。
白线纹胸鮡 白线纹胸鮡(学名:Glyptothorax pallozonum)为鮡科纹胸鮡属的鱼类,俗名白线夷,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于广东东江水系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博罗。
燕凤蝶 燕凤蝶(学名:Lamproptera curius)是凤蝶科下燕凤蝶属的一个种,生活于南亚及东南亚。近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灰伏翼 灰伏翼(Hypsugo pulveratus),又名中华伏翼、多尘油蝠,是一种小型的伏翼。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老挝、泰国及越南。有纪录指它们居住于岩洞及人工建筑物之内。与其他伏翼一样,灰伏翼也是一种食虫性蝙蝠,以蚊,飞蛾等昆虫为食。无危(IUCN 3.1)
波纹眼蛱蝶 波纹眼蛱蝶(学名:Junonia atlites),又名芦蛱蝶、波眼蛱蝶、紫拟蛱蝶,是产于南亚的一种蛱蝶科蝴蝶。
沼蛙 沼蛙(学名:Hylarana guentheri)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无危(IUCN 3.1)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452至1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厦门。
池鹭 池鹭,学名Ardeola bacchus,又名沙鹭、花洼子、交胪、雁、中国池鹭、紫邬头、红毛鹭、沼鹭、围螺鹭、田牛奴、茭鸡。是产于中国的一种鹭科鸟类。无危(IUCN 3.1)
水鼠耳蝠 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又称道氏鼠耳蝠,是一种广泛分布欧亚大陆的一种鼠耳蝠。其学名daubentonii是来自法国一名自然学家Louis-Jean-Marie Daubenton。无危(IUCN 2.3)
横纹南鳅 横纹南鳅(学名:Schistura fasciolatus)为鳅科南鳅属的鱼类,俗名花带条鳅、花纹条鳅、横纹条鳅。分布于越南北方以及珠江水系、南流江、韩江、九龙江、海南岛、长江中上游、香港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棕果蝠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又叫印度果蝠,是一种原产东南亚的一种果蝠。分布范围包括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阿萨姆、华南、爪哇及越南。主要天敌是猫头鹰。
枯叶蛱蝶 枯叶蛱蝶(学名:Kallima inachus),又名木叶蝶、树叶蝶等。属于蛱蝶科,分布在热带亚洲地区,从印度到日本皆可见。枯叶蛱蝶是非常精巧的伪装动物,当枯叶蛱蝶合上翅膀时,其外观看起来就像一片枯叶。但翼的内面是有金属光泽的亮丽蓝色与橘色。
斑腿泛树蛙 斑腿泛树蛙(学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又称为斑腿树蛙、大头树蛙、大头泛树蛙及白颔树蛙等。模式标本来自香港。无危(IUCN 3.1)
小蹄蝠 小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又称灰蹄蝠,是一种较小型的蹄蝠。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地区,例如马来西亚及泰国等地。它们以食甲虫、飞蛾等细昆虫为主,捉到猎物后会带返巢内吃。无危(IUCN 2.3)
小菊头蝠 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也叫菲菊头蝠,是菊头蝠科的其中一个成员。这个品种可以于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例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找到。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海南、安徽、云南、四川、江苏、福建、浙江、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3.1)
小棘蛙 小棘蛙(学名:Quasipaa exilispinosa)为蛙科Quasipaa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福建、湖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戴云山。易危(IUCN 3.1)
大蹄蝠 大蹄蝠(学名:Hipposideros armiger)为菊头蝠科蹄蝠属的动物,也称大马蹄蝠。无危(IUCN 3.1)
大足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又名大脚鼠耳蝠,是鼠耳蝠的一种,现有分布于中国及越南。它们一般住在溪流及其他淡水湿地附近的山洞里面。它们群居,有时甚至与其他品种的鼠耳蝠一起住。它们的脚部特别大,因而得名。它们虽然主要吃昆虫,但在香港也有吃鱼的纪录,并在它们的粪便中发现鱼鳞。近危(IUCN 2.3)
大木林蜘蛛 大木林蜘蛛(学名:Nephila pilipes)(英文:Giant woods spider),又称斑络新妇,人面蜘蛛,是芥蛛科之下的一种。其中属名 Nephila 源自古希腊文,意思指“喜欢威胁的”。分布于日本,中国,越南,台湾,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地。通常存在于原生林,次生林和花园。
