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动物专题正在更新中。在更新期间,部分页面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或浏览到的是空白页。 在此期间,你也可申请成为我们的编辑,协助完成本专题的制作。
黑腹沙鸡 黑腹沙鸡(学名:Pterocles orientalis)为沙鸡科沙鸡属的鸟类,俗名沙鸡。分布于欧洲、前苏联、非洲、伊拉克、伊朗、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生活于山麓荒漠草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土耳其。
白头鹮鹳 白头鹮鹳(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us)也称彩鹳,为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等地,主要栖息于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以及营巢于靠水边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近危(IUCN 3.1)[
灰燕鸻 灰燕鸻(学名:Glareola lactea)为燕鸻科燕鸻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无危(IUCN 3.1)
凤头树燕 凤头树燕(学名:Hemiprocne longipennis)为凤头雨燕科凤头雨燕属的鸟类,分布在汶莱,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缅甸, 菲律宾, 新加坡,泰国,印度和中国云南。该物种模式产地在爪哇,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无危(IUCN 3.1)
蓝八色鸫 蓝八色鸫(学名:Hydrornis cyanea),是八色鸫科蓝八色鸫属的一种,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无危(IUCN 3.1)
双辫八色鸫 双辫八色鸫(学名:Hydrornis phayrei),是八色鸫科蓝八色鸫属的一种,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泰国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无危(IUCN 3.1)
卷羽鹈鹕 卷羽鹈鹕(学名:Pelecanus crispus)是分布在欧洲东南部至中国沼泽及浅水湖的一种鹈鹕。卷羽鹈鹕现存未有亚种。但在阿塞拜疆发现的一个更新世化石,就因体型差别而被描述一个卷羽鹈鹕的古亚种,称为Pelecanus crispus palaeocrispus。易危(IUCN 3.1)
白鹈鹕 白鹈鹕(学名:Pelecanus onocrotalus)也叫东方白鹈鹕或大白鹈鹕,是一种大型鹈鹕。产于欧洲到亚洲以及非洲的沼泽地和浅湖区。在中国见于新疆的天山西部、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湖。无危(IUCN 3.1)
黑鹮 黑鹮(学名:Pseudibis papillosa)为鹮科黑鹮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栖息在沼泽、湿地、水田、河湖、溪流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无危(IUCN 3.1)
黑头白鹮 黑头白鹮(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为鹮科白鹮属下的一个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近危物种。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颚总目,体型较大的一种涉禽,体长约70cm。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小苇鳽 小苇鳽(学名:Ixobrychus minutus)为鹭科苇鳽属的鸟类。分布于亚洲中部、欧洲中部及南部、非洲、印度、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生活于沼泽及湖边以及营巢于沼泽草丛中或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士。无危(IUCN 3.1)
海南鳽 南鳽(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为鹭科鳽属的鸟类,俗名海南虎斑鳽,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广西、安徽、福建、浙江等地,一般生活于山间河谷及附近水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五指山。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被称为世上最神秘的鸟类、“鸟中大熊猫”。
岩鹭 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纽西兰、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主要生活于岩壁海岸或小岛上以及筑巢于岩壁或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的大溪地。无危(IUCN 3.1)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学名:Egretta eulophotes)又名黄嘴白鹭。它在俄罗斯、朝鲜、南韩和中国大陆繁殖,然后向南迁徙,经过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主要的过冬场所为东米沙鄢(莱特岛、保和 和宿务)。易危(IUCN 3.1)
黑颈鸬鹚 黑颈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niger)为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俗名小鸬鹚。分布于自加里曼丹、爪哇岛、印度、孟加拉国、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生活于低地的淡水区、包括湖泊、池塘、江河、沼泽地及稻田等以及亦见于沿海地带及河口、红树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无危(IUCN 3.1)
角鸊鷉 角鸊鷉(学名:Podiceps auritus)为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洲的中部、北美洲北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于新疆、见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冬迁长江下游、福建等地,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无危(IUCN 3.1)
白腿小隼 白腿小隼(学名:Microhierax melanoleucos)为隼科小隼属的鸟类。雌鸟体长约20厘米;上体包括两翼和尾部都为辉黑色,但飞羽和羽尾的内羽瓣密布白斑,外羽瓣只具有稀疏小白斑;下体全部近似纯白色。
