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动物专题正在更新中。在更新期间,部分页面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或浏览到的是空白页。 在此期间,你也可申请成为我们的编辑,协助完成本专题的制作。
家麻雀 家麻雀(学名:Passer domesticus)的原产地在欧洲及亚洲的大部份区域。是种麻雀属动物,它跟随人类的分布,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美洲、非洲撒哈拉南部、新西兰、澳洲、和都市地区。它们是鸟类在当今地球上分布区域最广泛的物种。无危(IUCN 3.1)
白腰朱顶雀 白腰朱顶雀(学名:Carduelis flammea)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又称普通朱顶雀、朱顶雀,俗名(贝宁)点红、苏雀。分布于近北极地区,包括北欧至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等地。常见于溪边丛生柳林、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和栎、榆等幼林中,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林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白翅交嘴雀 白翅交嘴雀(学名:Loxia leucoptera)为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等地,多见于山区森林鸟类、多栖于山地针叶林以及也见于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洲哈得逊湾及纽约。
红交嘴雀 红交嘴雀(学名:Loxia curvirostra)是一种细少的燕雀,为雀科下的鸣禽。主要栖息于北美洲、欧洲与亚洲的云杉林里;部份种类则于此三大陆的松树林里孵育;而有部份亦在北美洲的道格拉斯冷杉处生育。其会于针叶树上筑巢,并会生下三至五只鸟蛋在巢里。
松雀 松雀(学名:Pinicola enucleator)为雀科松雀属的鸟类。分布于北欧、阿拉斯加、西伯利亚、萨哈林岛、乌苏里斯克、蒙古、北美以及中国的东北等地,多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栖息于山地森林以及尤喜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燕雀 燕雀(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为雀科燕雀属的鸟类,俗名虎皮雀、花鸡、花雀。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到山区以及栖于各种林中如:柳林、榆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西草地鹨 西草地鹨(学名:Sturnella neglecta;英语:Western Meadowlark)是草地鹨属下的一种中型大小鸟类,体长约8.5英寸(22厘米)。在北美洲中西部的乡间草地上筑巢。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种子和浆果。有笛子般的叫声,这与和其很相似的东草地鹨大为不同。无危(IUCN 3.1)
红翅黑鹂 红翅黑鹂(学名:Agelaius phoeniceus,英文名:Red-winged blackbird),亦作红翅乌鸫、美洲红翼鸫,是黑鹂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杂食动物,以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无危(IUCN 3.1)
雪鹀 雪鹀(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为雀科雪鹀属的鸟类,俗名雪雀、路边雀。分布于欧亚、北美等地极北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多生活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以及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Lapland,Europe。
田鹀 田鹀(学名:Emberiza rustica)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花九儿、花嗉儿、田雀、花眉子、白眉儿。分布于欧洲从挪威、芬兰至美国、向东经西伯利亚至勘察加半岛、南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等地,多生活于平原杂木林、人工林、灌木丛和沼泽草甸中以及也在长白山海拔800-1000m 的低山区和山麓及开阔田野中。该物种的模式产
小鹀 小鹀(学名:Emberiza pusilla)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麦寂寂、花椒子儿、高粱头、铁脸儿、虎头儿。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以及中国大陆。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山谷和高山以及栖息于灌木丛、小乔木、村边树林与草地、苗圃、麦地和稻田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达乌尔地区。
铁爪鹀 铁爪鹀(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为雀科铁爪鹀属的鸟类,俗名铁爪子、铁雀、雪眉子。因其具有特别长的后爪而得名,群栖,常与云雀混群,于开阔地觅食栖息。分布于新旧大陆极北地区、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地,多生活于开阔地区,冬季栖息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中。该物种的模
白冠带鹀 白冠带鹀(学名:Zonotrichia leucophrys),以昆虫为食。成年的白冠带鹀身长约18厘米,头部有黑色和白色的条纹,尾巴很长。翅膀是褐色,鸟喙是粉红色或黄色。白冠带鹀外观类似白喉麻雀,但没有白喉咙的标记。
白喉带鹀 白喉带鹀(Zonotrichia albicollis)是雀形目鹀科的一种麻雀。生活在中部加拿大和新英格兰。它们在地面上或者落叶或混合林灌木筑巢,每次产3-5枚蛋。它们主要吃种子、昆虫和浆果。无危(IUCN 3.1)
树雀鹀 树雀鹀(学名:Spizella arborea)是一种中型的美洲雀。脸部有灰色的銹线,两翼是浅棕色,繁殖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寒带森林。无危(IUCN 3.1)
蓝翅黄森莺 蓝翅黄森莺(学名Protonotaria citrea)是一种细小的鸣禽,其属于林莺科,是蓝翅黄森莺属下的惟一成员。长十三厘米,重十二克半。其背部为橄榄色,双翼与尾巴为蓝灰色,腹部呈黄色,并有着颇长的尖喙与黑腿。理想栖息地为伴陪着浓密树林的小河流域,其主要于低层叶簇里补捉昆虫与蜗牛作食物。无危
北美黄林莺 北美黄林莺,学名Dendroica petechia,是一种新世界莺鸟(New World warbler)。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林莺(Dendroica),几乎从北美到南美都有广泛分布。
太平鸟 太平鸟,学名Bombycilla garrulus,又名十二黄、连雀。广布于古北界,繁殖区西起欧洲北部延亚欧大陆经土耳其、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性喜结群活动,栖息地多为高大的针叶和阔叶林带,它们常常结成大群活动于这些高大乔木的顶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是近危物种。
黄腹鹨 黄腹鹨(学名:Anthus rubescen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似树鹨但上体褐色浓重,上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野外停栖时,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木丛、
红喉鹨 红喉鹨(学名:Anthus cervinus),又称赤喉鹨,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拉普兰、前苏联、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非洲、伊朗、阿富汗以及中国大陆等地,多栖息于平原开阔的林间空地、草地、灌木丛、沼泽地、农田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勘察加。
白鹡鸰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一种小型鹡鸰,属于鹡鸰科。喜滨水活动,多在河溪边、湖沼、水渠等处,在离水较近的耕地附近、草地、荒坡、路边等处也可见到。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灰鹡鸰 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越冬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
紫翅椋鸟 紫翅椋鸟(学名:Sturnus vulgaris,又名欧洲八哥)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俗名黑斑、亚洲椋鸟。分布于欧洲、伊朗、伊拉克、尼泊尔、印度、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河北、山东、福建、广东等地,主要生活于绿洲树丛间,营巢于树洞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无危(IUCN 3.1)
小嘲鸫 小嘲鸫(学名:Mimus polyglottos),或称反舌鸟、模仿鸟,是一种善于模仿各种声音的鸟,主要活动于美国德州附近,以及加拿大、加勒比海区域。无危(IUCN 3.1)
白眉鸫 白眉鸫(学名:Turdus obscurus)属于鸫科鸫属,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外的东亚和北亚雀鸟。繁殖于古北界中部及东部,沿西伯利亚向东的茂密针叶林,最高可至海拔2000米,为典型候鸟,生性活泼,温驯好奇,喜欢鸣叫。其近缘物种为白腹鸫与灰背鸫。无危(IUCN 3.1)
穗䳭 穗䳭(学名:Oenanthe oenanthe)为鹟科䳭属的鸟类,俗名石栖鸟、麦穗。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包括中国大陆的内蒙古、新疆、山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2400-3000米或更高的山地草原多石地段以及曾偶见于长白山海拔800-1800米间针阔混交林带路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无危(IUCN 3.1)