大头蛙 大头蛙(学名: Limnonectes kuhlii),又名古氏赤蛙,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静水域的水塘水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3.1)
噪鹃 噪鹃(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a)为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俗名嫂鸟、鬼郭公、哥好雀、婆好。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南太平洋诸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四川东向秦岭至淮河、长江口及这范围以南大陆、海南等地。一般活动于居民点附近树木茂盛的地方、从山地的大森林至丘陵以及村边的疏林都有踪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
后耳乌贼 后耳乌贼(学名:Sepiadarium kochii),台湾称作拟耳乌贼,是乌贼目拟耳乌贼科Sepiadarium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群岛南部、马鲁古群岛、班达群岛、澳大利亚西部、安达曼群岛以及斯里兰卡海域,常栖息在沿海60米深海域。
同心栉锉蛤 同心栉锉蛤(学名:Ctenoides concentrica),是莺蛤目狐蛤科Ctenoides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潮线下水深20米岩石、砂砾底质浅水域。
侏儒锷弄蝶 侏儒锷弄蝶(Pygmy Scrub-hopper,学名:Aeromachus pygmaeus)是弄蝶科的一种蝴蝶。分布于东洋界。毛虫以细毛鸭嘴草(Ischaemum indicum)为食。
串珠环蝶 串珠环蝶分布于中国南部(包括香港、澳门、云南等地)、中南半岛(越南、泰国、缅甸、马来半岛)和印度,1997年首次在台湾发现。原产地已发现之食草为平柄菝葜、菝葜、部分棕梠科植物。
中华鼠耳蝠 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是蝙蝠科内鼠耳蝠的成员。主要分布于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例如泰国、缅甸及越南等。无危(IUCN 2.3)
中国凹梭螺 中国凹梭螺(学名:Crenavolva chinensis),是中腹足目海兔螺科Crenavolva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常栖息在潮下带。
丫纹俳蛱蝶 丫纹俳蛱蝶是蛱蝶科下的一种蝴蝶。丫纹俳蛱蝶是蛱蝶科昆虫的总称,属于中大型的蝴蝶。前脚退化,不具步行作用,只能借由中、后脚步行。
黑体塘鳢 黑体塘鳢(学名:Eleotris melanosoma)为塘鳢科塘鳢属的鱼类。分布于台湾岛以及广东珠江水系、海南等,属于暖水性鱼类。其一般生活于淡水河川中以及有时也进入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Wahai、Ceram。无危(IUCN 3.1)
黄鳝 黄鳝(学名: Monopterus ),俗称鳝鱼、田鳝或田鳗,亦名长鱼、血鱼、罗鱼、无鳞公子等,为辐鳍鱼纲合鳃目合鳃鱼科的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可养殖供食用,具有经济价值。分布于亚洲中国东南半部、台湾、日本、缅甸及东南亚的低纬度或水温较暖的淡水流域。无危(IUCN 3.1)
麦穗鱼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又名罗汉鱼,俗名浮水仔,是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本鱼原产于中国、台湾、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日本的溪流中。引入世界各地,并造成某些地区的生态冲击。
麦氏拟腹吸鳅 麦氏拟腹吸鳅(学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为平鳍鳅科拟腹吸鳅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于广东东江水系和九龙江、香港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香港岛。
高体鳑鲏 高体鳑鲏(学名:Rhodeus ocellat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鳑鲏属的鱼类,俗名土扁屎、鱊或牛粪鲫。分布于朝鲜以及南盘江、长江、香港、台湾、福建和海南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雌性的体长约4到5厘米,雄性的体长约5到8厘米。体扁,身体银灰色,但到了发情季节时,雄性的身体会转成紫红色到玫瑰红色,以吸引异性。未予
食蟹豆齿鳗 食蟹豆齿鳗,又称食蟹豆齿蛇鳗,俗名为帆鳍鳗,为辐鳍鱼纲鳗鲡目的其中一种。体延长,圆柱状,尾后部稍侧扁。生活于热带地区,对淡水的忍受力强,常进入河口或潟湖区,偶尔上溯至淡水域。