红腿小隼 红腿小隼(学名:Microhierax caerulescens)为隼科小隼属的鸟类。多见于森林边缘以及很可能筑巢于树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棕腹隼雕 棕腹隼雕(学名:Hieraaetus kienerii)为鹰科隼雕属的鸟类。一般生活于山谷林地和森林覆盖的山侧以及筑巢于茂密森林中的高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靴隼雕 靴隼雕(学名:Hieraaetus pennata)为鹰科隼雕属的鸟类。多生活于森林或林地。栖息于山地林缘,以鼠类和小鸟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乌雕 乌雕(学名:Aquila clanga)为鹰科雕属的鸟类,分布于北欧、欧洲东南部和亚洲大部。分布于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东北、长江下游、河北、河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主要栖息于连接水源的森林草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松雀鹰 松雀鹰(学名:Accipiter virgatus)为鹰科鹰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国南部、南亚和印尼。一般生活于树木茂密地区以及筑巢于树冠。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无危(IUCN 3.1)
褐耳鹰 褐耳鹰(学名:Accipiter badius)为鹰科鹰属的鸟类,从南亚到撒哈拉以南非洲都有分布。一般栖息于开阔的林地、灌木间的草丛以及筑巢于多叶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无危(IUCN 3.1)
白腹鹞 白腹鹞(学名:Circus spilonotus)为鹰科鹞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国南方、台湾、韩国、日本南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和东南亚各国。多栖息于沼泽中的芦苇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无危(IUCN 3.1)
新大陆秃鹫 新大陆秃鹫,又称新世界秃鹰或新域鹫,是属于美洲鹫科(或新域鹫科)的鸟类。当中包含了在美洲温带生活的5种秃鹫及2种神鹰。除了美洲鹫属外,所有其下的属都是单型的。
兀鹫 秃鹫又称座山雕或秃鹰,是一类以食腐肉为生的大型猛禽。秃鹫栖息山地,分布较广,如中国的西部山地,沿海地区偶尔也可以见到。
渔雕 渔雕(学名:Ichthyophaga humilis、lesser fish eagle)为鹰科渔雕属的鸟类。通常栖息于靠近河流或海岸的森林地区。主要以捕食鱼类为食,也吃蜥蜴、蛙类等小型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黄嘴河燕鸥 黄嘴河燕鸥(学名:Sterna aurantia)为鸥科燕鸥属的鸟类。栖于淡水水域,偶尔出现在沿海小型河口。飞行缓慢有力,修长的两翼及尾显其特色。与其他燕鸥混群。常歇于沙洲。繁殖于大型河流,从伊朗向东至印度、缅甸及东南亚。 在中国罕见,留鸟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姬田鸡 姬田鸡(学名:Porzana parva)为秧鸡科田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Carinthal。无危(IUCN 3.1)
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学名:Porzana bicolor)为秧鸡科田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为秧鸡科长脚秧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花田鸡 花田鸡(学名:Porzana exquisita)为秧鸡科田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四川、长江流域、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山东。
山皇鸠 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为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俗名粟背皇鸠、灰头南鸠。分布于西至印度、东至越南、南至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林栖以及出没于山地常绿阔叶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
绿皇鸠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为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俗名绿南鸠、大绿鸠。分布于沿中国南缘向南、西至巴基斯坦、东至菲律宾群岛、南抵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丘陵的阔叶林以及河谷的次生林、平原或丘陵地带居民点附近的榕树、橄榄树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无危(IUCN 3.1)
黑颏果鸠 黑颏果鸠(学名:Ptilinopus leclancheri)为鸠鸽科果鸠属的鸟类,俗名黑颏绿鸠。分布于台湾、菲律宾等地。性胆怯,多生活于森林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种名来自意大利外科医生与探险家 Charles René Augustin Léclancher。无危(IUCN 3.1)
红顶绿鸠 红顶绿鸠(学名:Treron formosae)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台湾绿鸠。分布于琉球群岛以至菲律宾群岛北部、台湾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浓密的原始阔叶林中以及亦见2000米左右的山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红翅绿鸠 红翅绿鸠(学名:Treron sieboldii)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白腹楔尾鸠、白腹楔尾绿鸠。分布于日本、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自秦岭至长江口以南范围、西至云南、河北等地,多见于山区的森林或多树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楔尾绿鸠 楔尾绿鸠(学名:Treron sphenura)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歌绿鸠。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至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西藏、云南、广西、湖北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区阔叶林或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无危(IUCN 3.1)