极北柳莺 极北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borealis)为鹟科柳莺属的鸟类。上体由额至尾概呈灰橄榄绿色,腰羽稍淡;眉纹黄白色,长而明显;主要栖息于海拔400-1200m稀疏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其林缘的灌丛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褐柳莺 褐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为鹟科柳莺属的鸟类。形目莺科,全长约11cm。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学名:Locustella lanceolata)为鹟科蝗莺属的鸟类,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四川、湖北、江苏、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无危(IUCN 3.1)
长嘴沼泽鹪鹩 长嘴沼泽鹪鹩(学名:Cistothorus palustris)是北美洲的一种小型鸣禽。成鸟上半身为棕色,腹部和侧面为浅棕色,喉部和胸部为白色。背部为黑色,有白色条纹。眼皮为黑色带有白线,啄短且薄。由于栖息地变小,其数量有所下降,目前仍被列入无危物种。
鹪鹩 鹪鹩(读作jiāo liáo,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为鹪鹩科鹪鹩属的鸟类,俗名巧妇、山蝈蝈。体长约10厘米。头部浅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覆羽尖端为白色。无危(IUCN 3.1)
红胸䴓 红胸䴓(学名:Sitta canadensis)是一种小型鸣禽。成鸟背部为蓝灰色,腹部为肉桂色,喉部白色,脸部有一个黑色条纹穿过眼睛,喙为灰色,冠为黑色。它的叫声很象小号,高亢还有鼻音。它生活在加拿大,阿拉斯加和美国东北部和西部的针叶林。无危(IUCN 3.1)
家燕 家燕(Hirundo rustica),是在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常见的候鸟,属于燕科燕属。主要在湿地及山区上空快速飞行觅食,很少停下。遍及北半球。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无危(IUCN 3.1)
崖沙燕 崖沙燕(学名:Riparia riparia)为燕科沙燕属的鸟类,俗名水燕子、土燕、崖沙燕。分布于亚洲、日本、朝鲜、前苏联、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孟加拉、缅甸,包括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广东、广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湖北、福建、西藏、贵州、陕西等地,
角百灵 角百灵(学名:Eremophila alpestris)为百灵科角百灵属的鸟类。平均体重约为34.9克。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前苏联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卡罗来纳海岸。
渡鸦 渡鸦(学名:Corvus corax)是一种全身黑色的大型雀形目鸦属鸟类,俗称为胖头鸟。分布于北半球,是所有鸦科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目前已知有八个亚种,不同亚种之间在外表上只有些许分别,但在遗传学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无危(IUCN 3.1)
短嘴鸦 短嘴鸦(学名:Corvus brachyrhynchos),是鸦科鸦属的一种,是全面迁徙的候鸟,分布于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和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1,60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黄嘴喜鹊 黄嘴喜鹊(学名:Pica nuttalli),是鸦科喜鹊属的一种,为美国的特有种。全球活动范围约为83,5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灰噪鸦 灰噪鸦(学名:Perisoreus canadensis),是鸦科噪鸦属的一种,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全球活动范围约为7,30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灰伯劳 灰伯劳(学名:Lanius excubitor)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北寒露。分布于欧洲中部、亚洲北部,在中亚、印度、非洲越冬,也见于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河北等地,多生活于从平原到山地的疏林或林间空地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无危(IUCN 3.1)
呆头伯劳 呆头伯劳(学名:Lanius ludovicianus)是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该种是伯劳科中北美地区唯一的特有种,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其自然栖息地为干燥的稀树草原以及亚热带或热带的干燥疏灌丛等。无危(IUCN 3.1)
红尾伯劳 红尾伯劳(学名:Lanius cristat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俗名褐伯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台湾、蒙古、印度、中南半岛、菲律宾以及中国,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无危(IUCN 3.1)
黑菲比霸鹟 黑菲比霸鹟(black phoebe)上身是暗黑色,腹部为白色,多生长于美国西部,冬天南飞至阿根廷。无危(IUCN 3.1)
黄腹纹霸鹟 黄腹纹霸鹟(Empidonax flaviventris)是一种细小及吃昆虫的霸鹟。上身呈橄榄褐色,双翼及尾巴较深色,下身则呈黄色。黄腹纹霸鹟栖息在加拿大及美国东北部的潮湿树林中,尤其是在泥沼的树林中。
绿紫耳蜂鸟 绿紫耳蜂鸟(学名:Colibri thalassinus),又名绿色紫耳蜂鸟,是一种很吸引人的蜂鸟,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至巴拿马西部的高原,并委内瑞拉北部至玻利维亚的安地斯山脉。它们会有季节性的迁徙,前往至美国及加拿大。无危(IUCN 3.1)
白喉针尾雨燕 白喉针尾雨燕(学名:Mearnsia picina),又名快捷燕,体长20~20.5 cm,最高的飞行速度为时速250-300公里,栖息在山地森林,常在溪流、河谷水面等处出现。 水平飞行速度最快的动物,时速最快可达170千米。近危(IUCN 3.1)
三声夜鹰 三声夜鹰(学名:Caprimulgus vociferus)是一种北美夜鹰。栖息于开阔的林地。波多黎各夜鹰亦称为波多黎各三声夜鹰。体长25厘米(10英寸),翅膀色彩斑驳,有斑纹,掺杂有褐色、淡黄色、黑色、灰色和白色多种颜色。三声夜鹰不栖息在树上。白天,它不是蹲坐在地上,就是纵躺在大树枝上。
短耳鸮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亦称短耳猫头鹰,属鸟纲鸱鸮科。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
长耳鸮 长耳鸮,学名Asio otus,又名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虎鵵、彪木兔、夜猫子、猫头鹰、肖尔腾-伊巴拉格。栖息在阔叶或针叶乔木的高枝上,而且他们的栖息地往往非常精确地固定,甚至固定到某一树枝,常见于北半球,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中国全境可见。无危(IUCN 3.1)
乌林鸮 乌林鸮(学名Strix nebulosa)是分布在北半球非常大型的猫头鹰。成年乌林鸮的头部很大及圆,面部灰色,眼睛黄色,有深色圈围绕。栖息在近开放地区的北方针叶林。它们不会筑巢,一般会使用其他大型鸟类的旧巢。繁殖期于3月至5月,每次会生4颗蛋。无危(IUCN 3.1)
穴鸮 穴鸮(Burrowing Owl;学名:Athene cunicularia),鸱鸮科小鸮属(Athene)的一种,因住在洞穴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南美洲地区。常见于草原、牧地、农业地区、荒漠,或者低植被的干燥区域。有别于其他种猫头鹰仅活动于夜间,穴鸮于日间依旧能照常活动,亦因此,其狩猎时间自黄昏即已开始。无危(IUCN 3.1)
雪鸮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us、snowy owl),又名白鸮、查干-乌盖勒、雪猫头鹰、白夜猫子,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最初是由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分类。雪鸮因全身几乎为雪白色而得名,而且它们多为昼行性鸟类,因此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猫头鹰。无危(IUCN 3.1)
大雕鸮 大雕鸮(学名:Bubo virginianus)是美洲一种大型的猫头鹰。大雕鸮长46-68厘米,翼展长101-153厘米。它们的适应力强,是美洲分布得最广的鸱鸮科。南美洲南部的小雕鸮经常被认为是大雕鸮的亚种。无危(IUCN 3.1)
仓鸮 仓鸮(学名:Tyto alba),俗名猴面鹰或谷仓猫头鹰,是草鸮科草鸮属中的一个典型物种。生活在高大乔木林中。分布于南亚、北美、南美、中美、欧洲(东北部除外)、大洋洲、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除外)和马达加斯加岛。在中国,仓鸮分布在云南(昆明、勐海)。无危(IUCN 3.1)
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鸽(闽南语),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无危(IUCN 3.1)
灰斑鸠 灰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decaocto),俗称灰鸽子,是鸟类世界中最大的种群之一, 原分布于暖温带地区的欧洲部分地区、中亚、中国和缅甸,是一种留鸟。无危(IUCN 3.1)
山斑鸠 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鸠鸽科斑鸠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鸟,也叫山鸠、山斑鸠、金背斑鸠、麒麟斑、麒麟鸠、雉鸠、棕背斑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花翼、大花鸽、大花斑。
原鸽 原鸽(学名:Columba livia),又名野鸽子、野鸽、鹁鸽。在鸟类中属中等体型,原本为崖栖性的鸟,被人类驯化后很快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在城市中很容易看到本种的驯化种群或再野化种群。无危(IUCN 3.1)
花魁鸟 花魁鸟(学名:Fratercula cirrhata)又名簇绒海鹦,是海雀科的一种海鸟,它有两个相关品种北极海鹦(Fratercula arctica)和角海鹦(Fratercula corniculata)。生活在北太平洋的英属哥伦比亚、横跨整个阿拉斯加东南部及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及整个鄂霍次克海,并于日本本州及加利福尼亚州过冬。无危(IUCN 3.
