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动物专题正在更新中。在更新期间,部分页面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或浏览到的是空白页。 在此期间,你也可申请成为我们的编辑,协助完成本专题的制作。
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又名灰仰鼻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线狨,主要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现数量700只左右。濒危(IUCN 2.3)
黑嘴松鸡 黑嘴松鸡(学名:Tetrao parvirostris)为松鸡科松鸡属的鸟类,俗名帮鸡、林鸡。分布于俄罗斯、勘察加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等地,多栖息于针叶林、落叶松林、红松林、冷杉林、桦树林以及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塔诺夫山。
麋鹿 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属于鹿科,英文名Père David's deer; Milu; Milu Deer ,古称麈。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体长达两米,重300千克。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野外绝灭(IUCN 3.1)
野马 野马(学名:Equus ferus),是马科马属的一种,其中已灭绝的欧洲野马一般被认为是家马的直系祖先,而蒙古野马(即普氏野马)则是目前仅存的真正野生亚种。濒危(IUCN 3.1)
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藏文:རྐྱང་།,威利:khyang)是大型马科哺乳动物,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7000米的地区,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它们与波斯野驴(或亚洲野驴,E. hemionus)有着亲缘关系,有些分类学家将它归为波斯野驴的一个亚种。
蜂猴 蜂猴(学名Loris tardigradus),是一种主要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雨林地区的小型原猴,属于懒猴科蜂猴属。濒危(IUCN 3.1)
菲氏叶猴 菲氏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phayrei),属于乌叶猴属,分布于东南亚的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在中国主要见于云南南部。濒危(IUCN 3.1)
红胸角雉 红胸角雉(学名Tragopan satyra),是产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角雉,生活在海拔2400-4300米的山地森林中,冬天则下到1800米的林区。近危(IUCN 3.1)
缅甸蟒 缅甸蟒(学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也有人称缅甸岩蟒,是蛇亚目蟒科蟒属印度蟒的亚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种蛇类之一。缅甸蟒是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品种,多居于热带雨林里。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较容易接触到它们,有时也会出没于树木上。易危(IUCN 3.1)
秦岭大熊猫 秦岭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是大熊猫现存的两个亚种之一,于1960年代发现,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首次提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的研究小组于2005年通过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并得到动物分类学权威刊物《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确认。
白鹳 白鹳(学名:Ciconia ciconia)是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生活在中欧和南欧、非洲西北部和亚洲西南部。白鹳是候鸟,冬季迁徙到非洲和印度热带地区和,可以一直达到南非的南部。无危(IUCN 3.1)
白鲟 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或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当代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其物种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极危(IUCN 3.1)
牦牛 牦牛(学名:Bos grunniens,藏文:གཡག་,威利:g.yag),又作犛牛、氂牛,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长毛的牛属动物,在西藏是一种被驯养的牲畜。易危(IUCN 3.1)
熊猴 熊猴(学名Macaca assamensis),是一种产于印度、尼泊尔、越南以及中国南方云南、广西、西藏等地的猕猴属动物。近危(IUCN 3.1)
日本髭羚 日本髭羚(学名:Capricornis crispus),又名日本鬣羚,为羊亚科斑羚属的动物,生活在日本本州的密集林地。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无危(IUCN 3.1)
斑尾榛鸡 斑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sewerzowi)为松鸡科榛鸡属的鸟类,俗名羊角鸡,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主要生活于山柳灌丛、金腊梅灌丛、杜鹃灌丛、云杉林以及赤杨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山脉。近危(IUCN 3.1)
扁吻鱼 扁吻鱼(学名:Aspiorhynchus laticeps)为鲤科扁吻鱼属的鱼类,俗名新疆大头鱼。分布于中国塔里木河水系等,一般生活于河道深水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喀什。濒危(IUCN 3.1)
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是猴科乌叶猴属体型较大的一种,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境内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一带。由于其头顶长有长而柔软的绒毛,貌似戴帽,故而得名。脸部、四肢和尾部的末端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灰色。栖息地包括亚热带和热带的干燥森林。由于栖息地的破