针尾绿鸠 针尾绿鸠(学名:Treron apicauda)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以至印度、中南半岛至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山区常绿阔叶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地区。
黄脚绿鸠 黄脚绿鸠(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a)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普通绿鸠。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栖息于丘陵及平原地带的森林及薮丛间以及多见于榕果或其他常吃野果丰富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厚嘴绿鸠 厚嘴绿鸠(学名:Treron curvirostra)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粗嘴绿鸠、青咖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各国、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菲律宾、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地或丘陵的原始森林、次生林中、多栖于乔木上以及偶见于灌木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无危(IUCN 3.1)
灰头绿鸠 灰头绿鸠(学名:Treron pompadora)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灰头山鸠、灰额绿鸠。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东至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南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热带雨林、多见于乔木上以及也栖于灌木丛间。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橙胸绿鸠 橙胸绿鸠(学名:Treron bicincta)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橙胸鸠、赤胸绿鸠。分布范围西起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至中南半岛、海南岛、台湾,南抵马来半岛及爪哇岛,多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及栖息于树顶的秃枝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代利杰以南的海岸。
棕头鹃鸠 棕头鹃鸠(学名:Macropygia ruficeps)为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俗名小鹃鸠。分布于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生活于海拔600米以上的山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无危(IUCN 3.1)
斑尾鹃鸠 斑尾鹃鸠(学名:Macropygia unchall)为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分布于自克什米尔地区、至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华南一带北抵四川、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丘陵的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无危(IUCN 3.1)
斑尾林鸽 斑尾林鸽(学名:Columba palumbus)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小亚细亚、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锡金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地面以及或在丛树或灌木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无危(IUCN 3.1)
鬼鸮 鬼鸮(学名:Aegolius funereus)为鸱鸮科鬼鸮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阿拉斯加到加拿大),包括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针叶林中以及也见于松、桦、白杨的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因在夜晚时面部变得如同鬼一样而闻名。无危(IUCN 3.1)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分布于欧洲、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和中部、俄罗斯、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锡金、不丹、蒙古和朝鲜及中国北部。体长20-27.5厘米。捕食昆虫、蚯蚓、两栖动物以及小型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繁殖期一般为5—7月。
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是一种无角羽的猫头鹰。头部圆形,站的姿势比其他小型猫头鹰更接近水平方向。栖息于森林里面,会用树洞来筑巢。叫声似装满水的瓶子倒转时的急促咯咯声,于早晨时分叫。主要捉昆虫,老鼠,甚至其他较小只的猫头鹰来吃。无危(IUCN 3.1)
领鸺鹠 领鸺鹠(学名:Glaucidium brodiei),又名鸺鹠,为鸱鸮科鸺鹠属下的一个种。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活动,中午也能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和觅食。休息时多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并常常左右摆动着尾羽。主要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和其他小型动物。
花头鸺鹠 花头鸺鹠(学名:Glaucidium passerinum)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针叶林地带的一种小型鸮鸟,属于鸱鸮科鸺鹠属。成年花头鸺鹠身高约18厘米,体羽蓬松。脚为黄色。模式产地位于瑞典,中国黑龙江省和河北省清东陵有记载。属于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危(IUCN 3.1)