杂食豆齿鳗 杂食豆齿鳗,又称波路豆齿蛇鳗,俗名土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的其中一种。本鱼栖息在沿岸及河口区之泥质海底,常将身体埋于泥沙中,伺机捕食小鱼及甲壳类等,属肉食性。
阿部氏鲻鰕虎鱼 阿部氏鲻鰕虎鱼(学名:Mugilogobius abei)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鰕虎鱼科鲻鰕虎鱼属的降海洄游鱼类,又名阿部氏鲻鰕虎,阿布鲻鰕虎。未予评估(IUCN 3.1)
金线鱼 金线鱼,俗名金线鲢、黄线、红三、红衫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金线鱼科的其中一个种。生活于水深40-220米。栖息在具沙泥底质海域,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头足类为食。易危(IUCN 3.1)
赤点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俗名为石斑、红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2006年获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的其中一员。现时有赤点石斑鱼养殖业。极危(IUCN 3.1)
褐石斑鱼 褐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brunneus),又称泥斑、双牙仔、云纹石斑鱼、福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易危(IUCN 3.1)
舒氏猪齿鱼 舒氏猪齿鱼,香港称为青衣鱼,又称黑斑猪齿鱼、青衣寒鲷,俗名四齿仔、西齿、石老、青威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拉威西岛。近危(IUCN 3.1)
胡子鲇 胡子鲇(学名:Clarias fuscus)为辐鳍鱼纲鲶形目胡子鲇科胡子鲇属的其中一种鱼类,又名塘虱、土虱、土杀鱼、塘角鱼、过山鳅。无危(IUCN 3.1)
粘皮鲻鰕虎鱼 粘皮鲻鰕虎鱼(学名:Mugilogobius myxodermus)为鰕虎鱼科鲻鰕虎鱼属的鱼类,俗名粘皮栉虎、粘皮虎,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四地的瓯江、珠江及九龙江等水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州海珠区。
异鱲 异鱲(学名:Parazacco spilurus),俗名斑尾赤梢鱼,鲤科鱼类,同属的品种仅有海南异鱲(Parazacco fasciatus Koller, 1927)一种。而海南异鱲(异名Parazacco spilurus fasciatus )一度被认为是异鱲的亚种。
乌鳢 乌鳢(学名:Channa argus),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属鳢科鳢属,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未予评估(IUCN 3.1)
溪吻鰕虎鱼 溪吻鰕虎鱼(学名:Rhinogobius duospilus),又名溪栉鰕虎鱼,伍氏吻鰕虎鱼等,为鰕虎鱼科吻鰕虎鱼属的鱼类。分布于中国广东(东江,西江,北江,珠江,漠阳江,渐江水系)和海南,香港新界水系,越南(曾于1998年在广宁省和于1999年在北越的Lo River流域发现)。本种的模式产地为香港新界。
泥鳅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鳅科的一种,俗名泥鳅、鳅鱼、土鳅、胡溜、鱼溜、雨溜。无危(IUCN 3.1)
林氏细鲫 林氏细鲫(学名:Aphyocypris lini),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鱼类,分布在香港新界,是香港的特有种 ,但亦有指林氏细鲫亦见于广东零星地区。1936年由Herre, Albert W.采集于香港粉岭,1966年由Weitzman & Chan辨别为新种。减少原因估计是生境退化和外来种竞争(主要是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共同影响。濒危(IUCN 2.3)
曲纹唇鱼 曲纹唇鱼(学名:Cheilinus undulatus),又称波纹鹦鲷、波纹唇鱼,常俗称为苏眉,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种。有名的食用鱼,但因近年过度捕捞而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且目前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列为附录II的物种,表示管有及进行贸易时均受到许可证制度管制。
无斑南鳅 无斑南鳅(学名:Schistura incerta)为鳅科南鳅属的鱼类,俗名红尾条鳅、无斑条鳅。分布于越南北方以及海南岛、珠江水系、韩江水系和湖南的湘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龙头山。
拟细鲫 拟细鲫(学名:Nicholsicypris normalis)为鲤科拟细鲫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珠江水系广东和广西南部的一些支流中等,多见于山区河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拟平鳅 拟平鳅(学名: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为平鳍鳅科拟平鳅属的鱼类。在中国,分布于东江罗浮山山溪、鼎湖山、香港九龙和新界、鉴江、广西上思明江水系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罗浮山。