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又名仰鼻猴、金丝猴、金线猴、金丝狨、丝狨、狨子、金锦狨、倒鼻猴、狮子鼻、长尾子等,通常人们所说的金丝猴往往都指川金丝猴,因为它们有一身金色的皮毛。金丝猴分布在中国的一小块地区,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二国宝。濒危(IUCN 3.1)
小鼷鹿 小鼷鹿(学名:Tragulus kanchil)又名鼠鹿,是一种体形很小的原始反刍类动物。分布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婆罗洲与苏门答腊岛。数据缺乏(IUCN 3.1)
小懒猴 小懒猴(学名Nycticebus pygmaeus),别名倭蜂猴,是一种体型很小的懒猴,生活在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干燥阔叶林中。目前全世界大约野生小懒猴大约有72,000只,圈养的有18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易危(IUCN 3.1)
四川山鹧鸪 四川山鹧鸪(拉丁语:Arborophila rufipectus)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俗名荀鸡、砣砣鸡,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等地,一般栖息于阔叶林下的浓密竹丛和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甘洛县的大桥公社。濒危(IUCN 3.1)
喜玛拉雅塔尔羊 喜玛拉雅塔尔羊(学名:Hemitragus jemlahicus),羊亚科的一个物种,旧属于塔尔羊属,现时独立成为一个单种属。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坡。近危(IUCN 3.1)
喜山长尾叶猴 喜山长尾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属于猴科长尾叶猴属,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的林区,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其他长尾叶猴一样,它们以树叶为食。数据缺乏(IUCN 3.1)
北方豚尾猕猴 北方豚尾猕猴,学名Macaca leonina,猕猴属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中国南部也有少量分布。体型比豚尾猕猴略小。易危(IUCN 2.3)
务川臭蛙 务川臭蛙(学名:Rana wuchuanensis)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只发现在贵州务川白村的一个深山溶洞内,海拔为720米。极危(IUCN 3.1)
儒艮 儒艮(学名:Dugong dugon)为海牛目儒艮科草食性海生动物,类似其海牛科(Trichechidae)近亲,但栖息地不尽相同,它们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地区的物种。虽然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某些地区仍有相当的数量,但在人类持续的猎杀、栖地减少以及困在渔网中溺毙的意外等已严重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某些地区称它们
中华鲟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又名中国鲟、鲟鱼、鳇鱼、苦腊子、鳣,是中国特产的珍贵鱼类,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古老珍稀鱼类,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它们与大熊猫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
中臀拟鲿 中臀拟鲿(学名:Pseudobagrus medianalis)为鲿科拟鲿属的鱼类,又称中臀鮠,俗名湾丝,是滇池盆地以及流出的河流九江的特有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极危(IUCN 3.1)
中国鳄蜥 鳄蜥(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鳄蜥科鳄蜥属的爬行动物,又称中国鳄蜥,瑶山鳄蜥,俗名大睡蛇、木睡鱼、落水狗。为中国的特有物种,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中国鳄蜥在广西金秀的大瑶山首次被发现,所以又称之为瑶山鳄蜥。
东北虎 西伯利亚虎、Siberian tiger(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世界最大的猫科动物。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朝鲜(主要为两江道的三池渊郡及大红湍郡之长白山一带)、和中国东北等地,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08年,西伯利亚虎被美国网站《生活科学》评为“全球十大最濒危稀有动物”物种之一。濒危(IUCN 3.1)
印度支那豹 印度支那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也称华南豹,是豹的一个亚种,分布在中国云南和秦岭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马来半岛等地,是一种分布在中南半岛及华南的豹。近危(IUCN 3.1)
斯里兰卡豹 斯里兰卡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kotiya ),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是豹的九个亚种之一。原产于斯里兰卡而得名。和其他很多豹亚种的命运相近因偷猎,栖息地减少和人豹冲突而处境堪忧,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dangered)物种。又名锡兰豹。濒危(IUCN 3.1)
波斯豹 波斯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ciscaucasica)也称高加索豹,是最大的豹亚种,原来只生活在土耳其东部、高加索山脉和伊朗北部、土库曼斯坦南部和阿富汗西部部份地区。在所有分布地区都已经濒危,成年个体约有871–1,290只,并且其数量依然在不断下降。濒危(IUCN 3.1)
印度花豹 印度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fusca),是豹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数量约有1万只,是亚洲豹的亚种中数量最多的族群。近危(IUCN 3.1)