猛鸮 猛鸮(学名Surnia ulula),又名北方鹰鸮或长尾鸮,是一种猫头鹰。它们虽又称“鹰鸮”,但并非属于鹰鸮属,而是猛鸮属下的唯一物种。无危(IUCN 3.1)
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学名Strix uralensis)是一种中等大小及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在欧洲及亚洲北部有达15个亚种。无危(IUCN 3.1)
灰林鸮 灰林鸮(学名:Strix aluco)是一种结实及中等身形的猫头鹰,普遍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林地。下身淡色及有深色的条纹,上身呈褐色或灰色,已知11个亚种中有几种不同的色型。一般会在树孔中筑巢,并会保护鸟蛋及雏鸟。灰林鸮不迁徙,有高度的区域性,雏鸟若离开父母后若不能找到领土就要面对挨饿的可能。无危(IUCN 3.1)
褐鱼鸮 褐鱼鸮(学名Bubo zeylonensis)是一种猫头鹰。它们栖息在温暖的亚热带及潮湿热带的亚洲大陆及离岸岛屿。无危(IUCN 3.1)
乌雕鸮 乌雕鸮(学名:Bubo coromandus)为鸱鸮科雕鸮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江西等地,一般栖息于水源较丰富的森林地区和荒漠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乌木海岸。
雕鸮 雕鸮(学名:Bubo bubo),属于鸱鸮科雕鸮属,又名鹫兔、怪鸱、角鸱、恨狐、老兔。分布于遍布欧亚地区、从斯堪的纳维亚、向东通过前苏联、东到萨哈林岛、千岛群岛、伊朗、印度、缅甸、非洲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到阿拉伯地区、中国等地,多生活于山地林木以及裸露的岩石丛或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士。无危(IUCN 3.1)
领角鸮 领角鸮(学名:Otus bakkamoena、Indian Scops Owl),角鸮属的一种。体长20~27厘米。外形和红角鸮非常相似,但它后颈基部有一显著的翎领。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
普通角鸮 普通鸮(学名:Otus scops)为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俗名夜猫子、聒聒鸟子。无危(IUCN 3.1)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学名:Otus brucei)为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分布于前苏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无危(IUCN 3.1)
黄嘴角鸮 黄嘴角鸮(学名:Otus spilocephalus)为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以及中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3000米的高山常绿林中、在台湾、则栖息在低海拔的树林中以及繁殖上升至800米的高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无危(IUCN 3.1)
栗鸮 栗鸮(学名:Phodilus badius)为草鸮科栗鸮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多生活于季雨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无危(IUCN 3.1)
草鸮 草鸮(学名:Tyto capensis)为草鸮科草鸮属的鸟类,俗名猴子鹰。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危(IUCN 3.1)
灰喉针尾雨燕 灰喉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为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鸟类。它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偶尔飞到圣诞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及其南面海岛等地。主要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潮湿低地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无危(IUCN 3.1)
大紫胸鹦鹉 大紫胸鹦鹉(学名Psittacula derbiana)又称大绯胸鹦鹉、四川鹦鹉、大鹦哥,黄色虹膜,灰色脚。头、胸紫蓝灰色,长有黑色髭纹。雄鸟眼部周围及额头呈淡绿色,上嘴红色,下嘴黑色。雌鸟嘴全黑,前顶冠无蓝色。
花头鹦鹉 花头鹦鹉(学名:Psittacula roseata)为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主要生活于低山及平原地带以及特别是耕地周围的林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无危(IUCN 3.1)
灰头鹦鹉 灰头鹦鹉(学名:Psittacula himalayana)为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分布于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缅甸、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山谷雨林、山坡疏林的阔叶林上、山林边缘地带多野果的树上以及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短尾鹦鹉 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 vernali)是一种小型鹦鹉,短尾鹦鹉属的典型物种。栖息在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林木茂盛地方及耕地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
小鸦鹃 番鹃(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又名小鸦鹃、印度小鸦鹃,中国俗称小毛鸡、小乌鸦雉、小雉喀咕、小黄蜂,杜鹃科鸦鹃属的一种,头、颈、上背、下体及尾羽为黑色,肩部和两翅为栗色,虹膜为深红色,喙为黑色。主要以昆虫等小动物为食,分部亚洲东部和南部,为留鸟。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胸蜂虎 黑胸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也作栗头蜂虎,为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通常栖息于干热河谷的稀树灌木丛、草丛、草坡地带,喜集群活动。主要以蜂类等飞行昆虫为食。繁殖期为4-6月。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褐翅鸦鹃 褐翅鸦鹃(学名:Centropus sinensis)为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俗名大毛鸡、乌鸦雉、毛鸡、黄蜂、红毛鸡。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东至菲律宾、印尼、台湾的金门与马祖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贵州、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宁波。无危(IUCN 3.1)