平头鳅 平头鳅(学名:Oreonectes platycephalus)为鳅科平头鳅属的鱼类,又名平头岭鳅,扁头平鳅, 扁头鳅, 小鳅。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中下游的小山溪,香港,并曾于1998年的调查中于越南广宁省发现。吃底栖的生物与碎屑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香港。
嵴塘鳢 嵴塘鳢(学名:Butis butis)为塘鳢科嵴塘鳢属的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恒河。可生存于淡水,汽水及海洋之中,通常发现于潟湖与河口以及红树林,偶然溯河而上。无危(IUCN 3.1)
子陵吻鰕虎鱼 子陵吻鰕虎鱼(学名:Rhinogobius giurinus)为鰕虎鱼科吻鰕虎鱼属的鱼类,俗名栉虾虎、子陵栉鰕虎鱼、朝天眼、吻鰕虎鱼、极乐吻鰕虎、狗甘仔、苦甘仔。属于回游性鱼类。但也可在完全封闭的水系中繁衍。未予评估(IUCN 3.1)
台湾细鳊 台湾细鳊(学名:Metzia formosae),(俗名台湾黄鲴鱼、台细鳊),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种。台湾农委会2009年4月1日将其公告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但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南方波鱼 南方波鱼(学名:Rasbora steineri)又名斯氏波鱼、头条波鱼,为鲤科波鱼属的鱼类。分布于老挝的南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和中国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香港、广西明江、龙江、广东连江、滃江、海南南渡江、万泉河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无危(IUCN 3.1)
北江光唇鱼 北江光唇鱼(学名:Acrossocheilus beijiangensi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连县、阳山。此鱼体长为13厘米左右。未予评估(IUCN 3.1)
克氏双锯鱼 克氏双锯鱼(学名:Amphiprion clarkii),又称克氏海葵鱼、三带双锯齿盖鱼、小丑鱼等,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未予评估(IUCN 3.1)
侧条厚唇鱼 侧条厚唇鱼(学名:Acrossocheilus parallen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珠江水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属北江水系的广东龙头山。未予评估(IUCN 3.1)
五线无须魮 五线无须魮(学名:Puntius semifasciolatus),又称条纹二须魞、红目酢⑻跷菩◆摗⒑炷孔小⒑炷抗访ㄗ小⒒ǘ恰⒑炷亢铩⒚倒弼辍胛启摗⑵咝怯愕龋⒂愀倮鹦文坷鹂频钠渲幸桓龀跫缎缘阄镏帧S捎⒐镅Ъ野⒍亍じ噬1868年根据采自中国的标本描述。
三线拟鲿 三线拟鲿(学名:Pseudobagrus trilineatus),鮠科初级性淡水鱼类,只分布在中国广东东江流域和香港西贡,香港于1997年才在西贡的沼泽作首次记录。多栖息于淡水沼泽和河溪。
香港瘰螈 香港瘰螈(学名: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旧称香港蝾螈,是香港唯一一种蝾螈。部份自然学家认为它们是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的一个亚种,但普遍认同分立的方法(Thorn and Raffalli et. al. 2001)。除香港外,广东省深圳市少数地区也有其踪迹。近危(IUCN 3.1)
香港后棱蛇 香港后棱蛇(学名:Opisthotropis andersonii)为游蛇科后棱蛇属的爬行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种。一度被认为是香港特有种,现被发现是分布于香港和广东少数地方,而且是罕见物种,常栖息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山上沼泽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香港。
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一般来说,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
眼斑水龟 眼斑水龟(学名:Sacalia bealei)为泽龟科眼斑龟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中国,越南,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南部、香港、海南、西至贵州等地,一般生活于低山、丘陵山涧溪流或沟渠中,水流缓慢,水质较清澈的地方,也见于稻田、水塘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濒危(IUCN 2.3)