华北豹 华北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也称中国豹,是一种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是豹的一个亚种,为中国特有,同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dangered)物种。濒危(IUCN 3.1)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又名滩黄羊,与黄羊都属于牛科原羚属的一种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但现仅发现于中国青海湖周边,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阿拉伯豹 阿拉伯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nimr)是一种猫科食肉动物,为豹的一个亚种,是体型最小的一个豹的亚种。数量稀少,目前仅存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纳杰夫沙漠和沙特阿拉伯、阿曼和也门三国交界的山区中。
白腹军舰鸟 白腹军舰鸟(学名:Fregata andrewsi)是一种热带大型海鸟,属于军舰鸟科。其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以圣诞岛为繁殖地。捕食水面和浅滩中的鱼类;经常抢夺其他海鸟所捕获的鱼,故又被称为“海盗鸟”。
爪哇豹 爪哇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melas)也称印尼豹,是豹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印尼爪哇岛的雨林及深山中。
白背兀鹫 白背兀鹫(学名:Gyps bengalensis)也称拟兀鹫,为鹰科兀鹫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多生活于开阔地区以及筑巢于高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学名Pygathrix nemaeus)是一种全身色彩极其丰富的猴科动物,所以也被称为黄面叶猴、毛臀叶猴、七彩叶猴。
双峰骆驼 双峰骆驼(学名:Camelus bactrianus),也叫双峰驼,是是一个大型的偶蹄动物,与单峰骆驼不同,有双峰,主要栖息在中亚。一些机构,特别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使用Camelus ferus作为野生双峰驼的学名,而驯养双峰驼的学名则为Camelus bactrianus。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学名:Equus ferus przewalskii)是马的亚种,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因此也被称作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某些不至混淆的情况下也被直接称作亚洲野马或野马)。
华南虎 华南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叫厦门虎、中国虎或南中国虎,是虎的一个亚种,生活在中国的南部。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在1994年被射杀,之后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野生种群的存在。野外绝灭(IUCN 3.1)
小鸨 小鸨(学名:Otis tetrax)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鸟类,但体形比大鸨小,雄鸟在夏季上体为灰黄褐色,具黑色的细斑。颊部和喉部为石板灰色,颈部为黑色,但具有一条白色的横带和“V”字形的斜带,斜带在上,横带在下,是它与其他鸨类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
大鸨 大鸨(学名:Otis tarda)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0mm。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大而圆,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冠羽或皱领,雄鸟在喉部两侧有刚毛状的须状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
白头鹤 白头鹤,学名Grus monacha,亦称锅鹤、玄鹤、修女鹤,是一种深色的小型鹤。体长约为1米,体重可达3.7千克,翼宽1.87米。性情温雅,机警胆小,不易驯养。
白鹤 白鹤(学名:Grus leucogeranus),又称西伯利亚白鹤(英文:Siberian White Crane)或雪鹤(英文:Snow Crane),是鹤科的成员之一。
丹顶鹤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鹤属鸟类)、日本鹤,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
黑颈鹤 黑颈鹤别称高原鹤、藏鹤、雁鹅等,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第一次在中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这是全球发现得最晚的一种鹤类,使世界鹤类总数达到15种。
胡兀鹫 胡兀鹫(拉丁文学名:Gypaetus barbatus)是胡兀鹫属中唯一的成员。它们一般会选择分布在南欧洲、非洲、印度和西藏的高山上生蛋,而它们每次大约能生下一至两颗蛋。它们通常会选择在冬天生蛋,因为这样做它们所生的蛋才可以赶上在春天孵化。
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拉丁文学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又称黑鹰和腰玉,是大型而全身呈棕色的海雕属成员之一。它们在由里海和黄海中间的地区、从哈萨克到蒙古国、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北部等的亚洲中部地区进行繁殖。
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
金雕 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如所有鹰一样,它属于鹰科。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以著名。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别名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丹鹄(古名)等。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色洁白,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疣鼻天鹅分布广泛,大量在欧洲,少数分布在亚洲。