绿喉蜂虎 绿喉蜂虎(学名:Merops orientalis)为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栖息于林缘疏林、竹林、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鹳嘴翡翠 鹳嘴翡翠(学名:Pelargopsis capensis)为翠鸟科鹳嘴翡翠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非洲好望角。无危(IUCN 3.1)
蓝耳翠鸟 蓝耳翠鸟(学名:Alcedo meninting)为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河流岸边,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橙胸咬鹃 橙胸咬鹃(学名:Harpactes oreskios)为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3.1)
白喉犀鸟 白喉犀鸟(学名:Anorrhinus austeni,英文:Austen's Brown Hornbill),犀鸟科凤头犀鸟属,体长约880毫米,成体背部为深棕灰色,腹部为浅棕色;喉部白色,飞翔时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两边的尾羽为白色。次级飞羽的下半段为淡黄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黄色斑点。该物种命名为纪念博物学家亨利.哈弗沙姆.戈德温.奥斯汀。近危(IUCN 3.1)
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学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ll),又叫斑犀鸟、印度斑犀鸟。体长约74厘米,它嘴上的盔突侧扁而高大,向前只有一个突起。体背和尾部纯黑色,两翅和尾部有耀眼的金属光泽。它的嘴巴特别大,呈蜡黄色。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南部及广西西部,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危(IUCN 3.1)
白腹黑啄木鸟 白腹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javensis)为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3.1)
花尾榛鸡 花尾榛鸡(学名:Bonasa bonasia)属于走禽。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鼻孔和脚均有被羽,以适应严寒。
黑琴鸡 黑琴鸡(学名:Lyrurus tetrix)为松鸡科琴鸡属的鸟类,俗名黑野鸡、乌鸡。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新疆等地,多生活于落叶松、混交林、针叶林、森林草原、草甸、森林沟谷以及有茂密灌丛的沿河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岩雷鸟 岩雷鸟,学名Lagopus muta,在松鸡家族中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鸟。分布于全北界的冻土苔原带和高山苔原带。多栖息在海拔1300~2000米处的砾石苔原、桧树灌丛和沼泽地。无危(IUCN 3.1)
柳雷鸟 柳雷鸟(学名Lagopus lagopus),在松鸡家族中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至蒙古、乌苏里及萨哈林岛。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危(IUCN 3.1)
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又名笋鸡、衾鸡、铜鸡、宽宽鸡、花箐鸡(雄)、麻箐鸡(雌)。无危(IUCN 3.1)
镰翅鸡 镰翅鸡(学名:Falcipennis falcipennis)为松鸡科镰翅鸡属的鸟类。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等地,常见于针叶林、冷杉、云杉、落叶松林、田野、早地以及林间空地相交替的山的森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塔诺夫山。近危(IUCN 3.1)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彆雉(《尔雅》)、山鸡、采鸡。是中国的特有鸟种,被引入至英国。无危(IUCN 3.1)
白冠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又名长尾雉、鸐、山雉、鸐雉、鸐鸡、山鸡。是雉科长尾雉属的一种,与同属物种白颈长尾雉同为中国的特有种。其雄鸟尾巴的长度也是所有鸟类中最长的一种。易危(IUCN 3.1)
蓝马鸡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是雉科马鸡属鸟类的一种。中国的特有种。它们体形较大,可达96厘米,羽毛蓝灰色,头上有一簇黑色的毛,脸是没有毛的,红色。蓝马鸡的虹膜是黄色的,眼下有一簇白毛。蓝马鸡的腿是猩红的,尾巴由24根弯曲的蓝灰色长尾羽组成。尾羽的尖端是黑色的。蓝马鸡的两性类似,雄性稍大些。无危(IUCN 3.1)
白鹇 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又名银鸡、越禽、白鹇鸡、白雉、雗、鵫雉、闲客、白雗、哑瑞等,与黑鹇是近缘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与东南亚,包括中国、越南、老挝、缅甸与泰国等地。
勺鸡 勺鸡(学名:Pucrasia macrolopha)为雉科勺鸡属的鸟类,俗名角鸡、柳叶鸡。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危(IUCN 3.1)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别名寿鸡、背水鸡、娃娃鸡、角角鸡,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角雉,体长可达64厘米,雄鸟羽毛颜色为深红色,并带有白色斑点,喙黑色,腿粉色,面部为裸露的蓝色。雌鸟羽毛则为褐色,带白色斑点。
暗腹雪鸡 暗腹雪鸡(学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为雉科雪鸡属的鸟类,俗名高山雪鸡、喜马拉雅雪鸡。分布于俄罗斯、阿富汗以及中国大陆的昆仑山、祁连山脉、喜马拉雅山西部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及亚高山草甸以及灌丛草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铜翅水雉 铜翅水雉(学名:Metopidius indicus)为雉鸻科铜翅水雉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无危(IUCN 3.1)