灰鼠蛇 灰鼠蛇,学名Ptyas korros,香港俗称过树榕,台湾则多半叫做细纹南蛇,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广泛分布于印度、泰国、越南、台湾和印尼等国。在中国见于华南诸省。
鼠标蛇 鼠标蛇(学名:Ptyas mucosus)又称华鼠蛇、水南蛇、水律蛇、菜蛇、南蛇、华锦蛇,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广泛生活于平原和山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台湾和越南、泰国等地也有分布,是一种比较大型的蛇类。
圆鼻巨蜥 圆鼻巨蜥(又称水巨蜥,学名:Varanus salvator)为巨蜥科巨蜥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五爪金龙。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香港、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多生活于山区流溪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25至1040米。无危(IUCN 3.1)
褐山蝠 褐山蝠(学名:Nyctalus noctula),又名夜蝠、山蝠,是一种蝙蝠科山蝠属的中型蝙蝠。它们喜爱居住于旧建筑物的屋檐上,一群由1至50只不等,飞行速度极快。
泽蛙 泽蛙(学名:Fejervarya limnocharis)为蛙科陆蛙属的两栖动物。常见于田野池塘及丘陵。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广泛分布于南亚地区。无危(IUCN 3.1)
棘胸蛙 棘胸蛙(学名: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蛙、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易危(IUCN 3.1)
尖舌浮蛙 尖舌浮蛙(学名:Occidozyga lima)为蛙科浮蛙属的两栖动物。体长达3厘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3.1)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学名:Leiothrix argentauris),又称相思鸟、黄嘴玉等,画眉科相思鸟属的两种鸟之一,栖息于平原及海拔1000米的小丘,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灌丛和竹丛间。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13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无危(IUCN 3.1)
黄唇鱼 黄唇鱼(学名:Bahaba taipingensis),又称为白花鱼、黄鳌鱼、大澳鱼、金钱鳘等。是一种中国的特有种,最长达2米,最重达100公斤,是世界上和南中国海石首鱼科物种中体型最大的。极危(IUCN 3.1)
虎皮蛙 虎皮蛙(学名: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又称虎纹蛙、虎斑蛙、皱皮蛙、田鸡或水鸡,是一种水生青蛙,是蛙科的一种,生性机警。无危(IUCN 3.1)
唐鱼 唐鱼(学名:Tanichthys albonubes),又称白云山鱼、白云金丝鱼、红翅鱼、红尾鱼、金丝灯、广东细鲫、潘氏细鲫,是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种。数据缺乏(IUCN 3.1)
大壁虎 大壁虎,俗称蛤蚧、又称仙蟾、大守宫,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除中国有分布,亦分布于东南亚越南、泰国和老挝等地。
三线闭壳龟 三线闭壳龟(学名:Cuora trifasciata)属于爬行纲龟鳖目地龟科,又称金钱龟、金头龟、红肚龟,观赏用龟,价格不便宜,中国可以卖到上万块。生活于水中,主要以蚯蚓为食,此外也吃河里的鱼、虾、昆虫及一些植物性食物。极危(IUCN 2.3)
缅甸蟒 缅甸蟒(学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也有人称缅甸岩蟒,是蛇亚目蟒科蟒属印度蟒的亚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种蛇类之一。缅甸蟒是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品种,多居于热带雨林里。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较容易接触到它们,有时也会出没于树木上。易危(IUCN 3.1)
印度支那豹 印度支那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也称华南豹,是豹的一个亚种,分布在中国云南和秦岭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马来半岛等地,是一种分布在中南半岛及华南的豹。近危(IUCN 3.1)