角嘴海雀 角嘴海雀(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为海雀科角嘴海雀属的鸟类。夏季主要栖息于海岛、海岸和附近洋面上。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不冻的海洋中,不作长距离的迁徙,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沿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萨哈林岛、朝鲜西海岸和日本北海道。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阿拉斯加。
冠小海雀 冠小海雀(Aethia cristatella)是海雀科的一种海鸟,身高约9英寸,羽毛为黑褐色或黑色,在繁殖季节,眼后会出现白色羽毛,头顶有一卷弯向前方的羽毛。喙为亮橙色,尾短,脚为黑色,有蹼。分部于阿拉斯加海岸地区,在开阔的海域过冬。以浮游生物为食。无危(IUCN 3.1)
扁嘴海雀 扁嘴海雀(学名: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为海雀科扁嘴海雀属的鸟类。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山东、东北、上海、广东等地。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和远东海岸中国辽宁南部大连、山东青岛、上海沿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斑海雀 斑海雀(学名:Brachyramphus marmoratus)为海雀科斑海雀属的鸟类。体小(24厘米)的黑褐色及白色海雀,眼圈白嘴细长,颏、喉、颈、颈背、下体及肩羽白色,与体羽其余部分的深色成明显对比。栖于沿海及海岸附近。以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阿拉斯加。
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学名:Sterna paradisaea)是属于燕鸥科的一种海鸟。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并于北极、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靠近北极的地方进行繁殖。北极燕鸥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约24,000英里),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无危(IUCN 3.1)
白翅黑浮鸥 白翅黑浮鸥(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又名白翅黑燕鸥,为鸥科浮鸥属下的一个种。无危(IUCN 3.1)
黑浮鸥 黑浮鸥(学名:Chlidonias niger)为鸥科浮鸥属的鸟类。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也出现于海岸和沿岸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在水面低空飞翔。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鸥嘴燕鸥 鸥嘴燕鸥(学名:Gelochelidon nilotica),又名鸥嘴噪鸥,为鸥科燕鸥属下的一个种。主要食鱼类,春秋季节嗜吃蝗虫、草地螟等,为草原和农业地区的益鸟。
白额燕鸥 白额燕鸥(学名:Sterna albifrons)为鸥科燕鸥属的鸟类。身体长约25厘米,白色额羽;头顶和枕部为黑色,在冬季微缀有白点;上体呈瓦灰色,下体白中沾灰;白色尾部具有深叉;喙和足为黄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荷兰。
白腰燕鸥 白腰燕鸥(学名:Sterna aleutica)为鸥科燕鸥属下的一个种。体长346-384毫米。前额和脸及头侧白色,头顶和后枕黑色。肩、背、翅上覆羽烟灰色。主要栖息于沿海岛屿和海岸地区及邻近的内陆河流、湖泊及河口等水体岸边和水体中。以小鱼为食。也吃虾和甲壳类动物。 繁殖期为6-7月。
乌燕鸥 乌燕鸥(学名:Sterna fuscata)为鸥科燕鸥属的鸟类。体长约44厘米,背黑色。尾深开叉。亚种nubilosa远离海岸,但偶见于中国东南部沿海、香港及台湾海上,尤其在台风后出现。乌燕鸥属于海洋性鸟类,栖于远离海岸的洋面或多岩礁多沙岛屿。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多米尼加。
褐翅燕鸥 褐翅燕鸥(学名:Sterna anaethetus)为鸥科燕鸥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白顶玄鸥 白顶玄鸥(学名:Anous stolidus)为鸥科玄鸥属的鸟类。体型较大,嘴较长,基部较粗,往尖端变细,且微向上翘,喙端具钩。鼻孔靠近嘴基处。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开阔的海洋中。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海面上空飞翔。飞翔轻快而敏捷。繁殖期为5-6月,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35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印度群岛。
红嘴巨鸥 红嘴巨鸥(学名:Hydroprogne caspia)为鸥科巨鸥属的鸟类。大型水鸟,体长47~55cm。夏羽前额、头顶、枕和冠羽黑色。后颈、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呈叉状。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很少单独成对营巢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里海。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学名:Gelchelidon nilotica)为鸥科噪鸥属的鸟类。中型水禽,体长31~39cm。常出入于海滨、河口及湖边沙滩和泥地。不喜欢植物茂密的水体。巢多置于沼泽中有稀疏盐碱植物的土丘上,或河流与湖泊岸边裸露的沙滩上。巢甚简陋,主要在沙地或泥地上扒一浅坑,内垫以枯草即成。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
灰翅鸥 灰翅鸥(学名:Larus glaucescens)为鸥科鸥属的鸟类。嘴黄色,下嘴先端具红斑;幼鸟嘴黑色。脚粉红色。主要食鱼、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地区。
小黑背鸥 小黑背鸥(学名:Larus fuscus,英文名:Lesser Black-backed Gull)又名灰林银鸥,是鸻形目鸥科鸥属的一种鸟类。休氏银鸥(Larus heuglini)和小黑背鸥的亲缘关系很近,常被认为是小黑背鸥的一个亚种。
弗氏鸥 弗氏鸥(学名:Larus pipixcan)为鸥科鸥属下的一个种。
笑鸥 笑鸥 (学名:Leucophaeus atricilla)是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一种中型海鸥。无危(IUCN 3.1)
灰贼鸥 灰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maccormicki),又名麦氏贼鸥、南极贼鸥,为贼鸥科贼鸥属下的一个种。
灰瓣蹼鹬 灰瓣蹼鹬(学名:Phalaropus fulicarius)为瓣蹼鹬科瓣蹼鹬属的鸟类。灰瓣蹼鹬夏羽颏、嘴基、额、头顶和后颈黑褐色。眼周和眼后头侧有一块略呈卵圆形的白斑。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天津、上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
姬鹬 姬鹬(学名:Lymnocryptes minimus)为鹬科姬鹬属的鸟类。飞行时脚不伸及尾后,翼前缘无白色。性孤僻。繁殖期在繁殖地周围作“之”字形飞行表演。白天极少飞行,甚至有危险时也不飞。进食时头不停地点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丹麦。
长嘴半蹼鹬 长嘴半蹼鹬(学名:Limnodromus scolopaceus)是一种中等身型的涉禽。成年长嘴半蹼鹬的脚是黄色的,有长而笔直及深色的喙。栖息在北美洲极北及西伯利亚的冻土层。主要吃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及水生的蠕虫,有时也会吃植物。无危(IUCN 3.1)
流苏鹬 流苏鹬(学名:Philomachus pugnax)为鹬科流苏鹬属的鸟类。两性异形。常边走边啄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西自英国、挪威、瑞典,往东到西伯利亚东北角的楚科奇半岛,南至德国、荷兰、中亚吉尔吉斯平原和阿尔泰山。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弯嘴滨鹬 弯嘴滨鹬(学名:Calidris ferruginea)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体型略小、腰部白色明显、嘴长而下弯。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越冬至非洲、中东、印度次大陆及澳大利亚。栖于沿海滩涂及近海的稻田和鱼塘。通常与其他滨鹬及鹬类混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丹麦。
