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宗教名词 > 佛

2015-2-1 16:12|查看:1794|评论:0|字体: 繁体

佛

佛像

佛陀(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巴利文:Buddho),又称佛,佛教术语,意译为“觉者”,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

大乘佛教主张,一切众生归依佛、法、僧三宝后,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会成佛﹝除一阐提人﹞,所以成佛是透过累生累劫不断的精进修行菩萨五十二阶位,一一亲证了知三界一切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于妙觉菩萨位下生人间示现成佛,非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佛或最后身菩萨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脱于三界轮回的、对于宇宙生命的成因彻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觉悟的圣者,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一定都是十号具足。

原始佛教经典中,“佛陀”一词指历史上的释迦牟尼

词语释意

佛陀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觉悟”或觉者,它是一个阳性名词,阴性形态为buddhi。由于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所以在汉语里有种种不同的音译名。
常见的译名: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季羡林认为,佛其实是由西域语音译成汉语的。

华人民间也将佛称为佛祖。

三世佛

上座部佛教中,承认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如《长阿含经·大本经》和《长部·大本经》记载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之过去七佛、未来佛弥勒菩萨,《大史》记载有过去二十五佛。

大乘佛教最常提及的过去佛是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的燃灯佛。还有《法华经》中提到的,过去离衰劫的威音王佛是所有佛当中最早成佛的。

大乘佛教《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和《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记载有过去庄严劫千佛,亦有将于现在贤劫和未来星宿劫陆续成佛的千佛。

十种德号

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所以诸“佛”都有十个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有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佛身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等,大乘佛教称佛还具有三身、四智、十种大乐、十八大空等。

如来

“如来”(巴利文:Tathāgata)则是对佛的总称,是说佛陀所宣说的法教,都是从因地行菩萨道开始,经过三大阿僧祇﹝无量数﹞劫的修行,逐一亲自证实世间所有一切诸法而成佛,依于亲证无有颠倒的如实智慧称为如来。《优婆塞戒经》卷3〈息恶品〉中佛说:“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非诸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及。大乘佛教《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除了“如来”之外,下述其它九个名号就代表了佛陀的九种德行:佛教所指的成佛,必定俱备连“如来”在内的十种德行才能称为佛。

应供

应供(巴利文:Arahant),即阿罗汉。有数个意义,包括杀贼、人天应供等。是说阿罗汉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舍寿后不在下一个世间出生,也就是不受后世蕴有,所以能够受一切人、一切天的供养。而佛陀具足阿罗汉未证得的微妙正法,并以此法利益有情,又能救度众生离开生死轮回之苦,同证解脱乃至成佛,当然更能接受一切人天供养。而世间有情众生用最好的物品供养于佛,则可以获得最上富贵吉祥的福德。意为“杀贼”,“贼”是指烦恼,也就是“断除了贪、嗔、痴一切烦恼”。阿罗汉远离了一切烦恼(远离),自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轮回流转(破辐),因此,他值得被人供养(应供)。此外,阿罗汉永不再造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无恶密)。

杀尽一切烦恼贼(杀贼)

最胜人天应供养(应供)

破了轮回之车辐(破辐)

远离一切诸烦恼(远离)

无有秘密可行恶(无密恶)

正等正觉

正等正觉(巴利文:Sammāsambuddho)又译做正遍知,由于佛陀示现成佛是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已的努力,最后领悟了四圣谛的根本真如佛性,具足了知此世间及解脱出离此世间的究竟一切正理,于一切法一切处无不了知。并能依此智慧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同离生死之苦,同证解脱乃至成佛,因此被称为正等正觉。佛陀因多劫的修行,累积了足够的波罗密,最终达到“应知的已知,应修的已修,应断的已断”,所以说祂是知智圆满的。

明行足

明行足(巴利文:Vijjācaraṇasampanno)是说佛陀圆满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辟支佛,虽然也有三明六通,但却不是圆满具足的。佛陀对未来时劫的具足了知,譬如有弟子修到入初地时,佛陀就会知道此人将会在未来多少劫之后成佛,佛号是什么?佛世界的名称是什么?多少弟子?正法,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等。宿命明则是了知过去劫的事情,漏尽明则是诸佛断尽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即一切智慧圆满无一法不了知;相较于三明六通大阿罗汉的天眼明与宿命明是有时劫限制的,诸佛如来的天眼明与宿命明则无时劫限制。阿罗汉虽然也有漏尽明,可以解脱出离三界生死但也是不究竟,因为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如何断就不知道了,更不用说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佛陀则是究竟漏尽明,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习气种子与随眠种子都已经完全断尽,如何断也具足了知,且不再有分断变异生死,这是阿罗汉及辟支佛所不知。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三业已经善修满足究竟清净,依于自己所发十无尽愿,行一切利乐众生之行。