红领绿鹦鹉 红领绿鹦鹉(学名:Psittacula krameri)又称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月轮。红嘴,蓝尾。体长38-42厘米,体重一百克左右。分布于非洲、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一带。食物包括种子、水果、浆果、花朵、花蜜等。繁殖期为每年2-4月。每次产卵4-6枚,孵化期22日左右。
黑鹇 黑鹇(学名:Lophura leucomelana)为雉科鹇属的鸟类,俗名鸬雉。分布于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以及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等地,主要生活于山地、低山及山谷间、箭竹丛以及林间草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原鸡 原鸡(学名:Gallus gallus)为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鸟类,又名红原鸡、茶花鸡、烛夜,现代家鸡就是源于古代被驯化的原鸡。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南抵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林区、板栗林、次生林、阔叶混交林、稀疏林以及灌木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南方,缅甸与印度东部。
短耳鸮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亦称短耳猫头鹰,属鸟纲鸱鸮科。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
长耳鸮 长耳鸮,学名Asio otus,又名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虎鵵、彪木兔、夜猫子、猫头鹰、肖尔腾-伊巴拉格。栖息在阔叶或针叶乔木的高枝上,而且他们的栖息地往往非常精确地固定,甚至固定到某一树枝,常见于北半球,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中国全境可见。无危(IUCN 3.1)
乌林鸮 乌林鸮(学名Strix nebulosa)是分布在北半球非常大型的猫头鹰。成年乌林鸮的头部很大及圆,面部灰色,眼睛黄色,有深色圈围绕。栖息在近开放地区的北方针叶林。它们不会筑巢,一般会使用其他大型鸟类的旧巢。繁殖期于3月至5月,每次会生4颗蛋。无危(IUCN 3.1)
雪鸮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us、snowy owl),又名白鸮、查干-乌盖勒、雪猫头鹰、白夜猫子,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最初是由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分类。雪鸮因全身几乎为雪白色而得名,而且它们多为昼行性鸟类,因此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猫头鹰。无危(IUCN 3.1)
仓鸮 仓鸮(学名:Tyto alba),俗名猴面鹰或谷仓猫头鹰,是草鸮科草鸮属中的一个典型物种。生活在高大乔木林中。分布于南亚、北美、南美、中美、欧洲(东北部除外)、大洋洲、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除外)和马达加斯加岛。在中国,仓鸮分布在云南(昆明、勐海)。无危(IUCN 3.1)
黑浮鸥 黑浮鸥(学名:Chlidonias niger)为鸥科浮鸥属的鸟类。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也出现于海岸和沿岸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在水面低空飞翔。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小杓鹬 小杓鹬(学名:Numenius minutus)为鹬科杓鹬属的候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部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它在西伯利亚北部繁殖,在澳大利亚过冬。
彩鹮 彩鹮(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为鹮科彩鹮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非洲、美洲中部,包括中国大陆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主要生活于栖息在湖沼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奥地利、意大利。无危(IUCN 3.1)
海鸬鹚 海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为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俗名乌鹈。体长约0.7米;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一带,包括勘察加半岛。无危(IUCN 3.1)
红脚鲣鸟 红脚鲣鸟(学名:Sula sula)是鲣鸟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善于飞行,但在起飞及降落时却并不灵活。鲣鸟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全长约70cm及137cm的翼展。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澳洲等温带及热带地区附近的海岛上。无危(IUCN 3.1)
褐鲣鸟 褐鲣鸟(学名:Sula leucogaster)为鲣鸟科鲣鸟属的鸟类,又名白腹鲣鸟、棕色鲣鸟。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热带部分以及中国大陆的北自山东、南至台湾等地,模式产地在Gayenna。无危(IUCN 3.1)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学名:Thalasseus bernsteini) ,也称作中华凤头燕鸥或黑嘴凤头燕鸥,是燕鸥科的一种海鸟,种名来自德国动物学家 Heinrich Agathon Bernstein;模式标本编号 RMNH 87602。体长约 38 厘米,羽色为浅灰色,具醒目的黑色凤头,繁殖期头顶亦为黑色。
猎隼 猎隼(学名:Falco cherrug)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多生活于高山和高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分布广泛,中国和中欧、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常见。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背兀鹫 白背兀鹫(学名:Gyps bengalensis)也称拟兀鹫,为鹰科兀鹫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多生活于开阔地区以及筑巢于高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又称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昵称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