黑腹滨鹬 黑腹滨鹬(学名:Calidris alpina)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主要为旅鸟和冬候鸟、秋季迁来中国的时间为9~10月。春季离开时间为4~5月。该物种全长约20cm。喜沿海及内陆泥滩,单独或成小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进食忙碌,取蹲姿。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拉普兰省。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学名:Calidris acuminata)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等地。体长19厘米,与斑胸滨鹬极其相似。眉纹白色。繁殖期头顶泛栗色;上体黑褐色,各羽缘染栗色、黄褐色或浅棕白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长趾滨鹬 长趾滨鹬(学名:Calidris subminuta),又称云雀鹬,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西至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小滨鹬 小滨鹬(学名:Calidris minuta)为鹬科滨鹬属下的一个种。体长约14厘米,嘴短而粗,腿深灰,下体白色,上胸侧沾灰,暗色过眼纹模糊,眉纹白。越冬于非洲、波斯湾、红海、里海和亚洲南部。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
红颈滨鹬 红颈滨鹬(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华东、西至青海等地。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灰褐色滨鹬。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越冬于中国广东、海南岛、福建和台湾。往南到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西方滨鹬 西方滨鹬(学名:Calidris mauri)体长16厘米。黑而健的嘴略下弯,腿近黑。繁殖羽赤褐,胸部多纵纹。冬季时上体褐灰,脸及下体白色。具暗色的过眼纹,眉纹白,上胸两侧具暗色纵纹。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及阿拉斯加;越冬于墨西哥湾及美国西部沿海。
三趾鹬 三趾鹬(学名:Crocethia alba)为鹬科三趾鹬属的鸟类。外观上,三趾鹬长约18-20厘米。成鸟后除了羽毛外,整身呈现为白色;只有面部和喉咙处偶随季节变换,出现砖红色区块。
红腹滨鹬 红腹滨鹬(学名:Calidris canutus)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繁殖于北极圈内,冬季至美洲南部、非洲、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这种鸟可以根据自己迁徙的路线改变它们的外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翻石鹬 翻石鹬(学名:Arenaria interpres)为鹬科翻石鹬属的鸟类。在中国为旅鸟和冬候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徙。迁徙时常集成松散的大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无危(IUCN 3.1)
斑尾塍鹬 斑尾塍鹬(学名:Limosa lapponica)为鹬科塍鹬属的鸟类。型中等,体长约37厘米。每窝产卵多为4枚。栖息在沼泽湿地及水域周围的湿草甸,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冬季抵非洲和大洋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杓鹬 中杓鹬(学名:Numenius phaeopus)为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头顶暗褐色。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繁殖期为5~7月。孵化期24天。
小杓鹬 小杓鹬(学名:Numenius minutus)为鹬科杓鹬属的候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部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它在西伯利亚北部繁殖,在澳大利亚过冬。
漂鹬 漂鹬(学名:Tringa incana,原名:Heteroscelus incanus)为鹬科漂鹬属的鸟类。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摩丽雅岛(Moorea)和帕默斯顿(Palmerston)群岛。无危(IUCN 3.1)
鹤鹬 鹤鹬(学名:Tringa erythropus)为鹬科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东部、西至甘肃、四川、贵州、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荷兰。
青脚鹬 青脚鹬(学名:Tringa nebularia)为鹬科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体长30-35厘米,翼展53-60厘米,体重140-270克,寿命12年。上体灰黑色,有黑色轴斑和白色羽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挪威。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学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华东、南至海南、西至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
太平洋金斑鸻 太平洋金斑鸻 (Pluvialis fulva) 鸻科鸟类的一种。属中型涉禽。体长约24厘米。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黄色斑纹。翅膀又尖又长,飞行能力很强,秋天迁徒飞到很远的地方去越冬。
美洲金斑鸻 美洲金斑鸻(学名:Pluvialis dominica)为鸻科斑鸻属下的一个种。冬羽上体满布褐色、白色和金黄色杂斑;夏羽额白色,向后与眼上方宽阔的白斑汇合。体长约24~28厘米,翼展57~65厘米,体重122~194克。飞行迅速而敏捷,极善于跨洋长途迁徙。
灰斑鸻 灰斑鸻(学名:Pluvialis squatarola)为鸻科斑鸻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四川、湖南、江苏和东南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沙丘鹤 沙丘鹤(学名:Grus canadensis)为鹤科鹤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哈得逊湾。沙丘鹤又叫棕鹤或加拿大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00~110厘米。通体的羽色均为灰色而缀有褐色,下体稍淡。
黑水鸡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为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鸟类。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栖息于富有芦苇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水库、苇塘、水渠和水稻田中,该物种遍布世界各地,模式产地在英格兰。无危(IUCN 3.1)
库柏鹰 库柏鹰(Accipiter cooperii),外号鸡鹰,是一种原生于北美洲的中型鹰,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均去找到它们的身影。与一般的鸟类一样,雄鸟的体型较雌鸟小;而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体型普遍较在河以西的为大。无危(IUCN 3.1)
林鹳 林鹳(英语:Wood Stork,学名:Mycteria american)是美洲的一种大型鹳科涉禽,可以从它们的长腿、缺少羽毛的头部以及长喙辨认。他们过去被叫做林鹮(Wood Ibis),其实他们并不真正属于鹮科。近危(IUCN 3.1)
玫瑰琵鹭 玫瑰琵鹭(学名:Platalea ajaja),又名玫瑰红琵鹭或粉红琵鹭,是一种琵鹭。它们有时被分类到单型的玫瑰琵鹭属中。它们是南美洲的留鸟,分布在安地斯山脉东边,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墨西哥及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无危(IUCN 3.1)