龙树《大智度论》卷2:

“云何名明行具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答曰:‘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云何不满。云何满。答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行名身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善逝

是妙往之义,佛陀是究竟解脱于三界的轮回生死,可以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世间的二十五有之中,但依愿力可以自在的到十方世界受生,示现八相成道度众,因此称佛陀为善逝(巴利文:Sugato)。

世间解

佛陀具足了知世间及出世间之一切理,并告诉众生什么是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达到世间灭尽的方法,这一切都存在于人们的身心之中,人们可以通过修行,以自己的身躯去了解祂。由于佛陀对此有彻底的了解,因此被称为“世间解”(巴利文:Lokavidū)。这里的世间有两个部分: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也就是指众生身心五蕴相关的四圣谛以及此身心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

无上调御丈夫

诸佛因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为广大,所以是大丈夫。又因为佛陀证得世间究竟的微妙正法真如佛性,并以此法来调伏众生心,在佛陀四十九年的教化里,成功教导了许许多多个性、学习能力都不同的众生,使他们离开生死轮回之苦证得解脱。一切有情之中佛陀为第一!所以称佛陀为无上调御丈夫。(巴利文: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天人师

天人师(巴利文: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又译作人天导师,因为能够教导众生离苦得乐而消除生死的恐惧与怖畏,所以称为天人师。佛教相信,佛陀不止是人类的导师,也是天人的导师,在佛教经典常常可以见到有关天人向佛陀请法的描述。

佛(巴利文:Buddho)即觉者,因为智慧具足,三觉圆明,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所以名“佛”,也就是了悟宇宙生命实相之真理“真如佛性”(第一义谛)。此外,佛也能教导其他人觉悟。

世尊

佛教认为:在这世间,佛陀是最殊胜尊贵、最无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导师,因以无漏智慧摧破烦恼成就无上等正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凡圣咸皆尊重!所以佛陀被称为世尊(巴利文:Bhagavā),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通常称释迦牟尼佛为世尊。

佛的功德

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随形好

四智圆明

十力

十智

十八不共法

四无所畏

四种清净

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

八音 (八声)

四无碍智 (四无阂智、四无碍解)

《大智度论》中说佛得尽智、无生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悉知一切诸法总相别相。

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悟者,称为获得解脱烦恼障及所知障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它说法:(并未列出来源,《大藏经》中无) 成佛境界所俱有之功德,有身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语功德六十四支妙音,意功德二十一种无漏慧,并有二十七事业之功德。

佛身

大乘佛教有三身佛说法: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佛顾名思义就是以法为身,什么是法?何为法?法就是宇宙生命的真实情况,就是真如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的就是法身佛。就是每一有情众生本自具有的真心如来藏,佛陀因为累劫的修学与观行一一亲自实证这些法,观察每一众生皆具有如来德相,就是法身如来藏。所以真正的佛是法身佛是真如,可是真如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见的真如才是真正的佛。报身佛是为入初地以上菩萨所现,报身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种随形好有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又有八万四千种好。现在 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在色界天的最顶天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演述一切种智之法,报身佛唯有入地菩萨方能得见,天界的天主、天人们以为报身就是佛,但这个报身也不是真正的佛。应化身则有应身与化身之别。应身佛是说诸佛感应到某一个世界的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就降神母胎示现与此世界之众生一样的五蕴身相与寿命,八相成道转法轮,二千五百多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的 释迦牟尼佛即是应身佛。化身佛则是随不同众生之所感应而个别示现为其说法,说法完随即消失。

成佛

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大乘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三界六道所有一切的有情众生,不论现在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即释迦牟尼佛所说 : 人人皆可成佛。因为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圣者,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相成佛的可能,但是必须通过修行,悟空性后再跟随真善知识的教导修行才能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凡是圆证三身五慧、清净圆满即是佛,而成佛的教导就是佛教。犹如两千五百五十二年前,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的人间菩提金刚座上,示现圆证三身,即现证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证得无上菩提佛果。