小鸥 小鸥(学名:Larus minutus)为鸥科鸥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包括中国大陆内蒙古、新疆、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白枕鹤 白枕鹤(学名Grus vipio)是鹤科鹤属的成员之一,身高大约130厘米,体重大约5.6公斤。它们的脚是粉红色的,颈部条灰白两间,前灰后白,面部红色。现时野生白枕鹤只剩下4,900至5,400只。
灰鹤 灰鹤(学名:Grus grus),别名千岁鹤,是鹤科鹤属的一种。身长115厘米(翼展可达2米)。卵皮肤色,带有些许斑点。雏鸟羽色呈黄褐色,喙部红色。
蓑羽鹤 蓑羽鹤(学名:Antropoides virgo),又名闺秀鹤,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每年会从中国与蒙古边境地区往南迁徙,飞越过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塔尔沙漠地区过冬。
鹗 鹗(学名:Pandion haliaetus)或称作鱼鹰,是一种善于捕鱼的猛禽。鹗在隼形目中属于鹗科,这个科只有一属一种。
猛隼 猛隼(学名:Falco severus)体形大小与燕隼差不多,是小型猛禽。猛隼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
燕隼 燕隼(学名:Falco subbuteo)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多栖息于林地和其中的空地以及稀树草原或牧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灰背隼 灰背隼(学名:Falco columbarius),又名灰鹞子、朵子、鸽鹰,为隼科隼属的鸟类。一般生活于有树的草原以及沿海的沙丘和悬崖。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Carolina。
红脚隼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是一种猛禽,属于隼科,主要可见于东欧与亚洲,其族群由于栖地减少以及狩猎活动而逐渐减少。红脚隼在冬季会迁徙至非洲地区过冬,除此之外,在西欧也可见其踪迹,第一次出现在北美的纪录则于2004年的8月。
黄爪隼 黄爪隼(学名:Falco naumanni)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云南等地,多栖息于开阔地以及在海崖或建筑的墙上筑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南部。
红隼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又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一般栖息于林地、草原、有零星树木的牧场、海岸等,筑巢于悬崖、树木以及旧建筑或废墟的墙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大冠鹫 大冠鹫(学名:Spilornis cheela)又名蛇雕、蛇鹰,是一种中型猛禽,属于鹰科一员。大冠鹫高约55至75厘米,分布很广,从亚洲南部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到亚洲东南部的中国南方及印度尼西亚,筑巢在森林近水边的树冠,鸟巢以树枝条构成,且一巢只生一个蛋。
短趾雕 短趾雕(拉丁文学名:Circaetus gallicus)是一种中型的猛禽,是鹰科的成员,而在鹰科中亦有很多其他日间活动的猛禽如鸢、鹫(buzzard)和╤arrier)。
鹊鹞 鹊鹞(学名:Circus melanoleucos)为鹰科鹞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青海、辽宁、河北、山东、安徽、从长江向东达四川、向南到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主要生活于沼泽以及草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草原鹞 草原鹞(学名:Circus macrourus)为鹰科鹞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河北、江西、江苏、广西、西藏、海南等地,主要生活于干燥的草原和树木稀疏的平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南部Voronezh。
白头鹞 白头鹞(学名:Circus aeruginosus)是鹰科鹞属的一种鸟类。常见于沼泽中的芦苇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夏季它们在中欧和南欧出现,最东在中亚也有出现。在中欧它们是鹞属中体形最大的鸟。
白尾鹞 白尾鹞(学名:Circus cyaneus)为鹰科鹞属的鸟类。多生活于沼泽以及牧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非洲。
乌灰鹞 乌灰鹞(学名:Circus pygargus)为鹰科鹞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山东、长江流域、福建、广东等地,多栖息于沼泽以及牧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
高山兀鹫 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为鹰科兀鹫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多栖息于秃山的峭壁凸出处以及开阔的稀树草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富汗和喜马拉雅山脉。
黑兀鹫 黑兀鹫(学名:Sarcogyps calvus)为鹰科黑兀鹫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本地治里。体长达85厘米,可重达3.7-5.4公斤,这种华丽的秃鹫曾有相当广泛的分布,包括整个亚洲的东南至中南部,一直延伸至巴基斯坦及新加坡。
林雕 林雕(学名:Ictinaetus malayensis)为鹰科林雕属的鸟类,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区,在台湾和中国也可以见到。常见于山林以及筑巢于常绿森林的高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白腹隼雕 白腹隼雕(学名:Hieraaetus fasciatus)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猛禽,全长约70cm。上体暗褐色,各羽基部白色。头顶羽呈矛状,生活在山区丘陵和水源丰富的地方,用枝叶在高树或峭壁上营巢,通常产2枚卵。