彩鹮 彩鹮(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为鹮科彩鹮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非洲、美洲中部,包括中国大陆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主要生活于栖息在湖沼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奥地利、意大利。无危(IUCN 3.1)
黄顶夜鹭 黄顶夜鹭(学名: Nyctanassa violacea),又名美洲夜鹭,其中英文名Squawk来自于它们的叫声。名字来自于其头上黄色的饰羽,黄顶夜鹭属的两个种确实都只分布于美洲。无危(IUCN 3.1)
夜鹭 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又名灰洼子、夜洼子、星雁、暗光鸟仔,模样相近绿鹭,是鹭科夜鹭属的一种。是一种很聪明的鸟类,会用{鱼饵} 钓鱼 。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种鸟类,分布遍及欧亚大陆、非洲,整个美洲大陆及东南亚等地。无危(IUCN 3.1)
绿鹭 绿鹭(学名:Butorides striatus)为鹭科绿鹭属的鸟类,俗名绿蓑鹭、鹭鸶、打鱼郎。分布于东亚、欧洲及非洲中部。常见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里南。无危(IUCN 3.1)
牛背鹭 牛背鹭(学名:Bubulcus ibis),又称黄头鹭,是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中仅有的一个种。身长约51cm,与其他鹭的区别在体型较粗壮,颈较短而头圆,嘴较短厚。在湿地中较干的地方出现,往往在水牛的背上,因为水牛背上会有寄生的虫子,以及水牛吃草的时候,会惊动草丛里的虫子,它就可以吃掉虫。无危(IUCN 3.1)
大白鹭 大白鹭(学名:Ardea alba),别名白鹭鸶、鹭鸶、风漂公子、白漂鸟、冬庄。鹭科鹭属的一种,有时也被归入白鹭属。分布在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无危(IUCN 3.1)
大蓝鹭 大蓝鹭(学名:Ardea herodias)是鹳形目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是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沙漠与高山地区除外)一种常见的鸟类,是当地最大的种类。它与欧洲的苍鹭相似。无危(IUCN 3.1)
丽色军舰鸟 丽色军舰鸟(学名Fregata magnificens)是一种军舰鸟。分布在大西洋热带地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勒比海地区及佛得角等地繁殖。主要吃鱼类,也会攻击其他海鸟迫它们吐出食物。无危(IUCN 3.1)
海鸬鹚 海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为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俗名乌鹈。体长约0.7米;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一带,包括勘察加半岛。无危(IUCN 3.1)
角鸬鹚 角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auritus,又名双冠鸬鹚,是一种栖息于北美洲的游禽。喜爱群居,经常会与其他水鸟一起出现。活动范围极其广阔,可以潜入深水捕鱼,捕鱼时通常只会看到它们的颈部及头部。无危(IUCN 3.1)
红脚鲣鸟 红脚鲣鸟(学名:Sula sula)是鲣鸟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善于飞行,但在起飞及降落时却并不灵活。鲣鸟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全长约70cm及137cm的翼展。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澳洲等温带及热带地区附近的海岛上。无危(IUCN 3.1)
褐鲣鸟 褐鲣鸟(学名:Sula leucogaster)为鲣鸟科鲣鸟属的鸟类,又名白腹鲣鸟、棕色鲣鸟。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热带部分以及中国大陆的北自山东、南至台湾等地,模式产地在Gayenna。无危(IUCN 3.1)
蓝脚鲣鸟 蓝脚鲣鸟(学名:Sula nebouxii)是一种鲣鸟。它们栖息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太平洋岛屿,当中最著名的有厄瓜多尔的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亦是查尔斯·达尔文首次对蓝脚鲣鸟进行广泛研究的地方。无危(IUCN 3.1)
蓝脸鲣鸟 蓝脸鲣鸟(学名:Sula dactylatra)为鲣鸟科鲣鸟属的一种,为一种大型海鸟。体长为80厘米。通体羽毛除了飞羽和尾羽外大部分为白色,眼睛为金黄色,眼部周围为蓝黑色。喙长而坚,呈圆锥形。雄鸟的喙为亮黄色,而雌鸟的为暗黄绿色。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海域的留鸟。群居。
红尾热带鸟 红尾热带鸟(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为鹲科鹲属的鸟类,俗名红尾鹲。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南从大洋洲、北至日本、台湾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求斯。无危(IUCN 3.1)
红嘴热带鸟 红嘴热带鸟(学名:Phaethon aethereus)为鹲科鹲属的鸟类,俗名短尾热带鸟、红嘴鹲。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等热带和亚热带部分以及中国大陆的曾见于西沙群岛等地,多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大西洋阿森松岛。
白尾热带鸟 白尾鹲(学名:Phaethon lepturus)为鹲科鹲属的鸟类,俗名白尾热带鸟、长尾热带鸟。分布于遍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台湾岛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求斯。百慕大群岛的国鸟。无危(IUCN 3.1)
白腰叉尾海燕 白腰叉尾海燕(学名:Oceanodroma leucorhoa)为海燕科叉尾海燕属的鸟类,俗名白腰海燕。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大西洋自北而南抵巴西及非洲南端以及中国大陆的偶见于黑龙江下游及江口等地,为远洋性海鸟、罕飞抵陆地上、繁殖于岛上高地的岩石间以及有时在草根堆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Picardy。
短尾鹱 短尾鹱(学名:Puffinus tenuirostris)为鹱科剪水鹱属的鸟类,又名细嘴鹱、短尾鹱。分布于太平洋北自白令海南至澳大利亚东南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海南与广东间的海域等地,多栖息于沿岸的海域中、少见于远洋以及繁殖在海岛草地。
曳尾鹱 曳尾鹱(学名:Puffinus pacificus)为鹱科剪水鹱属的鸟类,俗名长尾水鸟、楔尾鹱。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台湾岛等地,常见于远洋的岛屿以及产卵于洞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无危(IUCN 3.1)
纯褐鹱 纯褐鹱(学名:Bulweria bulwerii)为鹱科纯褐鹱属的鸟类,俗名穴鸟、卜威氏海燕。分布于各大海洋的热带部分、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等地,为远洋性海鸟,多生活于峭壁上及山麓石屑堆以至沙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德拉群岛。无危(IUCN 3.1)
暴雪鹱 暴雪鹱(学名:Fulmarus glacialis)为鹱科暴雪鹱属的鸟类。分布于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中国大陆的曾偶见于东北沿海等地,多生活于沿海峭壁的空穴中以及岩石性小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极圈内。无危(IUCN 3.1)
黑颈鸊鷉 黑颈鸊鷉(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为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是一种候鸟。分布于欧亚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国等地,多见于沼泽、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盖物的溪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中部。无危(IUCN 3.1)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学名:Podiceps grisegena)为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是一种候鸟。分布于欧洲、非洲极北部海岸、亚洲西南部、西伯利亚、北美洲北部、中国等地,主要生活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各种水域中。无危(IUCN 3.1)