紫貂 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也叫黑貂、林貂,为哺乳纲鼬科动物。体长30-40厘米,尾巴短而粗,长约11-19厘米;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下,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学名Tragopan caboti),别名角鸡、吐绶鸟,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浙江,在福建、广东、湖南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类植物的果实。目前,中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地为乌岩岭。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学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是一种中等体型、颜色艳丽的角雉,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西北部。该种数量十分稀少,在中国只有西藏西部地区可以发现少量,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易危(IUCN 3.1)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学名Tragopan blythii),别名寿鸡、灰斑角雉,是产于印度东北部、不丹、缅甸北部以及中国云南西北和西藏东南部的一种角雉,食物主要是树叶、浆果、种子以及昆虫。它们也是那加兰邦邦鸟。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humiae,一种长尾雉,属于鸡形目雉科。分布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等省,以及印度、缅甸和泰国的森林中。近危(IUCN 3.1)
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ellioti,又名横纹背鸡,为中国特有鸟种。善走善飞,能在茂密的灌木间迅速逃逸,且性羞涩不喜鸣叫,因此甚难见到。
白尾梢虹雉 白尾梢虹雉,学名Lophophorus sclateri,别名雪鹅,一种大型高山雉类,属于虹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海拔2500-4200米喜马拉雅山东麓林区。
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 lhuysii,又名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栖息于海拔相对较低的松林中或由高山杜鹃组成的灌丛中。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 impejanus),又名九色鸟,是雉科虹雉属的一种。主要生活在中国西藏南部、尼泊尔等地,是尼泊尔的国鸟。
褐马鸡 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马鸡属中的一个种,它只分布在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境内是除环颈雉外分布最北的一个种,是中国的特有种。易危(IUCN 3.1)
灰孔雀雉 灰孔雀雉(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为雉科灰孔雀雉属的鸟类。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多栖息于1500米的山林竹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索亚。
鼋 鼋(学名:Pelochelys cantorii),俗名沙鳖、蓝团鱼,是鼋属动物下三个物种中的一种,也是鳖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可长到6英尺长(约2米)。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IUCN 2.3)
扬子鳄 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太湖。
绿孔雀 绿孔雀 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也叫爪哇孔雀、龙鸟,是孔雀属两种孔雀之一,另一种是蓝孔雀(Pavo cristatus)。绿孔雀包括三个亚种。绿孔雀的羽毛颜色鲜艳,可以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大多数捕食者,例如虎、豹、野狗、猫头鹰、鹰等都没有辨色能力。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又称白尾海鹫,是鹰科中一种非常大型的猛禽。很多人认为它们是美国白头海雕的近亲,并深信它们在旧大陆居住在同一个生态位。
白肩雕 白肩雕(Aquila heliaca)与金雕非常类似,个头略小,体长为80厘米,翼展为200厘米,属于猛禽家族的鹰科。
朱鹮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又名朱鹭、鹮、日本凤头鹮、红鹤、朱脸鹮鹭。根据2008年统计,野生朱鹮大约有1600只。
黑鹳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鹳科鹳属。与白鹳是近亲,但比白鹳更大,体长1.29米,体重4.4千克,翼宽2.22米。与白鹳不同的是,除了翅膀为黑色外,东方白鹳的眼睛周围还有一块红色的皮肤。濒危(IUCN 3.1)
梅花鹿 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鹿科的动物。分布于东亚。范围从西伯利亚到韩国、中国东部和越南;在日本和台湾等西太平洋岛屿也有分布。中国的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而日本的梅花鹿主要分布于北海道,19世纪曾经被猎到几乎绝种。
黑叶猴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猴科乌叶猴属的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concolor),也叫冠长臂猿、黑长臂猿,是一种产于印度、马来半岛、越南、老挝等地的长臂猿,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云南、广西等地,产于东部的黑冠长臂猿现在被专门列为独立的种,即东部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
河狸 河狸(学名Castor fiber),体型肥壮,头短而钝、眼小、耳小及颈短。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一棵直径40厘米的树只需2小时就能咬断。前肢短宽。无前蹼,后肢粗大,趾间具全蹼,并有搔痒趾。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的河边,穴居。
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学名:Saiga tatarica)又名塞加羚羊、大鼻羚羊(因鼻子很大)。和藏羚羊是近亲,都是濒危动物,高鼻羚羊可能在中国境内消失,由于传统中医认为来自高鼻羚羊的羚羊角有医学价值,因此本种被大量杀害。由于滥捕的威胁仍然影响着本种的存活机会,因此IUCN红色名录将本种列在极危物种,表示其灭绝的机会极高。极危(