普通猕猴 普通猕猴(学名:Macaca mulatta),是猴科动物中最为有名的一种猴。它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近危(IUCN 2.3)
苍鹭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无危(IUCN 3.1)
暗绿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us)是一种小型雀形目綉眼鸟科鸟类,平均寿命约15年。台湾多称其作绿绣眼,台语称青笛仔、青啼仔,广东人多称其为相思仔、白眼圈。日本称为目白。其他俗名包括绣眼儿、粉眼儿、粉燕儿、白眼儿、白日眶等,是中国著名的供玩赏用的笼中的鸟。无危(IUCN 3.1)
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学名:Leiothrix lutea)又称相思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鸟等,画眉科相思鸟属两种鸟之一,是海拔迁徙的候鸟。
画眉 画眉(学名:Leucodioptron canorus),是雀形目画眉科的一种鸟类。为中国著名的传统笼鸟,备受养鸟者的推崇。命名为“画眉”(Hwamei) 来自中国画眉 (huà-méi) ,表示 (画的眉) 指鸟的眼睛周围的独特标记。
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鸽(闽南语),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无危(IUCN 3.1)
大白鹭 大白鹭(学名:Ardea alba),别名白鹭鸶、鹭鸶、风漂公子、白漂鸟、冬庄。鹭科鹭属的一种,有时也被归入白鹭属。分布在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无危(IUCN 3.1)
香港盲蛇 香港盲蛇(学名:Typhlops lazelli)为盲蛇科盲蛇属的爬行动物,又名拉氏盲蛇,是香港的特有种。本种以James D. Lazell之名命名,以表现他对香港近郊区爬行动物群落研究的贡献。
小葵花凤头鹦鹉 小葵花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sulphurea),又称小巴丹鹦鹉、小巴。目前为一级保育类。体长34厘米,寿命50年。身上有较多羽粉,需要定期清理。语言能力一般,叫声较大。
勺嘴鹬 勺嘴鹬(学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匙嘴鹬,是一种小型的涉禽,仅在极少数的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东南亚的湿地过冬。在2007年的一次由国际鸟盟进行的统计中,勺嘴鹬的数目可能少于100对,IUCN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极危。
中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又称鲮鲤,学名Manis pentadactyla)是八种穿山甲中的一个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地区以至台湾、华南及海南岛在内,为一种濒临绝种的动物。
卢文氏树蛙 卢文氏树蛙(学名:Liuixalus romeri,英语:Romer's Tree Frog),又名卢氏小树蛙或罗默氏小树蛙,是一种树蛙科动物,为香港的特有物种,全球分布狭窄,只发现于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施工前,现已被全数运送至南丫岛)、大屿山及蒲台岛等地。
大头龟 大头龟(学名: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又名平胸龟,命名自英国人约翰·爱德华·格雷于1831年在中国采集到的标本。别名鹰嘴龟、大头平胸龟、鹰嘴龙尾鱼、三不像、鹦鹉龟等,是古老的龟类,平胸龟属中现生只有一属一种。大头龟是水陆两栖、以水中生活为主的淡水龟。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又称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昵称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
绿蠵龟 绿蠵龟(学名:Chelonia mydas、 green sea turtle),又称绿海龟,是海洋中的爬行类动物,是海龟属下的唯一一种。一生中大多的时间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回到陆地上产卵,繁育后代,形成了一种较独特的生活习性。
云雀 病人睁开了眼睛,看到那只云雀正在望着他,就振作微笑起来。他的面颊一点一点回复了血色,他的气力也逐渐回复了,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吃惊不已,他说:“我觉得好点啦。”
华南虎 华南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叫厦门虎、中国虎或南中国虎,是虎的一个亚种,生活在中国的南部。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在1994年被射杀,之后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野生种群的存在。野外绝灭(IUCN 3.1)