雉鸡 雉鸡又名野鸡、雉鸡、华虫,属鸟纲雉科。雄性雉鸡的羽毛非常多样,体长约76-89厘米。原产于亚洲,作为狩猎鸟,被人为引入欧洲、北美洲、夏威夷、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无危(IUCN 3.1)
石鸡 石鸡(学名:Alectoris chukar)为雉科石鸡属的鸟类,俗名朵拉鸡、红腿鸡、嘎嘎鸡。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尔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甘肃、经华北到东北的西南部等地,多生活于低山干燥山谷以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希腊。
棕硬尾鸭 棕硬尾鸭(学名:Oxyura jamaicensis)是一种细小的硬尾鸭。成年雄鸭的身体呈銹红色,面部白色,冠黑色。成年雌鸭的身体呈灰褐色,面部灰色,喙深色,两颊有斑纹。棕硬尾鸭现已入侵到英国,并已向欧洲蔓延。
斑背潜鸭 斑背潜鸭(学名:Aythya marila)为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铃凫、东方蚬鸭。分布于欧亚大陆、冰岛、北美洲、印度、日本、朝鲜、欧洲西部沿岸、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山东、长江以南东部各省、广东、广西等地,主要栖息于内陆水面、南方海岸、海港、河口、池塘以及河流。
凤头潜鸭 凤头潜鸭(学名:Aythya fuligula)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潜鸭,又名泽凫、凤头鸭子、黑头四鸭。活动于内陆的河流、池塘和其他开阔水面,夜间栖息于岸边的软泥滩,繁殖于西伯利亚以东地区、萨哈林岛、欧洲北部、英伦三岛、冰岛以及中国东北西北部、中部、西南部。
白眉鸭 白眉鸭(学名:Anas querquedula)为鸭科鸭属的鸟类,俗名溪的鸭、巡凫、小石鸭。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地带的池塘、沼泽及河流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无危(IUCN 3.1)
罗纹鸭 罗纹鸭(Anas falcata),又名葭凫、罗文鸭、镰刀毛小鸭、镰刀鸭、扁头鸭、早鸭、三鸭。系中等体形的鸭属鸟类,体长约为50厘米左右。喜成队栖息于内陆湖泊、沼泽、河流等处的平静水面,较少见于沿海地区。未列入濒危目录,但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造成本物种数量锐减,需要投入特别关注。
草黄树鸭 草黄树鸭(学名:Dendrocygna bicolor)是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树鸭属,包括中美洲、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次大陆及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草黄树鸭长48-53厘米。草黄树鸭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所保护的物种之一。
丛鸦 丛鸦(学名:Aphelocoma coerulescens),是鸦科丛鸦属的一种,为美国的特有种。全球活动范围约为6,9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易危。丛鸦的平均体重约为77.2克。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
白翅哀鸽 白翅哀鸽(英语:White-winged Dove,学名:Zenaida asiatica)是哀鸽属下的一种鸟,原产于美国西南部到墨西哥和加勒比群岛的中美洲地区。其栖息地已经拓展岛了人类的都市中。
雪鹭 雪鹭(学名: Egretta thula)是美洲的一种中型白鹭,与旧大陆的白鹭非常相似,而巴哈马已经是白鹭的分布区之一。成年雪鹭长56-66厘米,重375克,翼展达100厘米,全身羽毛均为白色。繁殖栖息地在五大湖南部和美国西南部至南美洲的大片内陆地区和沿岸湿地。
棕颈鹭 棕颈鹭(学名:Egretta rufescens),又名红头黑鹭,是美洲的一种中型白鹭。一般的成年棕颈鹭长68至82厘米,体重0.4~0.5公斤。分布于美洲大陆的中美段,目前确定的分布地区包括美国的佛罗里达南部沿海、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沿海、古巴西部沿海以及土克凯可群岛。
姬鸮 姬鸮(学名Micrathene whitneyi),又名娇鸺鹠,是分布在墨西哥及美国西南部的一种猫头鹰。它们是世界上最细小的猫头鹰,其次是鸺鹠属。它们高5-12吋,翼展15-16吋,尾巴很短。它们的主羽差不多长过尾巴。它们的脚很长。它们重1-1.4安士。它们会于暮晨出没,被此对唱。
西点林鸮 西点林鸮(学名Strix occidentalis)是一种猫头鹰。它们是北美洲西部森林的留鸟,会住在树穴、猛禽的旧巢或石缝。鸟巢会筑在12-60米高,每次一般会生2只蛋。它们是完全夜间活动,主要吃细小的哺乳动物及鸟类。
美洲金翅雀 美洲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tristis),又名北美金翅或美国金翅雀,是北美洲的一种雀。它们是候鸟,于繁殖季节分布在加拿大至北卡罗莱那州,冬天则分布在加拿大以南至墨西哥。
白胸䴓 白胸䴓(学名:Sitta carolinensis),为一种小型鸣禽。成年的白胸䴓长约一百五十五毫米。其从头到后颈处为黑色,其他上身部份为浅蓝灰色。其覆羽为黑色,而其三级飞羽则通常是浅灰黑色的。
白尾雷鸟 白尾雷鸟(学名:Lagopus leucurus;英语:white-tailed ptarmigan,亦称snow quail)是松鸡家族中最小的鸟,永久生活在树木线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原产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美国西部的山地地区。
横斑林鸮 横斑林鸮(学名:Strix varia)是一种大型猫头鹰。横斑林鸮长44-46厘米,翼展101-115厘米。它们的面部淡色,眼睛周围有深色的环。
暗冠蓝鸦 暗冠蓝鸦(学名:Cyanocitta stelleri),又名斯特勒蓝鸦(Steller's Jay),原生于北美洲西部和中美洲,共有6个亚种,是分布于北美洲其余地区的冠蓝鸦的近缘种,外形的不同之处在于暗冠蓝鸦的头颈部为黑色。
旅鸫 旅鸫(学名:Turdus migratorius)亦称美洲知更鸟(英语:American robin),是鸫属下的一种候鸟,虽然叫做美洲“知更鸟”,但实际上旅鸫与知更鸟并不是一个属的生物,二者之间也没什么亲缘关系。
哀鸽 哀鸽(学名:Zenaida macroura)是鸠鸽科动物,又名泣鸽、哀鸠,分布于中美洲和北美洲及其近海岛屿。每年,大量的哀鸽从分布区北部地区迁徙至1月温度高于−12 °C的南部地区越冬。
冠蓝鸦 冠蓝鸦(学名:Cyanocitta cristata),又名蓝松鸦,是雀形目鸦科冠蓝鸦属的鸟类,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落基山脉以东、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和加拿大南部,属于新北界松鸦,与其他的鸦科亲缘关系较远,而在北美洲松鸦中,只有冠蓝鸦和暗冠蓝鸦有顶冠。
西草地鹨 西草地鹨(学名:Sturnella neglecta;英语:Western Meadowlark)是草地鹨属下的一种中型大小鸟类,体长约8.5英寸(22厘米)。在北美洲中西部的乡间草地上筑巢。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种子和浆果。有笛子般的叫声,这与和其很相似的东草地鹨大为不同。
红冠亚马逊鹦鹉 红冠亚马逊鹦鹉(Amazona viridigenalis),又名红冠亚马逊鹦哥、绿颊亚马逊鹦鹉或墨西哥红头亚马逊鹦鹉,是墨西哥特有的一种濒危鹦鹉。现时野外种数量只有1000-2000只,且正在下降。它们主要的威胁有非法捕猎及失去栖息地。
云雀 病人睁开了眼睛,看到那只云雀正在望着他,就振作微笑起来。他的面颊一点一点回复了血色,他的气力也逐渐回复了,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吃惊不已,他说:“我觉得好点啦。”
西美鸥 西美鸥(Larus occidentalis),又名西方鸥,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西岸的白头海鸥。它们以往被认为与加利福尼亚湾的黄脚鸥是同一物种。它们分布在华盛顿及英属哥伦比亚至下加利福尼亚州。