貂熊 貂熊(学名Gulo gulo),又称狼獾,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巨獭体型更大,但主要为水生),包括两个亚种。成年貂熊体长65-87厘米,尾长17-26厘米,体重10-25公斤。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从体型上看,貂熊很像是长著长尾巴的小型熊。无危(IUCN 3.1)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飞猴,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语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它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川金丝猴,它的体色是灰黑色的。
长尾叶猴 长尾叶猴(英文:Northern Plains Gray Langur;学名:Semnopithecus entellus),又名长尾猴、白猴、白脸猴、雪猴,属于猴科长尾叶猴属,是叶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70cm,体重约20kg。以几乎与身长相当甚或更长的尾部得名。无危(IUCN 3.1)
白掌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lar)或白手长臂猿,属于长臂猿属,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品种。它们的手、足呈白色或淡白色,手臂偏长,因此得名。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拉丁学名:Presbytis leucocephalus),又叫花叶猴、白叶猴、白头乌猿等,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大小差别不甚显著。外形酷似黑叶猴,白头叶猴头是白的,肩也是白的,所以叫做白头叶猴。也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白眉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学名:Hoolock),是长臂猿科下的一属。白眉长臂猿是体型仅次于合趾猿的长臂猿,成年白眉长臂猿的体长可达90厘米,体重6-9公斤。雄性和雌性的体型差别不大,但雄性的体毛为黑色,眉毛为白色,而雌性的体毛为灰褐色,胸部和颈部的颜色较深。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leucogenys),是黑冠长臂猿属的一种长臂猿,生活在中国云南、越南和老挝等地的热带森林中。其主要特征为两颊长有明显的两块白色块斑,雄性体色为黑色,雌性则为黄褐色或金黄色。
白唇鹿 白唇鹿也叫黄鹿、红鹿、黄臀鹿、扁角鹿是鹿类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它们仅分布在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特有种。白唇鹿在青藏高原特有的条件下演化而来,由于它的栖息地人烟稀少,直到19世纪才被研究人员所认识。
亚洲象 亚洲象(拉丁文学名:Elephas maximus)是亚洲大陆现存最大的动物,也是当今世界体型第二大的陆地动物(仅次于非洲象)。一般身高约2.9米(最高记录3.3米),重可达6吨。现分布于北纬24.6度以南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濒危(IUCN 2.3)
白鳍豚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鱀鲸、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扬子江豚及长江豚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又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其他俗名尚有粉红海豚、镇江鱼、白鯃等,台湾称为台湾白海豚或台湾妈祖鱼。
熊狸 熊狸(学名:Arctictis binturong)(来自马来语,另说来自他加禄语),是一种灵猫科动物。熊狸属于蹠行动物,行走的时候脚掌着地,像熊;熊狸的眼睛会遇强光变成一道竖缝,像猫。熊狸的名字就是从这两点相似性来的。
马来熊 马来熊(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英文名为“Sun Bear”,藏语译音为“耐力喀苏”。它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一般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体态伶俐、矫捷,坐着的时候就象一只肥胖的小狗。易危(IUCN 3.1)
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雪豹 雪豹(Panthera uncia 或 Uncia uncia,英语:Snow leopard),在中国也被称为“艾叶豹”、“荷叶豹”、“草豹”,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濒危(IUCN 3.1)
虎 虎(拉丁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是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之一,也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凶猛的猛兽之一。最大的虎种东北虎体重可以达到350公斤,野外生存的东北虎最大体重甚至有384公斤。
豹 豹(学名:Panthera pardus)是猫科豹属下的一种动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适应能力强,行踪隐秘,总体生存状况好于它的猫科亲戚狮和虎,但是有些豹亚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近危(IUCN 3.1)
黑麂 黑麂(学名:Muntiacus crinifrons)是鹿科麂属的哺乳动物,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l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
藏羚羊 藏羚羊(chiru),藏羚羊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群居。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濒危(IUCN 3.1)
羚牛 羚牛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食草动物,共有四个亚种。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说是超大型的野羊,活脱脱是个“六不像”。
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Bos gaurus)外貌似黄牛但体型巨大,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因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原始阔叶林中,常远离人家住户,主要晨昏活动,也有在夜间的。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