豹猫(石虎) 豹猫(学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在台湾又称石虎,或俗称山猫、钱猫,是产于亚洲的猫科动物。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了交配季节外,它们一般为独处。豹猫的妊娠期为65-70天,每胎2-4个后代。
大帛斑蝶 大帛斑蝶(Idea leoconoe),是蛱蝶科下斑蝶亚科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以及台湾南部。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蝴蝶。
大绢斑蝶 大绢斑蝶(Chestnut Tiger,学名:Parantica sita)是斑蝶亚科中的一物种,在台湾又名青斑蝶,是一种大型斑蝶。
金斑蝶 金斑蝶(学名Danaus chrysippus),是广布在亚洲及非洲的一种蛱蝶。金斑蝶相信是最早被描绘的蝴蝶。一幅3500年前在乐蜀发现的古埃及湿壁画上就描绘了此蝴蝶。
菜粉蝶 菜粉蝶(学名:Pieris rapae)也叫纹白蝶,是菜粉蝶属下的一种蝴蝶。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成年虫体长15-20毫米,头胸部灰黑色,翅灰白略带青色,有黑斑,幼虫叫“菜青虫”。
玉斑鳳蝶 玉斑鳳蝶(Red Helen,学名:Papilio helenus),是凤蝶的一种。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斑凤蝶 斑鳳蝶(学名:Chilasa clytia)是斑鳳蝶属下的一种蝴蝶,主要分布于金门、中国南部及南亚地区。本种卵呈球形,橙黄色,表面上涂有一层不均匀的橙黄色颗粒状的物质,直径约1.3毫米。无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碧凤蝶 碧凤蝶(学名:Papilio bianor),别名乌鸦凤蝶(台湾)、翠凤蝶等,是一种中至大型的凤蝶。前翅长52~60毫米,翅底色为黑色,布有蓝色及绿色亮鳞,蓝色亮鳞多集中在后翅前缘,后翅具尾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北部、印度和缅甸等。
裳凤蝶 裳凤蝶(学名,Troides helena),又名黄扇蝶,为凤蝶科裳凤蝶属下的一种蝴蝶。幼虫食用印度马兜铃;展翅约105至140毫米。
隐纹谷弄蝶 隐纹谷弄蝶(Pelopidas mathias)是谷弄蝶属下的弄蝶。雄性隐纹谷弄蝶的顶面呈橄榄褐色,而雌蝶的下身较淡色。
山瑞鳖 山瑞鳖,学名Palea steindachneri,别名甲鱼、瑞鱼、山瑞、团鱼。生活在山区的河流、山涧、溪流和水潭中,常到岸边和草地中觅食。食物包括螺、虾、鱼、蛙及水草。山瑞与鳖、鼋等鳖科物种的主要分别山瑞颈部两则有大团瘰疣,而鳖、鼋等则无。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是世上体型最长的毒蛇,体长可达5.6米(18英尺),分布在印度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一带,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别的蛇类为食。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白琵鹭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江豚 江豚(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又称江猪、乌忌、露脊鼠海豚,是鼠海豚科的一个物种。该物种与其他海豚的最大区别的特征是它没有背鳍。在汉语中,“豚”、“豕”皆指“猪”,“江豚”意即“江猪”之意。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又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其他俗名尚有粉红海豚、镇江鱼、白鯃等,台湾称为台湾白海豚或台湾妈祖鱼。
小灵猫 小灵猫(学名:Viverricula indica),又名香狸、七间狸、麝香猫。目前被认为有十个亚种。是生活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种麝猫;长约48-58厘米,尾长33-41厘米;全身灰黄或浅棕色,背部有棕褐色条纹,体侧有黑褐色斑点,颈部有黑褐色横行斑纹。
大灵猫 大灵猫(学名:Viverra zibetha),又名五间狸、香猫、九江狸,九节狸 、灵狸,是食肉目灵猫科的一种动物。生性机警,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善于攀登树木,也善于游泳,为了捕获猎物经常涉入水中,但主要在地面上活动。
果子狸 果子狸(学名:Paguma larvata)又名花面狸、白鼻心,台语称“果子猫”(kué-tsí-b),一种灵猫科的哺乳动物。现有17个亚种,中国有9个。所属的花面狸属只有这一个物种,与本科其他物种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原始类群。
食蟹獴 食蟹獴(学名Herpestesurva)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笋狸、竹筒狸等。体长40—60厘米,尾长24—30厘米,体重1050—2250克。外形酷似红颊獴,但体形较大得多,且略微粗壮。尾长约为体长的2/3。躯体及尾部的毛甚长,且较粗硬。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