灰背鸥 灰背鸥(学名:Larus schistisagus)为鸥科鸥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山东、福建、广东、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小鸥 小鸥(学名:Larus minutus)为鸥科鸥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包括中国大陆内蒙古、新疆、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三趾鸥 三趾鸥(学名:Rissa tridactyla)为鸥科三趾鸥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格兰。三趾鸥北方亚种(学名:Rissa tridactyla pollicar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阿拉斯加。
银鸥 银鸥(学名Larus argentatus),又称黑脊鸥,是一种大型的海鸥,于北美洲、欧洲、澳洲和亚洲等地繁殖。它会于冬天时向南迁徙。有些会永久居住于五大湖及北美洲的东岸。银鸥在内陆的垃圾堆附近生活,有些则生活在城市中。
北极鸥 北极鸥(学名:Larus hyperboreus)为鸥科鸥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挪威。北极鸥东北亚种(学名:Larus hyperboreus barrovian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山东、江苏、广东等地。
海鸥 海鸥(学名:Larus canu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一般食小鱼和其他水生生物。海鸥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
黑尾鸥 黑尾鸥(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是一种中型海鸥,身长大概45厘米,翼展大概126至128厘米。这种雀鸟聚居于东亚地区,当中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会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东北部分一带漂泊。
红嘴鸥 红嘴鸥(学名:Larus ridibundus),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若,身体大部分的羽毛为白色,翼尖为黑色。头部夏季呈褐色,冬季变为白色,眼后有黑色斑点。喙和脚为红色,亚成年鸟嘴尖黑色,腿部颜色较淡。
中贼鸥 中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pomarinus)为鸥形目大贼鸥属下的一种游禽。仅有一种,无亚种分化。为大型海鸟,体长47-55cm。嘴较短、黑色。有两种色型:暗色型通体灰褐色;淡色型头顶黑色,上体褐灰色,下体白色。
反嘴鹬 反嘴鹬(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为反嘴鹬科反嘴鹬属的鸟类。这物种分布在欧洲,西亚和中亚的温带地区。这是一个迁徙物种,大部分冬季迁徙至非洲或亚洲南部。部分冬季停留在分布地区最温暖的区域,例如西班牙南部和英格兰南部。
小黄脚鹬 小黄脚鹬(学名:Tringa flavipes)是一种中等个头的涉禽,形状和个头较大的大黄脚鹬相似,叫声比后者柔和。它与大黄脚鹬的关系并不近,相反的,与形状相差较大的北美鹬是近亲。仅是在育种的颈部羽毛图案清晰密集,表明这些物种的实际关系。
灰尾漂鹬 灰尾漂鹬(学名:Heteroscelus brevipes或Tringa brevipes),又称灰尾鹬、灰尾漂鹬,为鹬科漂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南至广东、西至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帝汶。
红颈瓣蹼鹬 红颈瓣蹼鹬(学名:Phalaropus lobatus),为瓣蹼鹬科瓣蹼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黑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西藏、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
小嘴鸻 小嘴鸻(学名:Charadrius morinellus)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在欧亚大陆北部繁殖,包括中国大陆新疆、内蒙古等地,到非洲北部过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为鸻科鸻属的鸟类。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野外5~8月繁殖,营巢于高山林线以上的高原或苔原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环颈鸻 环颈鸻(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为鸻科鸻属的鸟类。栖息于河岸沙滩、沼泽草地上,4~7月为繁殖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
笛鸻 笛鸻 (学名:Charadrius melodus)是一种候鸟,呈沙色。大小如麻雀,栖息在近海岸边的沙滩或石滩。成年的笛鸻脚部呈橙黄色,前额上两眼间有一道黑间,在繁殖期颈上会出现一道黑环。雄鸟与雌鸟很难分辨,于繁殖期是雄鸟颈上的黑环较粗。
鹗 鹗(学名:Pandion haliaetus)或称作鱼鹰,是一种善于捕鱼的猛禽。鹗在隼形目中属于鹗科,这个科只有一属一种。
灰背隼 灰背隼(学名:Falco columbarius),又名灰鹞子、朵子、鸽鹰,为隼科隼属的鸟类。一般生活于有树的草原以及沿海的沙丘和悬崖。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Carolina。
白尾鹞 白尾鹞(学名:Circus cyaneus)为鹰科鹞属的鸟类。多生活于沼泽以及牧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非洲。
红头美洲鹫 红头美洲鹫(学名:Cathartes aura),又名火鸡秃鹰,是分布在美洲的一种新大陆秃鹫。它们分布在加拿大南部至南美洲南端,栖息在辽阔至半开放的地区,包括亚热带森林、丛林、草坪及沙漠。
黑美洲鹫 黑美洲鹫(学名:Coragyps atratus),亦称为黑头美洲鹫,是美洲鹫科黑美洲鹫属中的唯一一种,从美国东南部到南美洲都有分布。虽然黑美洲鹫分布广泛,但仍然不及同科的红头美洲鹫(由加拿大至火地群岛均有分布)。
金雕 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如所有鹰一样,它属于鹰科。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以著名。
栗翅鹰 栗翅鹰(学名:Parabuteo unicinctus),又名哈里斯鹰,是一种中至大型的猛禽。它们分布在美国西南部至智利和阿根廷中部。它们有时会在西欧,尤其是英国出没,但很多相信都是从饲养中逃走的。
斯温氏 斯温氏ㄑ築uteo swainsoni)是一种大形的K堑拿质俏湍钣⒐┪镅Ъ彝に刮纳╓illiam John Swainson)。它们非常喜欢吃蝗科的昆虫。
毛脚 毛脚ㄑ築uteo lagopus)为鹰科舻哪窭啵且恢稚钤诒狈轿扯缺冉细叩牡胤降哪窭啵负踉谒谢繁北舐降厣暇谐鱿郑挥性诟窳昀肌⒈汉退雇叨腿旱好挥小
红尾 红尾ㄑ築uteo jamaicensi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猛禽,在美国也被称为鸡鹰。繁殖于北美广大地区,从阿拉斯加西部到加拿大北部,最南则可抵达巴拿马和西印度群岛,是北美大陆最为常见的一种裟瘢萃獗砗头植嫉厍煞治14个亚种。
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学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又被称作白头鹰、秃头雕、秃头鹰,是北美洲的一种猛禽,是美国的国鸟,也是代表美国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这种海雕有两个亚种,与白尾海雕是隐存种(species complex)。
苍鹰 苍鹰(学名:Accipiter gentilis),是鹰科鹰属中一种中到大型的猛禽。与其他艏坝サ纫谎荚谌占浠疃9惴悍植荚诒卑肭虻奈麓厍
普通秋沙鸭 普通秋沙鸭(学名:Mergus merganser)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潜水鸭、拉他鸭子、大锯嘴鸭子、鱼钻子、秋沙鸭。分布于西伯利亚、欧洲、北美洲、以及上述以南各地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以及中国大陆部分区域。
红胸秋沙鸭 红胸秋沙鸭(学名:Mergus serrator)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日本、印度、欧洲、非洲、北美洲、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新疆、东北、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多生活于河流、湖泊、海洋以及苔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白秋沙鸭 白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或简称白秋沙,又名斑头秋沙鸭,是一种细小的鸭,介乎秋沙鸭属及鹊鸭属之间,会与鹊鸭混种。它们是白秋沙鸭属下的唯一种。