以大乘佛教而言,从凡夫修道的初信位(资粮位)之后到成佛共有五十二位阶,必须历经三大无央数劫(阿僧祇劫),广修福慧二资粮因缘。依照唐朝三藏法师 玄奘菩萨所作《成唯识论》将成佛之道以唯识五位来说明。1.资粮位:于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初信位到十信位,在信位不退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2.加行位:初住位至六住位,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进到六住位后修学般若正知见及断我见之加行,为求证悟第八识如来藏而熏修如来藏空性的知见及五阴十八界空相的现观,是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3.通达位: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入菩萨七住位,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得般若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随学上地真善知识的教导,在唯识性及唯识相上作观行,历经七住位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修行,渐次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而通达别相智入于初地,能于三乘经典起胜解与胜行非意识思惟的臆想猜测,名通达位。4.修习位:从初地直到等觉地,依七住位所证悟之如来藏为根本,专修一切种智及二障习气种子的断除,名唯识行。5.究竟位:是为佛地,一切智慧果德究竟清净圆满是名究竟位。

然而凡夫入大乘资粮位,历经不可称数无央数劫勉力勤修,而成就如此殊胜修证之成佛境界,佛于《宝云经》中云:“善男子,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无可测量,乃越思,无可观察。”

其它说法

密宗即身成佛

但是若以密法来说,最快可以在一生中成佛。密法之自观本尊,依与依坛城融修,除了必须俱备全圆之教证外,更要依理如法,从具量上师处获得清净无谬之传承以及殊胜无伪之本尊。于“因、道、果”速时速时成佛的方法中,以“佛果”当法修,更以“佛果”作为因,于道中修,以佛果去成。因此密法无上猷钆之修持,实为一切经续 中之最密要精华,行者若能获得显教学处,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三根本道循此而修。并复俱得无上密部,完整父母续窍要口诀,并能守护誓言律仪清净,如法精勤实修,那么最上根者能即身成佛,中根者于临终成佛,下根者亦能于中阴成佛,而下下根者最慢也一定,在十六世之内成佛。

一旦成佛的境界,现证清净法身就等于是诸佛的五慧,也就是诸法上面就是佛遍,诸法全部遍知一切所悟,所以诸法全部显现于,明朗的这种圆镜一样,就我们入圆镜一样就是大圆慧。然后平等慧就是诸法悉入住在,离四边的平等中一样;那观察慧就胜、义两种的一切,去观察的时候,各各的因果不虚假,微细能观察的那种慧; 那成作慧就是终究一切都是以业,就是因果不虚假而修行能成的就是成作慧;然后法界慧就等于,诸法无自性空性中,一样的去了解。所以法身的境界等于是五慧,那不了义则现五方佛,因此五蕴清净为五佛,就是法身的五方佛。法身佛属于自佛,也就是自利的佛,又分为自性法身与光明法身,光明 法身佛是依道谛而生的佛果,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现证圆满时即为光明法身,是道因道果,所以是有为法、无常法,是没有生命的,与化身、报身都是属于俗谛所成的佛。那自性法身佛是依灭谛、空性、本性所成的佛,所以成佛的空性是佛,也是自性法身佛,但空性不一定是佛,佛也不一定是空性。因而释迦牟尼佛的灭谛、 空性、本性是佛,但不是释迦牟尼佛,所以胜者是佛,佛不一定是胜者(同如来一样),因为胜者一定是有生命的,是无常法、有为法,而自性法身佛没有生命是常法,所以佛不一定是胜者。

天台宗六即佛

中国的佛教天台宗根据佛法的义理及修证的不同阶段层次,提出了所谓的六即佛的观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

佛教徒眼中的佛

随缘

与某些其他宗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同,佛不是神也非造物主,也不掌管人们的吉凶祸福。比如佛陀不能改变人类所造下的业,也没法度化无缘之人。佛渡有缘人

觉者

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称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系

佛陀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

佛像

印度佛教早期不建立佛像,而使用佛的脚印或菩提树等象征。

其他宗教以为佛教徒顶礼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有一些佛教徒认为不需要依赖佛像,只要有心是可以和佛联结的。

世俗的理解和文艺作品中的佛

神灵

世俗对佛的理解比较复杂,这种理解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广泛传播互为影响:

有一部分的理解是与佛教界对佛的理解一致的。

民间信仰也常常会误解佛为一种比世俗神仙力量更大的神灵,如神魔小说名著《西游记》中,佛帮助玉皇大帝,以打赌击败孙悟空,困之于五指山下。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