鹰雕 鹰雕(拉丁文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另称熊鹰、赫氏角鹰,是一种猛禽,属于鹰雕属。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赤腹鹰 赤腹鹰(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为鹰科鹰属的鸟类。夏季时在中国东南部、台湾、韩国和西伯利亚地区繁殖,冬季迁徙到菲律宾和印尼。
凤头鹰 凤头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又名凤头苍鹰)为鹰科鹰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国南部,南亚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及东南亚的菲律宾和印尼。一般栖息于森林以及筑巢于树冠。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雀鹰 雀鹰,又名鹞,(学名:Accipiter nisus)。为鹰科鹰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一般栖息于山林和开阔的林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苍鹰 苍鹰(学名:Accipiter gentilis),是鹰科鹰属中一种中到大型的猛禽。与其他艏坝サ纫谎荚谌占浠疃9惴悍植荚诒卑肭虻奈麓厍
黑鸢 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又叫做麻鹰、老鹰、老雕、黑耳鹰、老鸢、鸡屎鹰。常利用热流高飞,盘旋飞行,寻找食物,会大群集在一起。
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又称东方蜂鹰,共有6个亚种。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800~1200克。头后及枕部羽毛狭长,形成短羽冠,常明显露出。
黑冠鹃隼 黑冠鹃隼(学名:Aviceda leuphotes)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
褐冠鹃隼 褐冠鹃隼(学名:Aviceda jerdoni)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
黑翅鸢 黑翅鸢(学名:Elanus caeruleus)为鹰科黑翅鸢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的田野和半沙漠,在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及利亚。
鸳鸯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又名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説中的鸟类。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鸳鸯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雁形目鸭科鸳鸯属。
白额雁 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花斑、明斑、大雁。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小天鹅 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又名鹄或白鹄,是一种体型比大天鹅小的天鹅。体型硕大,长颈,和优雅高贵的气质是天鹅属生物共有的特征。
大天鹅 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又名鹄、咳声天鹅、白鹅等。大天鹅雄雌同形同色,通体洁白,颈部极长;体态优雅。栖息于大型湖泊水库中,在中国南方常见本物种与小天鹅混群。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别名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丹鹄(古名)等。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色洁白,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疣鼻天鹅分布广泛,大量在欧洲,少数分布在亚洲。
藏雪鸡 藏雪鸡(学名:Tetraogallus tibetanus)为雉科雪鸡属的鸟类,俗名淡腹雪鸡、西藏雪雷鸟、恐姆、雪鸡。分布于帕米尔高原西部的苏联、克什米尔东部、尼泊尔、锡金、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帕米尔高原、东至甘肃、南达西藏喜马拉雅、四川等地,多见于高山裸石、高山灌丛以及高山草甸。
白马鸡 白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又名雪雉、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作藏马鸡(当时认为藏马鸡系本物种的一个亚种,根据分布地域将当时本物种的各个亚种统称为藏马鸡),是中国特有鸟种。
血雉 血雉(学名:BloodPheasant),别称:松花鸡、太白鸡、松花鸡、血鸡、薮鸡、绿鸡、柳鸡,是雉科血雉属中的唯一的一个种。它有15个亚种。血雉的名称来自于雄鸟胸部、颈部和面部的鲜红色羽毛。
海东青 海东青(学名:Falco rusticolus),又名矛隼、海青,是隼属猛禽中最大的一种,分布在北极以及北美洲、亚洲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原产于黑龙江、吉林等地。
游隼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隼属最大的一种,又名花梨鹰、鸭虎,是生活在北美洲的昼行性中型猛禽。游隼飞行速度很快,俯冲时速可达每小时389公里,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类,但直线飞行速度很慢,通常只有时速50~100公里而已,这种时候它们就常常狩猎失败。
双角犀鸟 双角犀鸟(学名:Buceros bicornis),又叫大斑犀鸟、印度大犀鸟,属于佛法僧目犀鸟科。它的喙上的盔突特别宽大,上方有一个凹陷,向前形成两个突起仿佛两只角一样,故名双角犀鸟。
棕颈犀鸟 棕颈犀鸟(学名:Aceros nipalensis),也称作是棕颈无盔犀鸟,是佛法僧目犀鸟科下的一种鸟种,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物种,也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小青脚鹬 小青脚鹬(学名:Tringa guttifer)为鹬科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上海、福建、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学名:Branta ruficollis)为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湖南、广西等地,常见于海湾、海港、河口、离湖较近的盐沼地以及内陆咸水湖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鄂毕河下游。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