鹊鸭 鹊鸭(学名:Bucephala clangula)为鸭科鹊鸭属的鸟类,俗名金眼鸭、喜鹊鸭、白脸鸭。善潜水,一次能在水下潜泳30秒左右。飞行快而有力,但起飞时两翅需要在水面不断拍打和助跑才能从水面飞起。
斑脸海番鸭 斑脸海番鸭(学名:Melanitta fusca)为鸭科海番鸭属的鸟类,俗名海番鸭、奇嘴鸭。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北部、欧洲、北美洲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朝鲜、日本、欧洲、北美洲东西海岸、中国东北及东部海域。
黑海番鸭 黑海番鸭(学名:Melanitta nigra)为鸭科海番鸭属的鸟类,俗名美洲黑凫。分布于北半球较冷地区、欧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包括中国大陆的江苏、福建等地,多栖息于海洋、海港以及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北部。
长尾鸭 长尾鸭(学名:Clangula hyemalis)为鸭科长尾鸭属的鸟类,俗名冰凫。分布于欧亚大陆极北部、北美洲、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朝鲜、爱尔兰、英国、波罗的海、纽芬兰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河北、天津、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寒冷开阔和波涛汹涌的海洋。
小绒鸭 小绒鸭(学名:Polysticta stelleri)为鸭科小绒鸭属下唯一的一种鸟类,俗名绒鸭。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北极海岸、阿拉斯加海岸及附近岛屿、芬兰、挪威、勘察加半岛、阿留申半岛、千岛群岛、朝鲜半岛海岸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
红头潜鸭 红头潜鸭,学名Aythya ferina,又名红头鸭、矶凫、矶雁。是一种内陆性候鸟,属于体形较小的鸭子,与绿头鸭相比,体长尽是后者的2/3左右。
绿翅鸭 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小水鴨),又名小凫、小麻鸭、小蚬鸭、小食鸭。是体形最小的河鸭属鸟类之一,体长不及40厘米,仅为常见的绿头鸭的2/3。草食性鸟类,繁殖于北美洲北部、欧洲北部、亚洲北部。
针尾鸭 针尾鸭又名尖尾鸭、长尾凫、长闹、拖枪鸭、中鸭。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在开阔的沿海地带,如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地常能够见到数百只的集群。
琵嘴鸭 琵嘴鸭(学名:Anas clypeata),又名琵琶嘴鸭、铲土鸭、杯凿、广味凫。体大嘴长,末端宽大有如铲子因为其喙形如琵琶,故而得名琵嘴鸭。
赤颈鸭 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又名赤颈凫、鹅子鸭、红鸭。活动在浅水水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主要以植物为食。
赤膀鸭 赤膀鸭(Anas strepera),俗称漈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鸭。它们最初是由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于1758年描述。
黑雁 黑雁(学名:Branta bernicla)为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分布于北极圈以北、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岛屿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东部沿海、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海岸边、河口以及陡峭的河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加拿大雁 加拿大雁(学名Branta canadensis),属于鸭科黑雁属,种名canadensis是加拿大的拉丁文名。成鸟体长可达100厘米,翅膀展开时的长度为160至175厘米。群居性鸟类,栖息在平原的湖泊、沼泽以及河流平缓的水面。
雪雁 雪雁(学名:Anser caerulesce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白雁。分布于北美洲、东至梅尔维尔和哈得孙湾东岸、北极各岛、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长江口等地,一般栖息于沿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的哈德孙湾。
小白额雁 小白额雁(学名:Anser erythropus),又名弱雁,为雁鸭科雁属下的一个种。雄性体长约45厘米,雌性体长约55厘米。常结群活动,繁殖于欧洲、西伯利亚等地的极北部,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的埃及北部一隅,亚洲大陆西南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白额雁 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花斑、明斑、大雁。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小天鹅 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又名鹄或白鹄,是一种体型比大天鹅小的天鹅。体型硕大,长颈,和优雅高贵的气质是天鹅属生物共有的特征。
大天鹅 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又名鹄、咳声天鹅、白鹅等。大天鹅雄雌同形同色,通体洁白,颈部极长;体态优雅。栖息于大型湖泊水库中,在中国南方常见本物种与小天鹅混群。
黑背信天翁 黑背信天翁(学名:Phoebastria immutabilis)为信天翁科信天翁属下的一个种。英文名Laysan Albatross意指“列山岛的信天翁”。列山岛是西北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个岛,是黑背信天翁繁殖地之一。种名immutabilis有“无法改变”之意。
黑脚信天翁 黑脚信天翁(学名:Phoebastria nigripes)为信天翁科信天翁属的鸟类。分布于北太平洋以及中国大陆的沿海、台湾海峡,多生活于大洋中的岛屿。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
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是最大的信天翁,翅膀展开可以有三米宽。成年鸟可达11公斤。它也是唯一白色身体的信天翁,只在头颈泛淡黄色。它拥有白背,翅膀外半部是黑色,蓝尖粉红色的嘴,淡蓝色的腿脚。
漂泊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学名:Diomedea exulans)是一种大型的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漂泊信天翁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信天翁,也是众多鸟类中,翼展最长的一种鸟,平均达3.1m,最长可达3.7m。
太平洋潜鸟 太平洋潜鸟(学名:Gavia pacifica)是潜鸟目下的一种中型鸟种。有指太平洋潜鸟与黑喉潜鸟是同种。 在阿拉斯卡、加拿大北部及至远东地区的巴芬岛及俄罗斯东面的勒拿河等地的冻土层的湖泊深处繁殖。
黑喉潜鸟 黑喉潜鸟(学名:Gavia arctica),中型大小为潜鸟科之一员。成鸟体长63-75厘米,翼宽100-120厘米,外型像小一号但头部光滑的普通潜鸟。
红喉潜鸟 红喉潜鸟(学名:Gavia stellata)是分布最广的一种潜鸟,也是潜鸟科最小的成员。主要繁殖于欧亚大陆和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在海岸和大湖地带过冬,例如中国东部。它们主要在淡水繁殖,但也在海中觅食。
白嘴潜鸟 白嘴潜鸟(学名:Gavia adamsii),又名黄嘴潜鸟,英文名Yellow-billed Loon(黄嘴潜鸟)或White-billed Diver(白嘴潜鸟),是潜鸟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77-100厘米,平均体重为5.3公斤,翼展为135-160厘米。
游隼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隼属最大的一种,又名花梨鹰、鸭虎,是生活在北美洲的昼行性中型猛禽。游隼飞行速度很快,俯冲时速可达每小时389公里,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类,但直线飞行速度很慢,通常只有时速50~100公里而已,这种时候它们就常常狩猎失败。
红嘴树鸭 红嘴树鸭(Dendrocygna autumnalis)是分布在美国南端及中美洲热带至南美洲中南部的树鸭属。红嘴树鸭长48-53厘米,头部、喙及双脚都很长。它们的喙是红色的,头部呈淡灰色,身体大部份、颈背及冠都呈栗褐色,腹部及尾巴是黑色的。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